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義 羅豐 肖春雷 劉勇 王爽 李勁松
摘 要: 采用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方法,比較了露地與設施條件下苯醚甲環(huán)唑、吡蟲啉和三唑酮3種農藥在甜瓜上的殘留消解動態(tài)。結果表明:設施內3種農藥的初始農藥殘留均高于露地;在果皮上,大棚條件下苯醚甲環(huán)唑、三唑酮比露地條件下降解慢,而吡蟲啉降解速度相差不大;在果肉中,大棚條件下吡蟲啉、三唑酮比露地條件下降解速度慢,苯醚甲環(huán)唑比露地條件下降解速度略快。
關鍵詞: 設施; 露地; 甜瓜; 農藥; 消解
上世紀90年代初吳明珠先生在三亞引種新疆哈密瓜試驗成功,促進了海南設施甜瓜種植業(yè)的發(fā)展,至2010—2011年度海南設施甜瓜種植面積在5 333 hm2左右。設施甜瓜已成為海南省冬季瓜菜中種植面積較為廣泛、經濟效益較高的農作物。但由于設施環(huán)境明顯不同于露地條件,且復種指數高、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高溫高濕的設施大棚有利于病蟲害發(fā)生和發(fā)展,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霜霉病、甜瓜細菌性果斑病、根結線蟲病、枯萎病和病毒病等,害蟲有煙粉虱、蚜蟲、薊馬、瓜絹螟、瓜實蠅等[1]。為保證設施甜瓜的產量及商品特性,生產上化學農藥使用普遍增多。因此化學農藥濫用的問題較為突出,海南設施甜瓜安全生產備受關注。
農藥殘留是引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性問題之一,目前有關設施與露地不同環(huán)境下作物農藥殘留的研究報道較多:謝顯傳等[2]研究了露地條件與大棚條件下阿維菌素在蔬菜作物上消解動態(tài)差異,表明阿維菌素在大棚條件下使用時在西蘭花和甘藍上的起始濃度均明顯大于露地條件的相應值,阿維菌素在大棚條件下比在露天條件下更難降解;汪志威等[3]研究了百菌清和毒死蜱在大棚番茄中的分布與降解特征,認為百菌清和毒死蜱在大棚條件下降解速度較慢;李建國等[4]研究了防蟲網大棚與露地豇豆中4種農藥的殘留降解動態(tài),高效氯氰菊酯、苯醚甲環(huán)唑、樂果及乙酰甲胺磷4種農藥的降解速率總體比露地慢。但有關設施與露地條件下農藥殘留降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蔬菜上,而在設施甜瓜上研究較少。本研究主要針對設施甜瓜生產中施用的3種農藥進行消解動態(tài)分析,了解露地與設施條件下3種農藥在甜瓜上的消解動態(tài)差異,旨在為設施甜瓜質量安全生產中對幾種常用農藥的安全使用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同時為設施甜瓜有關植保措施的改變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驗作物及供試藥劑 試驗甜瓜品種為南海蜜。供試藥劑:10% 苯醚甲環(huán)唑水粒分散劑[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生產]、600 g·L-1吡蟲啉懸浮劑(陜西標正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15% 三唑酮可濕性粉劑(上海升聯(lián)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1.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位于三亞市吉陽鎮(zhèn)熱帶設施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內,甜瓜分為大棚種植與露地種植。大棚頂中間薄膜覆蓋,兩側為40目防蟲網。試驗地前茬為水稻,在試驗施藥后不再使用本試驗所用農藥。田間試驗時間為2011年12月27日至 2012年1月17日。試驗地平均氣溫為23 ℃。
1.1.3 試驗儀器及試劑 儀器:氣相色譜儀,Thermo Trace GC ultra型帶氮磷檢測器(NPD),美國熱電公司生產;高效液相色譜儀帶紫外檢測器(UVD),美國Waters公司生產;T18高速分散均質機,德國IKA集團生產;噴霧器,F(xiàn)ST-18D背負式電動噴霧器,中國富士特有限公司生產。試劑:甲醇、正己烷為色譜純,乙腈、丙酮、氯化鈉、無水硫酸鈉、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均為分析純。
1.2 試驗方法
施藥及田間采樣方法參照《農藥登記殘留田間試驗標準操作規(guī)程》中《西瓜田間噴霧施藥標準操作規(guī)程》和《西瓜田間樣本采集與實驗室樣品制備標準操作規(guī)程》。采用1次施藥、多次取樣的方法進行試驗,大棚和露地小區(qū)面積均為60 m2,3次重復。在甜瓜雞蛋大時施藥,綜合考慮推薦施藥濃度、農藥半衰期等因素,本試驗施藥濃度分別為苯醚甲環(huán)唑133 mg·L-1、吡蟲啉800 mg·L-1、三唑酮300 mg·L-1,將3種農藥混配后,采用植株噴霧法均勻噴灑,保證甜瓜幼果均勻著藥。施藥后2 h(0 d)、10 h、1 d、2 d、3 d、5 d、7 d、14 d、21 d于大棚和露地栽培模式下分別采集甜瓜樣品,同時采集對照小區(qū)樣品(對照小區(qū)噴清水),每次取5個甜瓜。抽取的樣品在2 h內冷藏運回實驗室,用刀將甜瓜果皮切下,而后分別將果皮與果肉用組織搗碎機粉碎混勻,四分法縮分成500 g,作為待測樣品,放入-20 ℃ 冰箱中保存,將保存樣品送到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分析測試中心檢測。
