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婷
每年高考前夕,總有一些考生說,其實感覺適度的緊張也不錯,起碼學習效率提高,時間利用率高了。自我沒感覺到焦慮,但反而是爸爸媽媽很焦慮,老是一看到哪里有“考試焦慮”的報道,就剪下來,放在書桌或餐桌上。平常一走進教室,老師也一再強調(diào),大家要調(diào)整好心態(tài)。原本不焦慮的,也被“逼”得考試焦慮了。針對家長和考生常見的問題,心理醫(yī)生為你支招如下。
【學生篇】
一、堅持自己的復習計劃
問題:感覺同學學習效率都挺高,我的效率怎么這么低?
心理醫(yī)生的話:很多考生的焦慮來自與周圍人的比較。比如課間聊天時得知某位同學昨晚完成四張試卷,我怎么只做了三張?某位同學會在復習中提出某方面的問題,我怎么想不到?是不是我的復習不夠深入?一天下來好像沒做什么事,時間都浪費掉了。類似的焦慮涉及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的評估,單靠學幾招放松方法效果不一定好。
對策是給自己制定好時間表并有效率地實施,有了時間表就可以明清楚地看到每天完成了哪些,進步了多少,壓力可能會減小。當然,這個時間表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適度放寬松點,圓滿完成計劃時,會增加成功的喜悅。
切忌攀比,每個人的稟賦不同,擅長的科目也不一樣。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堅持自己的計劃和節(jié)奏,因為適合別人的計劃、方法,不一定適合你。
二、目標別定得太高
問題:覺得自己還有潛力,但目標好像總是達不到,為什么會這樣呢?
心理醫(yī)生的話:這往往與期望值過高有關(guān)。有位男生失眠,原因是他對自己很有信心,覺得只要在這段時間好好把握,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可事實總不如意。他的問題就在于聽說了許多激勵人心的故事,自己也會激勵自己,但想在考試中百分百地發(fā)揮潛力,這是不現(xiàn)實的。對策是給自己制定兩個標準,一是根據(jù)目前的水平,能達到的理想水準;二是做最壞的打算,給自己一個寬容的界限。
每天自我激勵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可以是單純的自我肯定和積極暗示,比如“我很棒”、“我今天心情很好”,但不必與具體目標結(jié)合起來。
三、做做“戰(zhàn)前軍事演習”
問題:萬一考試前睡不好怎么辦?
心理醫(yī)生的話:這種擔心很正常??记翱梢宰鲎瞿M訓練,比如每周安排一到兩晚體驗第二天就是高考的感覺,算是一種“戰(zhàn)前軍事演習”。萬一睡不著,也沒關(guān)系,偶爾一兩天睡不好,并不會明顯影響第二天水平的發(fā)揮。
為了讓自己在高考時保持最佳狀態(tài),需要考前幾天按照高考的時間安排,進行兩到三輪的“實戰(zhàn)演習”。做試卷的時候,一定要做到無人干擾,就像是在參加高考一樣,中途不得離開或者做其他無關(guān)的事情。經(jīng)過兩天的“實戰(zhàn)演習”后,休息一天,第四和第五天再進行一輪“實戰(zhàn)演習”,如此一來,到高考的時候,你已經(jīng)把自己的狀態(tài)調(diào)整到最佳了。
有的考生可能一直睡得比較遲,一下子提早了睡覺的時間,結(jié)果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反而造成失眠。所以,生物鐘的調(diào)整要循序漸進,逐步完成,比如,以前一直是晚上11時30分睡覺的同學,那么,從今天開始,可以每天比前一天提前10~15分鐘睡覺,這樣經(jīng)過五六天的調(diào)整,你的生物鐘就可以達到正常狀態(tài)。
【家長篇】
一、把不良信息過濾掉
問題:有家長說,我們其實真沒給孩子壓力,常常安慰:“沒關(guān)系,只要你努力了,考多少分算多少分?!痹趺春⒆右稽c都不領(lǐng)情?
