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祥琴
摘要: 小組化班級管理模式可以讓學生參與班集體創(chuàng)建,真正成為班集體建設的主人。在這種模式下,通過成立各個管理部門,使學生各司其職;通過量化積分評比,進一步約束學生行為。整個班級構成一種相互監(jiān)督、相互促進的管理網,這為學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提供了平臺,讓學生真正實現“做中學”。
關鍵詞: “小組化”班級管理管理策略有效性
一、小組化班級管理模式是實施新型的班級管理的必然要求。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伴隨教學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凸顯,為真正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班級管理模式也應適當調整。
小組化班級管理模式不僅適應教學模式改革,能夠更好地實現小組合作交流與探究,而且適應班級管理的各個方面。在小組管理模式下,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會得到培養(yǎng)。實施自主、合作的小組管理方式是實施新型的班級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二、“小組化”班級管理策略——使學生參與班集體創(chuàng)建,成為班集體建設的主人。
“小組化”班級管理,首先要科學分組,再用積分的形式管理。在班級中,班主任、值日班長和各部門部長用積分的方法共同管理全班同學,全班同學在合作、競爭氣氛濃厚的小組中比學習、比紀律、比衛(wèi)生、比團結,實現自我管理。
(一)成立各個管理部門
首先在班級內部成立六個管理部門,每個管理部門六人,平均分散在六個小組中,班級的另外幾名同學則擔任班級的課代表及其他職務,真正地體現學生是班集體的主人。
1.紀律部。
選拔班級六位具有較強責任心的同學擔任六個小組的組長,負責本小組的組織與協調工作。六位組長每人輪值一周的值日班長,負責班級日常管理。六位值日班長有權選擇兩名組員,有安排本組組員位置的權利,同時必須對本班同學負責,為班級同學做事。班級一個月做一次民意測評,以督促值日班長為同學服務。
2.學習部。
選出班級六位成績較優(yōu)異的學生組成學生部,引領班級學生學習。六位同學分別在六個組中,負責作業(yè)收繳,課堂問題反饋及學習方法的介紹,及時反饋本組成員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3.文化部。
選出班級多才多藝的學生擔任,負責班級文化布置及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讀書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等活動。文化部六位同學分布在六組中,同時要負責小組內部的文化建設。為形成每個小組的文化,每個小組輪流出手抄報,展示本組學生的個性與特色。
4.衛(wèi)生部。
負責教室、清潔區(qū)及宿舍衛(wèi)生的管理。衛(wèi)生部的部長由衛(wèi)生委員擔任,首先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值日表,衛(wèi)生部的其他成員在本組打掃衛(wèi)生時要給予適當的督促,并將本組宿舍及衛(wèi)生區(qū)得分及時告知衛(wèi)生部的部長,方便衛(wèi)生部量化積分考評。
5.團委部。
團委部的成員要根據校團委、學生會安排定期召開主題班會;積極根據學校要求開展學雷鋒等團委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311愛心小組”活動;及時收繳團費并及時上交,等等。
6.生活部。
“急同學之所急,想同學之所想”,生活部主要為同學服務。負責班費管理,班級的日常支出如:打掃工具、飲用水和獎品等的購買。元旦晚會等集體活動需要和文化部一起籌劃。
(二)實施小組量化積分管理
實施小組化班級管理,首先要確定量化積分的細則。量化積分細則是全體同學自我約束的準繩。為實現有效的量化積分管理,實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小組劃分的均衡性。
小組內部的八位同學,首先要考慮到成績的均衡,學習部的六位同學成績相對優(yōu)異,他們分在六個小組中,發(fā)揮引領作用。另外小組成員的能力、性格、男女生搭配也要給予重視,分配中盡量做到均衡搭配,使得小組成員在借鑒中揚長避短。
2.小組內部合作與競爭。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集體主義觀點肯定了集體對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小組化管理模式就是要運用學生的這種認同感,充分發(fā)揮小組對個體主動性、積極性的調動作用。形成小組后,班級管理的目標更加明確。在小組內學生競爭的基礎上,需要注重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變?yōu)樾〗M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
3.小組的激勵策略。
激勵策略不僅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而且可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每個月的“最佳組合獎”對于小組而言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最佳組合獎”源于平時在學習、活動中的種種表現,學生會因此約束自己的行為,盡力不使小組失分,同時會努力學習,積極參加各項活動,為小組加分。
4.小組協調機制的依據——量化積分細則。
量化積分細則是全體同學自我約束的準繩,因此它的約束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要,這是本班同學共同制定的常規(guī)細則:
加分:
(1)各組組長每月加兩分,各科課代表每月加1分;
(2)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及好人好事視具體情況加1~5分;
(3)每月在6個小組中評選出“最佳組合”獎一個,每人加1分,每人獎勵本子一個;
(4)每次月考班級前5名加5分,第6—10名加4分,年級排名進步100名加2分,進步200名加3分,進步300名加4分,進步400名加5分。
減分:
(1)遲到、上課講話、亂扔垃圾、抄作業(yè)扣1分;
(2)無理頂撞老師,無故不參加集體活動者扣5分;
(3)看不健康書籍或帶手機等電子產品扣5分;
(4)未請假,私自曠課扣5分。
三、“小組化”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1.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管理協調能力。
在小組化管理模式下,每位同學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這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學生的主體性就會使學生感到自己是班集體的主人,易于在心理上產生認同感,積極參與班級建設,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學生的管理協調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的得到充分的鍛煉。
2.加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班級氛圍。
小組化班級管理實行量化積分評比,每個同學都是班級、小組的主人。每個月都會進行“最佳組合”小組的評比,因此,小組成員之間成為了一種“利益共同體”,每個同學都會加強自我約束。在小組化班級管理模式下,每一個學生都會樹立起“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集體意識,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班級氛圍。本班級每月均是文明班級,這與全體同學的集體榮譽感是分不開的。
3.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藝術。
小組化管理機制下,班主任并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要進一步提高管理藝術。尤其在小組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初期,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每周要進行一次值日班長與各部門部長的“碰頭會”,反饋本周中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班主任首先要加強對組長及部長的培訓,在小組管理中要淡化權威,強化民主,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小組建設。其次班主任要及時關注每個小組、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根據掌握的班級情況采取對策,恰當地處理好自身扮演的“引路者”、“合作者”、“協調者”等多重身份角色。
四、結語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人們應當“從做事里面求學問”。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理論則是視“教學做”為一體?!白觥笔呛诵?,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兩位教育家都強調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應該是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養(yǎng)成的。小組化班級管理模式能夠更好地貫徹“教學做合一”。它讓學生參與班集體創(chuàng)建,成為班集體建設的主人,讓學生真正實現“做中學”。
參考文獻:
[1]王坦著.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2]郭毅.班級管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梁曉鳳.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