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斌
趙述島是西沙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島上有這么一群人:他們靠打漁為生,過著魯濱遜式的原始漂流生活。島上除了領土主權碑,沒有其他任何人工設施,“魯濱遜”們就地取材,搭起簡易的茅房作部落居所……
實際上,他們就是中國南海漁民們的縮影。由于邊防管制,趙述島鮮有外人踏足,這些部落的人也少與外界交往,顯得非常神秘。2012年春天,本刊特約作者登上趙述島,來到這些漁民身邊……
渡南海、去西沙,目前最主要的方式是搭乘西沙補給輪“瓊沙號”,航程約16個小時。
海上的旅程總是充滿新鮮與樂趣的,當然,前提是你必須要有一張臥鋪船票。當輪船慢慢駛離海南文昌清瀾港,海上風雨也就說來就來了。輪船就在這暴風雨中開始了它的航程,遠處的漁民照樣在拉網,因為這是他們的生計,如果害怕風雨,必然沒有飯吃。
補給船隨波濤南下,淺藍色的海面開始變成深藍——這意味著輪船已經進入深海。直到抵達西沙群島之后,海水的顏色才開始變回淺色。終于,船長下令拋錨:永興島到了。永興島是西沙群島及南海諸島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我國在南海的軍事、政治中心。島上風光旖旎,椰樹成蔭,僅百年以上樹齡的就有1000多棵。
在走訪完西沙海洋博物館、西沙將軍林、收復西沙紀念碑等幾個景點后,筆者便動身前往趙述島,因為那里才是本次采訪的目的地,而筆者的心思也早就飛到了那里。
南海趙述島
不在地圖上的中國小島
去趙述島的船上,筆者意外地看到了一出獵殺飛魚的大戲。
大戲的主角學名叫西沙鰹鳥,漁民稱其為“飛魚殺手”,被輪船驚起的飛魚群,在它的面前在劫難逃。6年前筆者曾在南海碰到過一次飛魚群,那可是非常壯觀震撼的情景,幾百條飛魚同時從海里躍出——而這一次,盡管魚群不大,但獵手同樣志在必得,只見它在天空中盤旋,等待飛魚表演完最后的舞姿后,鰹鳥猛地劃過水面將其完美獵殺,叼著獵物重返天空……
趙述島面積只有0.19平方公里,是西沙著名的七連群島中的第三大島。來之前,筆者常聽南海漁民們說起這個小島,但在地圖上始終找不到它的蹤跡。我們乘著小船登上了趙述島,被介紹給島上的一位長者——來自海南瓊海的老趙。正是通過他,筆者才結識了這群過著“魯濱遜”式漂流生活的南海人。
趙述島上的老漁民,許多都會唱古老的漁歌,那些歌已經在南海流傳了幾百年。歌詞記錄了他們的生活——早在宋代,他們的祖先就發(fā)現了這個小島和大面積的環(huán)島珊瑚礁,于是,這里成為海上重要的漁業(yè)基地,他們也從此在南海中過上了哪里有魚就到哪里去的生活。
老趙是在島上生活時間最長的人。他剛來時,趙述島上除了領土主權碑,沒有任何多余的人工設施,為了扎根生活,老趙就帶領“魯濱遜”們就地取材,搭起簡易的茅房作日常居所。島上的生活也簡陋到了極點,如居民們的廚房,就只是幾塊礁石壘成的灶頭,柴火是島上撿回來的樹枝。
在老趙看來,是這片海洋給了他生活的力量。他晃了晃手中的兩個剛從海里捉到的硨磲螺(俗稱愛情螺。這種海洋中最大的螺壽命可達百年以上,被稱為貝殼之王)笑著說,這里與其說是一個島,不如說是一個部落,他就算是這個部落的頭人。他一年到頭都在島上生活,十多年來也難得回家;“哪里有魚哪里沒魚,我們很輕松地就能看出來……”
不過,老趙也面露難色地說,前兩年起,由于西沙捕魚的人也越來越多,近海的魚也越來越難打,他把兩個兒子也帶來過西沙,希望能幫上自己的忙——提到自己的兒子小黑時,老趙轉眼變得一臉欣慰,他說小黑上島已經3年,年輕的他捕魚的本領比他爸強很多。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前幾天才給了他3000塊錢和一個月的時間回家找女朋友,剛完成任務回到島上……
孤島生涯
原始生活中的“魯濱遜”們
在島上閑逛了幾圈,筆者發(fā)現,少則半年、多則一載的海外漂泊讓這些漁民對外界信息非常渴望,他們不斷纏著筆者問這問那,在他們眼中,每逢有家人從大陸過來,那簡直是比過年還值得慶祝的事情,大家都會過來迎接,然后狂歡一通……
那么,他們業(yè)余時間的娛樂活動是什么呢?聽了這個問題,老趙笑著帶筆者來到一張拉扯在椰樹之間的排球網面前——這就是目前島上“最豪華”的娛樂設施。他說由于場地有限且陽光毒辣,許多小青年往往也不愿意玩戶外運動,一有空就躲在屋檐下聊天,“話題大都跟女孩子有關”。
一晃眼就到了吃飯的時間。老趙吩咐大家把桌子從屋里搬到屋外,揀來樹枝點火后,就在屋外空地架鍋燒水,把魚肉干等放到鍋里煮……這弄晚飯的方式很簡單,甚至沒看到任何調料,估計這海味自身就有鹽味。
