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晴
用食物來養(yǎng)生保健,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據(jù)說神農(nóng)氏嘗遍百草,辨別其性而首創(chuàng)食療的先例。所謂食療,就是指針對身體狀況,通過食用帶有某種藥理作用的食物,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地的。而將這些既具有藥理作用又能經(jīng)常食用的物品,經(jīng)過合理加工做成的菜肴食品,就是藥膳。
乾隆皇帝對飲食十分看重,也深通食療之道。在他所用的御膳之中,常常加雜以多種藥膳和有滋補作用的食品。例如在避暑山莊膳食中的山藥鴨子羹、烘鹿肉、鹿尾燒鹿肉、鹿肉丸子燉豆腐、鹿筋拆肉、八寶鴨子、江米馕藕等等(乾隆四十四年《駕行熱河哨鹿節(jié)次膳底檔》)。其中鹿尾、鹿肉是強腎壯體的上等藥膳,山藥主治脾虛腹瀉、虛勞久咳等病癥,蓮藕有清心益腎、固脾止瀉等功效。
乾隆皇帝對滋補食品之一的豆腐也十分喜愛,幾乎是每餐必備的。當時,豆腐的烹制方法有很多,有羊肉燉豆腐、廂子豆腐、鍋塌豆腐、菠菜拌豆腐、豆豉豆腐、雞湯豆腐、什錦豆腐、膾三鮮豆腐、紅白豆腐、鹽水豆腐、炒木樨豆腐、雞丁豆腐、鹵蝦油燉豆腐、膾云片豆腐、收湯豆腐膾豆腐丸子、鴨丁豆腐、鍋燒雞膾什錦豆腐等等(乾隆四十四年《駕行熱河哨鹿節(jié)次膳底檔》)。有時,在雞鴨野味等擺上膳桌之后,乾隆皇帝只要一見沒有豆腐菜,便會立即傳旨,添加豆腐菜或是一份豆片湯。當時,他雖然不可能對豆腐的營養(yǎng)及功能有著如今這般科學(xué)系統(tǒng)的了解,但是,豆腐是營養(yǎng)豐富的滋補品,易于消化吸收,適合老年人食用,乾隆對此是十分清楚的。
為了加強食療,乾隆皇帝還親自配方,御制藥膳糕點——八珍糕。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此時的乾隆皇帝已經(jīng)年近古稀,腸胃消化系統(tǒng)及腎、脾功能均日漸衰弱,常會感到不適。因此,在這一年的六月十二日,他在避暑山莊時,由“太監(jiān)胡世杰傳旨:‘叫你們做八珍糕。所用之物人參(二錢),茯苓(二兩),山藥(二兩),扁豆(二兩),薏米(二兩,炒),芡米(二兩),建蓮(二兩,肉),粳米面(四兩),糯米面(四兩)。共為極細加白糖八兩,合勻蒸糕。俱系藥房碾面。碾得面時,總管肖云鵬、張順,太監(jiān)胡士杰,藥房總管首領(lǐng)田福、堂官陳世琯看著蒸糕,蒸得時晾涼了,每日隨著熬茶時送。記此?!?(乾隆四十四年《駕行熱河哨鹿節(jié)次膳底檔》)
從六月十二日之后,每天乾隆皇帝用膳完畢宮人們送茶時,都會配合進上健胃補氣、固腎養(yǎng)脾的八珍糕四至六塊,一直沒有間斷過。例如在乾隆四十四年九月初十日的膳底檔中就記載著,當日辰時初刻皇帝于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進完早膳,“上進畢。賞舒妃菠菜燉豆腐一品,穎妃攢絲面一品,容妃湯膳一品,淳妃糟鴨子熱鍋一品,順?gòu)鍞€盤肉一品。早膳后熬茶時,太監(jiān)徠凱傳送八珍糕一品(進六塊未賞),攢盤爐食一品(系喻妃進)。上進畢,賞祥玉等。記此?!被实塾蒙女?,所余大部分都會賞給后妃、太監(jiān)或看管園子的千總、把總及兵丁。同時,皇太后、后妃、隨行的大臣、駐地官員等也常向皇帝進獻佳肴。因此,我們在這份用膳情況底檔中看到,御膳房于膳后所進的八珍糕皇帝都留做自己食用,并未賞人,可見乾隆對八珍糕的喜愛。
做好的八珍糕,色白細膩,清香甘甜,松軟可口。八珍糕的配方,始見于明朝陳實功所著的《外科正宗》一書。清代時,八珍糕已經(jīng)廣為人們所食用,但是由于各地的配方不同,故而口味也略有變化。乾隆皇帝所使用的配方與陳實功的配方相比較,只是替換了兩種藥材,即將山楂改為人參,麥芽改為蓮子。從藥性上來分析,人參、蓮子具有補氣固腎的功效,山楂和麥芽能消導(dǎo)食積,化淤散滯,舒肝健胃。
由此看來,乾隆皇帝年邁時的主要病癥便是腎虛氣虧,所以對癥以食為療。根據(jù)御膳底檔的記載,乾隆皇帝多年來一直服用八珍糕未曾間斷,足見食療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