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雨淋,這就是農民的生活。他們不怕辛苦,怕的是沒有好收成,更怕“好收成”換不來“好收入”。近年來頻頻出現的農產品滯銷事件讓農民深受其苦,“賣不出去”成了他們的“心病”。
河北趙縣10萬噸梨、大連瓦房店50萬斤地瓜……這些本該兌換成錢的農產品,如今大量地在農民家中爛掉。
有人怪農民目光短淺,盲目跟風種植??墒且患乙粦舻男∞r種植,有渠道和能力去獲取更多的政策與市場信息嗎?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只是農民自己的事嗎?誰把農民置于“不知道該種什么”的窘境?誰來幫農民解決“賣難”的“心病”?
以往每遇農產品滯銷情況,媒體就幫著“吆喝”,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也表現“積極”,或“不查不罰運輸車”,或“市長上街推銷”。這種“臨時抱佛腳”的促銷手段或許能解一時之難。但如果沒有長效之策,下一輪滯銷的又會是什么?
為了從根本上打破“少了就貴,貴了就多,多了就賤,賤了就少,少了就貴……”的農產品“賣難”怪圈,政府部門和相關農業(yè)機構確有很多事情要做。
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讓農民的許多農產品也成了商品,但農民還遠未成為專業(yè)化的“商人”。為了讓農民盡早適應市場規(guī)律,政府部門除了臨?!皫鸵话选保ㄟ^長期的、系統(tǒng)的、制度化的服務把其“扶上馬”,并“送一程”。
—— 袁軍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