晚餐很快擺了上來,都是海味:魚干、海膽、一籃子各式各樣的海螺、20多條石斑魚。海螺是用海水白煮的,石斑魚一半用來熬冬瓜湯(在島上,冬瓜比野生石斑更昂貴),一半是干煎。其中海膽的味道讓筆者至今留戀,它的吃法很簡單:從海里撈起來后,直接用刀剖開生吃,方法原始但美味無比,不愧是南海無污染的原生態(tài)食品。
這頓飯吃得大汗淋漓,也在這時筆者才開始明白淡水缺乏的痛苦——島上最珍貴的就是淡水,這里的窩棚都設有“魯濱遜”們自行發(fā)明的雨水回收裝置,雨水從單坡的屋頂流到竹子做成的水槽收集到水桶備用。盡管漁民兄弟很熱情,讓筆者盡情地用淡水洗澡,但我哪里又好意思?于是,一小桶水便完成了自己洗臉洗腳的全部過程。
淋浴完畢,拖著依然汗?jié)耩ず纳眢w找到老趙,由他領路帶到了住處:屋里就兩張竹床、一個柜子,還有一個門一個窗,窗對著海,門也對著海。此時在大陸應該已經是晚上,但南海上的天還很亮,而且還帶著被夕陽暈染的紅色。屋里已經是黑夜了,筆者點上了蠟燭,可窗外坡上坡下的其他屋子都沒有燈光,到了后來才知道:這是老趙特意留下的蠟燭,他們一到天黑就睡了,基本不用照明。
熄滅了燭,躺在窗邊的竹床上。海灘那邊傳來海潮聲,海灘不遠,但是海潮聲聽上去像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輕微,又很平靜。同時,筆者在這里還發(fā)現了一種只在小說中看到過的淳樸——島上可以夜不閉戶,門的用途只是擋風而已,讓人感受到這人與人之間極為單純的人際關系,恐怕自己住久了,回到城市里還真不能適應……
畏懼遠行
不敢去中沙和南沙,因為不安全
第二天天一亮,老趙和部落的人們就起來了,他們都沒有吃早飯的習慣。小黑帶著筆者去沙灘,到了后才發(fā)現許多人都已經聚集在此,在涼棚下談笑。小黑說,他們每天都這么過,在沙灘上等魚船回來,或者出海去帶魚回來。
涼棚下除了人,還有些古老的捕魚船,不過許多已經退役了。這些小木船是經不住太陽暴曬的,所以得放在涼棚下。那么小的船,看上去一個大浪就可以把小木船壓翻,但歷史資料卻告訴后人——早在數百年前,南海漁民們就是憑這簡單的工具,漂洋過海去接受海洋的賜予,不僅養(yǎng)活了自己,也養(yǎng)活了自己的家人。
古老的捕魚方式也傳承了一代又一代人??梢哉f,現在趙述島的“魯濱遜”們依舊生活平靜,這片母親般的島嶼,讓他們在自己的礁盤上打魚,然后在島上把魚曬成魚干,帶回海南——或者把鮮魚賣給在該海域來回游弋的收購船,同時從收購船上,獲得一些淡水和食品。
但提到未來,老趙和孩子們都很迷茫,他們不知道還能在趙述島捕撈多久,因為魚越來越少了,已經有許多人準備轉移陣地了。
“以前是魚多人少,現在是魚少人多,”老趙說?,F在一條15人的漁船,出去捕魚20天,也就能捕4~5噸魚。以前捕魚都是靠經驗,設備也沒有現在這樣發(fā)達,因此可以保證魚類的繁殖期。而現在捕魚基本上都是靠儀器設備,捕魚的速度遠遠超過魚的繁殖速度。
“那為什么不去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呢?”筆者問道——據資料顯示,中沙和南沙群島海域島礁里漁業(yè)資源總儲量非常巨大,以南沙為例,目前已知棲息魚類有500種以上,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有30多種,適合大范圍開發(fā)。
“不敢去,不安全”,老趙的話充滿了無奈:“那里外國的漁船太多了,軍警的船也多?!边@里的外國主要就是越南、菲律賓,他們對中國漁民“特別狠”,因此很多漁船都不敢遠行至中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捕魚。在自己的海疆上都要如此小心翼翼,筆者一時語塞,實在找不出安慰老趙的句子了。
后來,筆者還去參觀了島上的漁獲加工坊。所謂加工坊,其實根本沒有什么機械設施,他們加工漁獲的方法依舊很原始:抓回的月光螺就放在汽油桶做的爐灶上煮熟,肉拿去賣,殼就堆在一邊。島上可以看到一座座的螺殼山。而由于條件簡陋,漁獲不能保鮮,如果沒有收購船,重達十多斤的大墨魚,或者是新鮮的石斑魚也都只能曬魚干。“在大陸上,石斑魚是45塊錢一公斤,還不是新鮮的,但在島上,剛撈上來的活石斑魚只賣5塊錢一斤,不值錢?。 毙『谛χf。
他們的話讓筆者沉默許久,同時也想起了那首在海洋上流傳了千年的漁歌:“海喲,你這個博大的生靈喲,我們懂得,只要不干違背你的事,你就是慈祥的父親。你不發(fā)怒,我們可以安心地投入你的懷抱”——這歌詞是后來查資料整理出來的。的確,作為一個過客,筆者不知道他們曾在海上遭遇過何等危險,抵擋過何等風浪,但似乎能從這歌聲中,感觸到漁民們將這片大海視為父母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