1.3 試驗數據處理
將分析測試所得的數據利用SAS9.0軟件進行處理,得到農藥殘留一級動力學方程。
2 結果與分析
2.1 露地條件下3種農藥在甜瓜果皮和果肉上的殘留消解動態(tài)
1。隨著時間的延長,殘留量逐漸減少,通過SAS9.0軟件分析,其模型符合一級動力學方程(表2)。
2.2 大棚條件下3種農藥在甜瓜果皮和果肉上的殘留消解動態(tài)比較
從表3 可以看出:苯醚甲環(huán)唑、吡蟲啉、三唑酮3種農藥在甜瓜果皮上的初始殘留量分別為0.768、1.720、1.510 mg·kg-1;在果肉上的初始殘留量分別為0.138、0.209、0.212 mg·kg-1。隨著時間的延長,殘留量逐漸減少,通過SAS9.0軟件分析,其模型符合一級動力學方程(表4)。
3 討 論
3.1 3種農藥在甜瓜果皮與果肉上的消解動態(tài)差異
3.2 3種農藥在設施與露地條件下的消解動態(tài)差異
消解動態(tài)試驗表明,大棚條件下南海蜜果皮中苯醚甲環(huán)唑、三唑酮殘留比露地條件下降解速度慢,但大棚與露地條件下南海蜜果皮中吡蟲啉降解速度相差不大。而大棚條件下南海蜜果肉中吡蟲啉、三唑酮殘留比露地條件下降解速度慢,大棚條件下南海蜜果肉中苯醚甲環(huán)唑殘留比露地條件下降解速度略快。
3種農藥在相同栽培條件下的消解動態(tài)各不相同,同一種農藥在大棚和露地條件下的消解速度也存在差異。這除了與農藥本身的化學特性密切相關,還表明環(huán)境條件對農藥的降解存在較大影響,設施大棚內溫度變化較小,受降雨的影響較少,設施微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同時光照條件的改變,造成了設施大棚內農殘初始濃度大于露地,農殘的降解速度緩慢。由于果皮農藥殘留量大及降解速度慢,造成了農藥殘留從果皮向果肉滲透,這可能是造成大棚內南海蜜果肉農藥殘留降解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看來,由于栽培模式不同,為作物提供的生長環(huán)境不同,會造成大棚和露地作物農藥殘留及降解存在較大差異[5],因此,用露地條件下所得的農藥殘留限量來控制大棚作物質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農藥的降解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各個要素密切相關,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對農藥的降解產生很大的影響[6]。近年來,“設施瓜菜”逐漸興起,設施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原有的一些措施和標準是在露地條件下形成的,鑒于設施微環(huán)境的改變,以及農藥降解的特性,設施大棚內的有關植保措施及安全質量標準應有別于露地。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fā),設施大棚應制定更加嚴格的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確保農產品的安全。
4 結 論
在設施與露地2種不同栽培條件下,對三亞甜瓜生產上常用的苯醚甲環(huán)唑、三唑酮和吡蟲啉進行了測定與分析。初步結果表明:設施大棚內甜瓜的初始農藥殘留均高于露地;從降解速度看,在大棚條件下甜瓜果皮苯醚甲環(huán)唑、三唑酮比露地條件下降解慢,而吡蟲啉降解速度相差不大;在甜瓜果肉上吡蟲啉、三唑酮比露地條件下降解速度慢,苯醚甲環(huán)唑比露地條件下降解速度略快。
參考文獻
[1]孔祥義,劉勇,羅豐,等. 海南大棚與露地甜瓜主要病蟲害發(fā)生差異初步性研究[J]. 中國瓜菜,2012,25(2): 30-33.
[2]謝顯傳,張少華,王冬生,等. 露地和大棚條件下阿維菌素在蔬菜作物上的殘留消解動態(tài)比較[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08,41(10): 3399-3404.
[3]汪志威,李非里,何岸飛,等. 百菌清和毒死蜱在大棚番茄中的分布與降解特征[J].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30(6): 1076-1081.
[4]李建國,韓丙軍,謝德芳,等. 不同栽培方式下豇豆中4 種農藥的殘留消解[J]. 熱帶作物學報,2012, 33(2): 386-389.
[5]王軍,萬宇,熊傳武,等. 順式氰戊菊酯在大棚、露地條件下甘藍和土壤中殘留動態(tài)的對比研究[J]. 安徽化工,2009,35(2): 60-62.
[6]范志先,葉志強,許允成,等. 代森錳鋅、乙撐硫脲在大棚、露地黃瓜上的殘留動態(tài)對比研究[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23(1):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