張花榮
一、語文是什么
仔細想來,多年來語文教育上的歷次紛爭實際上是在“語文是什么”的問題上沒有取得共識的緣故。對于“語文”的理解影響最大者主要有三種。
第一,語言文字?!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稱“語文”有兩個義項,其一即語言文字。取“語言文字”說者遠源是我國古代包括音韻、訓(xùn)詁、文字的“小學”,近因是50年代初社會對語言文字的重視以及語言學家更多地參與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語言文字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但對它的過分突出和張揚應(yīng)該說是后來對語文學科“工具性”“知識性”的機械理解以及最為人所詬病的語文教學對課文層層肢解的遠由近因。
第二,語言的文學?!罢Z言文學”可以有兩種理解,即“語言的文學”和“語言和文學”。持此種看法的人是把“語言文學”實際理解為“語言的文學”即“語文”是“文學”或主要是“文學”,大概是由“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而引來。由此,他們把“語文”教育看做是“文學教育的基礎(chǔ)階段”或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1997年發(fā)端于《北京文學》的“憂思中國語文教育”大討論中的許多文章的出發(fā)點即在于此?!拔膶W是人學”,如果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那么語文教育當然應(yīng)該以大力弘揚和闡發(fā)人文價值和人文底蘊為自己的終極目的,但“語文”是否就等同于“文學”,或者說語文教育是否就等同于文學教育恐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第三,語言和文學。持此種看法的人認為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語文教育包括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兩部分。《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語文”解釋的義項之二即“語言文學”,并示例“中學語文課本”,大概亦是此義。此種觀點起源很早,影響也很大,1951年3月胡喬木同志在第一次全國中學教育會上指出,由于沒有把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分開,而使語文教學存在著特別混亂的現(xiàn)象。他認為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個部分,二者任務(wù)不同。1956年先后出版了《漢語》、《文學》教學大綱和《漢語》、《文學》課本,1956年開始在全國學校正式實施分科教學。雖然在1958年3月,由中央國務(wù)院第二辦公室決定停止?jié)h語文學分科教學,但“語文”即“語言和文學”、語文教育即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的觀點影響深遠,一直到今天,許多人都把“語文”即“語言和文學”看做是毫無疑義的。
二、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語文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是復(fù)雜的,我們必須直面它,要認真地分析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尋求探索解決的辦法。
首先,語文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當前整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緊密相關(guān)的,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現(xiàn)象,它實際上是當前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在一個學科中的反映,或者說語文比較突出地反映出的當前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正是教育存在著問題,才使語文教育存在問題。
其次,社會的功用主義認為,語文的目的只是能認識字,寫得來,讀得懂,其他學科才是社會和生存的根本。他們不知道這種觀點只是一種偏見,一種短視,完全是一種錯誤,他們沒有看到語文真正的意義和作用,更沒有看到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對一個人的一生將會產(chǎn)生如何重大的正面影響,對社會將會產(chǎn)生多么重大的正面影響,對弘揚中華民族文明與精神有多么重大的作用。即使講功用,語文的功用極其重大,一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否則他無法立身社會。
第三,語文教學方法模式化。很多語文老師上語文課都按一定的程序操作,或者設(shè)計一個程序,引導(dǎo)學生完成一個又一個程序,好像是在流水線上“做工”,即使偶有變化,也是在穩(wěn)中求變,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教學的管理者對語文教學的外行或無知的評價,教育教學的理論誤導(dǎo),教師的惰性,按一定的模式程序顯得輕松,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去發(fā)揮、去創(chuàng)造,當然也就不需要更多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可以掩蓋自己的不足。按部就班,無可挑剔,一勞永逸。但是這種程序化的東西,展現(xiàn)不出語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內(nèi)涵,不能授予學生受益終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
最后,社會意識對語文的負面影響太大,把語文活生生的人文熏染以一種教條方式與政治思想等同起來這樣,就使語文喪失了生活化、人性的特征,因而也就沒有親和力。我們單就一個方面而言,為什么課本上的一些文章,“我們”認為是“名篇名作”,學生卻不感興趣,而有些雜志上的文章學生卻爭相傳閱?例如,《讀者》上面的一些文章,老師不提要求,學生也讀,不是學生的人也讀,有一種自覺地讀的愿望和興趣,就因為這些文章與人生、社會、人的情感相連,有極大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我們語文為什么不受學生歡迎,是不是可以從中受到一些啟發(fā)?
三、真正的語文
語文的本質(zhì),就是展示生命。我們創(chuàng)造,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就是展示我們自己的生命特質(zhì),就是表達我們自己的生命感悟。我們創(chuàng)造,就一定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特質(zhì)。也只有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特質(zhì),創(chuàng)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而生命又是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正是最原始的生命胎動,才促使人類不斷地創(chuàng)造更新鮮更靈動的生命,更偉大更崇高的生命。正是那種創(chuàng)造的欲望,促使我們奮斗,促使社會前進,促使人類進步。沒有生命特質(zhì)的創(chuàng)造是毫無意義的,也根本不是創(chuàng)造,這是創(chuàng)造的真理??菰餆o味的語文,毫無疑問,生命的意識沒有被激活起來的不是真正的語文。
真正的語文,將為我們的生命奠基,我們的生命需要富有生命意識的乳汁哺育和滋潤,我們的生命需要富有生命意識的理念去激發(fā),我們的生命需要富有生命意識的文字去表現(xiàn)。沒有哪一個生命離開過這種哺育和滋潤,沒有被激活的生命不是生命,僅僅是塊頑石而已。如果一個生命沒有表現(xiàn)欲望,那么這樣的生命一定正在走向枯萎和死亡。更為重要的是,語文以積淀著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的可歌可泣的生命精華,來哺育和滋潤新的生命,激起我們更強烈、更旺盛的生命活力。語文與生命同在我們的生命因語文而更加靈動鮮活,更富人性,擁有魅力。因此,本質(zhì)上說,語文不是一個學科,而是我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沒有人能夠離開語文。離開語文,就是離開生命。
學語文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創(chuàng)造,學語文的過程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有一點更加重要,那就是,我們學習語文,本質(zhì)就是在創(chuàng)造我們自己,就是在創(chuàng)造我們自身的能力、自身的形象、自身的氣質(zhì)、自身的靈魂,是在給我們自身涂脂抹粉,使我們以一個全新的自我展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其實就是在創(chuàng)造我們自己的心靈,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偉大的心靈。語文的本質(zhì),就在于不斷地創(chuàng)造,而這種創(chuàng)造沒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