心理醫(yī)生的話:“考幾分算幾分”,其實是家長自己焦慮,利用講這種話來緩解。孩子很敏感,馬上就感覺到話中投射出的焦慮。他們甚至會覺得父母很虛偽,而且父母好像也不相信自己能考好,自信心易受挫。因此,家長自己心態(tài)要平和,雖然心里有要求,但起碼別讓孩子感到你的迫切。生活中多聊聊輕松的話題,避免談到高考的具體事情。對某些孩子來說,家長還要起到“阻斷不良信息傳遞”的作用,比如誰家孩子模擬考發(fā)揮得不好,誰有考試焦慮,誰現(xiàn)在多努力,天天晚上12點睡……目前這個階段不是刺激孩子努力的時候,而是要讓孩子理性地、更好地面對高考,所以,過濾一些不良信息就是實實在在地幫了孩子。
有些學校在教室里寫上高考倒計時,對一部分坦然處之的考生來說,有利于提高緊迫感;但有些考生,一看到倒計時就緊張。家長可以建議學校取消倒計時牌,改為利用黑板報、櫥窗出些“考前如何舒緩壓力、學會自我放松”等內(nèi)容,既點明高考迫近,又教給學生實用的知識。
二、相信孩子的感受是真實的
問題:我的孩子不管大考小考,一到考前不是頭痛就是胸悶,考完就沒事。他是不是為了躲避考試而裝???
心理醫(yī)生的話:這是很錯誤的認識。孩子情緒長期緊張后,心理的焦慮會通過軀體化癥狀來表現(xiàn),常見的就是失眠、胃腸道反應、鼻炎發(fā)作、胸悶、心跳加快、小便增加,甚至嘔吐、發(fā)燒等。所有這些軀體化癥狀都是孩子真實的體驗,家長要理解、接受、積極關(guān)心,并對癥下藥。有一位考生,每次考試都會心慌,平常他都忍著,假裝沒事。到了模擬考時,實在心慌得無法掩飾,導致考試都無法進行。還好,家長送他去看心理醫(yī)生,經(jīng)過幾次心理治療后,他才能重新坐進考場。
另外,如果孩子不想看心理醫(yī)生,可能就是他自我感覺程度不太重,沒有這個必要,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必反應過度。
三、做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劑
問題:孩子現(xiàn)在在家好像沒話說,我們想安慰也不知從何說起。
心理醫(yī)生的話:家長要學會做孩子的心理醫(yī)生,心理醫(yī)生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條件地支持對方,耐心地傾聽。當孩子主動談到煩惱時,不少家長馬上給出具體建議,比如請個家教、買點提神醒腦的藥、告訴孩子怎樣做更能提高效率,看起來是不斷給孩子一個力量,推動他更好地努力,實際上是在給孩子增加壓力,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不愿跟家長說話了。
孩子的傾訴,也許只是想從父母那兒找個情緒宣泄口和情感上的支持,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真誠的傾聽者,而不是說教和反駁。父母的“積極行動”恰恰讓孩子覺得你們在乎的不是我這個人,而是最后的成績。相反,如果父母耐心傾聽了,并以身體前傾、不時點頭、目光對視等方式,給予積極的情感肯定,孩子會覺得我很重要,父母很支持我。這種自我重要性的增強,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另外,這段時間,有的孩子顯得易激動,動不動就發(fā)火,這恰恰是焦慮的一種表現(xiàn)。從來醫(yī)院咨詢的考生看,考試焦慮很大部分來自與父母的沖突。有一位考生說,我樓上樓下多跑幾趟,接幾個電話,父母就要說:你怎么一點不緊張,時間都不知道抓緊?所以,性子急或平時作風比較強硬的家長,此時要少發(fā)脾氣,更多地尊重孩子,不要用自己的方式“逼迫”孩子。
請相信,考生有自己調(diào)節(jié)情緒、安排復習的節(jié)奏,從小學考到高三,他們也算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自有一套應對辦法,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去復習,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沖突。當然,有些家長處處小心翼翼,整天噓寒問暖,也沒什么必要。除非孩子主動有要求,否則,要避免時不時遞個蘋果、倒杯水地打擾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