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娟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則成為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學會學習則被看做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學會學習的有效途徑就是讓學生走自主學習之路。所以如何在化學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成為擺在廣大化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調查與分析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我校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很低,來自不同初中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異很大。很多學生存在“等、靠、喂”的不良學習習慣,課后不能及時對當天所學化學知識進行必要的梳理、總結,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在高中課堂教學的運用
化學教學的基本特征是實驗,化學實驗憑借其直觀的現(xiàn)象能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并能積極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方法。在平時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親手進行實驗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在實驗中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品質,如實記錄實驗中的新問題,還能自行推測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技能和知識,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得到保障。
1.激發(fā)興趣。
一堂真正的好課,通常能先聲奪人,一下子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而實驗無疑是首選。如果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能匠心獨具地安排一些變化莫測、色彩鮮明、簡單易做的實驗,對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勾起學生探知究竟的欲望,調動起主動探究的學習情緒,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再切入正題,學生既興奮,又好奇,產生探究的欲望。
2.閱讀思考。
如何評價化學一節(jié)課的成功與否?筆者認為主要看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發(fā)展。而要想做到這些,教師的課堂教學啟發(fā)是關鍵。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學習情緒高漲的情況下,再根據(jù)教學目標,提出與主題有關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進入狀態(tài)。
3.分組實驗探究。
熱情如流星轉瞬即逝,所以在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之后,還要對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進行引導:①教師根據(jù)當堂課的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相關實驗試劑與儀器。②學生首先閱讀要解決的任務背景,提煉出要解決的問題,運用估計、猜想、推理等思維方法來對實驗進行最優(yōu)化設計,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③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驗探究情況,做適當點撥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
4.問題討論。
課堂上,不僅要重視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能十分重視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學習方法的滲透,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的展示,讓學生通過回憶想象、學習交流、動手實踐等學習活動來發(fā)現(xiàn)知識,感受問題的探索性,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教學中最好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提出自主探索學習的步驟,并讓學生通過自主選擇研究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相互質疑等學習活動,獲得了快樂學習的知識,使學生的能動性和潛在能力得到了激發(fā)。
5.遷移創(chuàng)新。
筆者在高三教學中對高中化學教材進行了改革,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根據(jù)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突出教材中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法則和原理,并以此為中心,從縱橫兩個方面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把所有有關的、有聯(lián)系的知識串聯(lián)在一起,做到有綱有目,使之形成一個新的比較好的知識結構。第二步,根據(jù)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需要,自編能力訓練的教輔,充實到知識結構中去。它既有利于知識技能的教學,又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樣就能使知識產生廣泛遷移,使學生學習起來容易理解,同時也有利于記憶。
四、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運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正確處理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的關系,并把握好自主探究的尺度。
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二者各具有優(yōu)缺點,不能相互代替。接受性學習以定論的方式呈現(xiàn),由教師系統(tǒng)地、有計劃地講解和指導,能高效地學會一些“是什么”一類的知識。而探究性學習由學生自己通過探究獲得結論,在此過程中不僅學會知識、技能方法,更體驗了探究的快樂,形成了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和世界觀等。接受性學習強調知識的穩(wěn)定性,探究學習則突出知識的可變性。二者是相對而言的,不能相互取代。從接受性學習到自由或完全的探究學習,其間還存在著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學習。而且從教育實際看,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是漸進的,而不是突發(fā)式的。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獨立從事探究學習,而是需要教師的大量指導,它的開展是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2.處理好小組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的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應用于教學的任何環(huán)節(jié),搞不好還會降低學習的效率。教學中,是否需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要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可以獨立完成得應采取獨立學習的方式,不能獨立完成的才采取合作的方式。也就是不要為合作而合作,如單靠個人的力量難以準備很多的實驗材料,單靠個人的力量難以完成實驗的設計方案,可以采取小組互相幫助互相啟發(fā)的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也應以獨立學習為基礎。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觀點,千人一面,就沒有合作的意義。
3.既強調探究的過程又強調探究的結果。
由于探究性學習首先在西方發(fā)起,而我國對此并無系統(tǒng)介紹,人們從零散的資料中很容易獲得這樣的印象:探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來學科學,是只重視過程不重結果。這種提法無疑對過去那種死記硬背式的學習具有補偏作用,卻又走入了另一極端。事實上,任何科學研究活動都離不開先前探究活動的結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識為基礎,所驗證的理論做指導。加涅的學習條件理論指出,作為結果的知識是任何學習的必備條件之一,沒有知識作基礎或不獲得知識的學習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見,探究學習不輕視也不能輕視結果。探究過程與結果是不可分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學方法寓于科學知識之中,是知識的內核與脈絡。因此,我們既要重視探究的構成又要重視探究的結果。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我們只有把教學看做是啟迪學生智慧,開拓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的過程,這樣才能既體現(xiàn)素質教育又能提高教學質量。因此,自主學習模式不失為一種兩全齊美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