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明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好什么工作呢?
一、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1.教師可通過生動幽默的口頭語言和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來感染學生。全國特級教師錢夢龍一次外出講課,面對緊張的課堂氣氛,微笑著說:“課前先請大家猜一謎語:雖然發(fā)了財,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眴栴}一出,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一同學舉手:“錢夢龍。”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教師的幽默感染了學生,課堂氣氛隨即活躍了。
2.要善于肯定和鼓舞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如一節(jié)作文課上,教師讓學生以月亮為題說一段話。一學生說:“圓圓的月亮掛在天空中,周圍有調皮的星星做伴,她很開心,把月光灑向大地。我和姐姐在院子里乘涼……”教師當即高度評價:“你真是個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個有名氣的詩人。”教師的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卻會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可能都是一種鼓舞。
3.借助視聽手段,引起學生的共鳴。視頻、錄像等視聽手段,以其豐富的內容、直觀的畫面、優(yōu)美的音樂受到學生的青睞,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教師應該掌握它、應用它。如一教師在八年級《散步》一課的課堂上,開始以《讓愛住我家》的歌曲導入,最后又以它結束,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是疑探模式的最大亮點,但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與教師預設的“質疑點”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質疑點”可是題目、教學目標,也可是文本中的重點語句及語段、課本內容等,具體到每篇課文選用什么樣的“質疑點”,要根據(jù)文本而定,但都必須以圍繞教學目標的完成為依據(jù)。如八年級《蘇州園林》一課,教師可讓學生對題目進行質疑:“蘇州園林是什么樣的?”或“蘇州園林具有什么特點?”
三、梳理問題,明確學生的探究方向
一般來說,學生的質疑常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偏差,不可能與教師心中的“預設”完全相符,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質疑的問題加以整合和補充。
1.整合。就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或太瑣碎,需要教師進行取舍或相對集中的濃縮。如六年級下冊《關尹子教射》一課,學生對題目質疑的問題有:①關尹子教誰射箭?②如何學射箭?③結果如何?④作者是誰?⑤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道理?①②③太瑣碎,合為“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④太簡單,變?yōu)椤敖榻B作者的情況”更全面,⑤不變。
2.補充。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全面,不能涵蓋課標對文本的要求,就需要教師給予補充。再如上面的例子,在⑤后再加上一問:“對你有什么啟示?”這樣就會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又發(fā)展了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四、搭建平臺,引領學生展示自我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強調學生要認真聽講,其實,由于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缺乏參與意識,課堂往往是死氣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我們應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強調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在課堂寬松的氛圍和學生自探的基礎上,教師要充分“放手”,學生能說的教師就不要去說,學生能做的教師就不要動手去做,學生回答問題無論是對還是錯,教師都不要急于去評判,而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評判,去總結。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贊賞,傾聽學生各抒己見,傾聽學生相互評價,傾聽學生總結課堂,贊賞學生積極發(fā)言,贊賞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表達,贊賞學生的批判質疑精神。總之,課堂上,教師要當好“觀眾”,做一名欣賞者,把學習和展示的空間充分讓給學生,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認真地自探,勇敢地展示,自信地表達,中肯地評價,快樂地學習。
五、注重引導,矯正學生的認識偏差
我們主張課堂上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我,但并不是信馬由韁、不著邊際地發(fā)揮。對于學生展示中出現(xiàn)的偏差,教師不能熟視無睹,應進行委婉的指正和方向性的引導。如在講《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一老師問:“菲利普夫婦該不該這樣對待于勒?”有學生說:“不應該?!币灿械膶W生說:“應該。”理由是對于這樣一個敗家子,應該讓他吃點苦,給他點教訓。這種看法無形中肯定了菲利普的行為,顯然是偏離了文章的主題。眾所周知,學習這節(jié)課是要讓學生知道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無情。如果這時教師能再問:“菲利普夫婦是想給于勒一點教訓嗎?”學生肯定會說:“不是(避免再見到他)。”這樣,菲利普的冷酷無情就暴露在學生面前了。
總之,語文教師要不斷躬身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只有這樣,教師“教”的創(chuàng)新火種,才能點燃學生“學”的創(chuàng)新火花。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