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松
前言:一名高三學生,在不同省份,考上名校的概率差別有多大?答案是:最大差別288倍。
根據(jù)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在其研究課題《大學招生與憲法平等》中得出的結論,廣東、安徽考生考進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考生的1%。換個角度理解,北大對廣東、安徽學生設置的門檻比北京考生整整高了100倍。
與戶籍捆綁在一起的中國高校招生名額分配制經(jīng)過多年演變,形成了固化的利益格局,并成為高等教育公平改革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作為計劃經(jīng)濟時期的特殊產(chǎn)物,配額制已在中國大多數(shù)領域被打破,但在高校招生中,囿于各種利益糾葛,配額制所帶來的不均衡現(xiàn)象,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甚至淪為各種利益交換的“名利場”。
5月23日,包括張千帆在內(nèi),來自北大、清華、社科院等單位的15位學者上書國務院、教育部,請求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切實推進教育與社會公平改革”。
在高校招生分配名額失衡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教育部和高校之間的利益博弈,而被高考決定著命運的考生,卻沒有任何發(fā)言權。
失衡背后的地域歧視
參加2012年普通高考的考生在900萬人左右,與2008年高峰時的1040萬報考人數(shù)相比,減少了約140萬人。
在考生總數(shù)下降的同時,高校的擴招步伐并沒有停止。高校招生從2008年的600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675萬人,今年預計將達到695萬人。一減一增之下,高考錄取比例也將從2008年的57%,提高到2012年的75%以上。
從分省錄取情況來看,不僅北京、上海實現(xiàn)了86%、89.3%的較高錄取率,即便是安徽、河南等省份的錄取率也都超過了70%,傳統(tǒng)高考大省山東的錄取率更是達87%。
逐漸拉平的整體高考錄取率背后,對教育公平的追求也在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轉變。重點高校名額區(qū)域分配不均的問題也更加凸顯。
以北京大學為例,根據(jù)2011年的錄取數(shù)據(jù),每萬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為1.27,廣東為1.4,貴州為1.48,河南為1.87,北京為52.5。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1人能上北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1個可以上北大。北京學生考上北大的幾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廣東考生的37.5倍,是貴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
“北大的招生方案還不是最糟糕的,同復旦、浙大、南京大學等京外高校相比,可以算是相對較公平的‘楷模?!睆埱Х谄湔n題報告中說。
以2009年的招生為例,復旦在上海市投放的招生指標高達每萬名考生117.1名,在浙江則是5.2名,在北京4.2名,全國平均2.2名,而在山東、山西、廣東、內(nèi)蒙古等十個省區(qū)投放的招生指標都在1名以下。上??忌M復旦的機會是全國平均的53倍,是山東考生的274倍,是內(nèi)蒙古考生的288倍。
分居京滬的兩所重點高校錄取失衡狀況,只是重點高校在全國錄取名額失衡的一個樣本。根據(jù)河南省教育廳廳長王艷玲提供的數(shù)據(jù),目前,河南本科層次的錄取率不足34%,一本院校錄取率不到5%,能夠上“985”、“211”院校的學生不到2%。這與高等教育發(fā)達地區(qū)相比,差距非常大。2011年,京、滬的本科錄取率已分別達到55.8%、66.7%,一本院校錄取率為24.4%、19.6%。
張千帆認為,重點高校分布不均及高校招生中的地方保護主義,是造成目前區(qū)域失衡的主要原因。以“985”和“211”大學為例,在正式公布的39所“985”高校中,北京獨占8所,上海4所,浙江、重慶、安徽、吉林等六省市分別有1所,河北、河南、山西等13個省區(qū)“985”高校數(shù)為零?!?11”大學的分布同樣存在失衡狀態(tài)。
由于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不成比例地集中在大城市,高校招生地域歧視的后果就顯而易見,農(nóng)村考生在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的比例連年滑坡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方博弈
改變目前高校名額分配的不均現(xiàn)象,已有學者提出諸多建議,包括全國統(tǒng)一考試、分數(shù)面前一律平等,也有建議取消戶籍限制,按注冊學籍平均分配招生名額。
不過,這些帶有根本變革性質的建議,只是處于理論探討層面。教育主管部門采取的措施更多是對目前格局的宏觀調控,比如規(guī)定部屬高校在所在地的招生不得超過30%,要求招生計劃向中西部傾斜……但在高校掌握名額分配權的背景下,教育部的措施并不能根本解決目前高校招生失衡的現(xiàn)狀。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潘昆峰曾對“部屬高校招生名額分配原則”進行過專題研究,經(jīng)過分析后發(fā)現(xiàn),上一年度名額分配對本年度名額分配具有決定性影響,決定系數(shù)高達98.4%,“如果往年的招生名額分配是不合理的,這種不合理可能一直持續(xù)下去”。
但在張千帆看來,高校在招生計劃分配上,隨意性比較強,極易產(chǎn)生幕后交易和教育領域的腐敗。
媒體報道的一則極端案例是,北京某知名大學招生人員到地方“點招”一考生,因該考生不符合提檔要求被當?shù)卣修k拒絕,此后該大學幾年都沒有安排在該地招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曲相霏認為,目前部屬大學招生名額分配主要體現(xiàn)了三方意志:高校、高校所在地政府、教育部。高校所在地政府當然希望大學招收當?shù)貙W生越多越好,教育部則把部屬高校參與和促進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看成是部屬高校最重的使命,部屬高校如果能夠更好地為當?shù)胤眨逃吭谂c地方政府的博弈、交易當中也是很得分的。因此教育部雖然提出要限制部屬高校在所在地的招生,但沒有真正下決心去做。對夾在兩者中間的大學來說,也沒有動力去改變目前的招生格局。
曲相霏認為,高校、高校所在地政府、教育部三方的利益決定了目前高校招生指標的分配格局。最重要的一方——考生,卻沒有參與到博弈中來。
指標,指標!
在教育部更給力的措施出臺之前,地方政府已經(jīng)開始行動。尤其是隨著高校擴招放緩,在國家嚴格控制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模的背景下,教育資源稀缺省份只能各顯神通,爭取在現(xiàn)有的招生名額內(nèi)重新分配。
今年3月,河南省副省長徐濟超就帶隊到北京推薦生源,希望在京高校尤其是重點大學能擴大在河南省的招生規(guī)模。這也是自2006年起,河南省政府第六次率隊進京推介河南生源。
除北京外,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招辦還兵分多路,趕赴上海、天津、南京、西安、武漢等中國高校集中的地方,與160多所高校及當?shù)亟逃鞴懿块T負責人溝通,期待他們能在招生名額分配中,給河南更多支持。
從2008年開始,安徽省教育廳也由廳長帶隊,多次跑教育部要指標。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也組團到天津、上海爭取招生計劃,并與北京、遼寧、浙江等部分招生名額下降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門和所屬高校進行溝通,積極爭取更多的招生名額。
安徽省教育廳公布的“2012年教育的十二大惠民新政”中,即包含為安徽考生爭取在皖招生計劃,“重點爭取本科特別是一本批次招生機會”。
不單是這兩個省,其他一些省,或多或少都會做一些類似的工作,但對目前的招生格局不會有根本性改變。
不過,一些人也擔心,這種“跑部錢進”式的指標爭搶更多地給高考錄取帶來了不合理因素,“誰去跑,誰會哭,誰就有奶吃,這不是更不公平嗎”?
(摘自2012年6月1日《經(jīng)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