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楓
楚國的商人到鄭國賣寶珠,他做了木蘭匣子,用肉桂、花椒等香料薰過,用珠玉點綴、用玫瑰裝飾,用翡翠編聚起來。鄭人買下制作精美的櫝(即木匣子)卻退還了寶珠。后人以“買櫝還珠”來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從表面看,是楚商占了便宜,用“珠”的價格把“櫝”賣了,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楚商的真正目的是要賣“珠”的,他用“櫝”過度包裝,真實目的是賣“珠”,從表面上看他暫時是占了便宜,可卻永遠失去了市場信譽,甚至會落下個商業(yè)欺詐的惡名,從大的方面看,是得不償失。因此韓非子評論說:“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p>
此類貌似聰明實則愚蠢的事情在當今也屢有發(fā)生。
比如當下正走紅的浙江衛(wèi)視節(jié)目“中國好聲音”,一經播出,就收獲了極大的贊譽和關注,取得了口碑與收視率的雙贏。很多業(yè)內人士甚至稱,這是近年來國內制作的最佳電視節(jié)目之一。然而與其他迅速走紅的人和事一樣,批評與質疑也就接踵而來,其內容不外乎身份造假、刻意煽情等等。這在影視圈、乃至商業(yè)圈里似乎形成了一種定勢,什么人紅、什么事火,必然伴隨著一些非議和質疑,如同荷花伴著污泥、皎月伴著流云,如果僅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大可見怪不怪,可作為一項商業(yè)活動,就難免有包裝炒作、煽情做秀之嫌。
又如當年中央電視臺的“青歌賽”,曾被稱為國內選秀節(jié)目的開河之作。今年停辦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綜合素質評選”的過分渲染和炒作恐怕是其中之一。始自1998年的“綜合素質評選”固然給“青歌賽”增色不少,但隨著該項評選亮點的頻出,雖大大吸引了眾多觀眾的觀看熱情,而該檔節(jié)目的主角——參賽選手反而被忽略了,評委的強勢造成所有參賽選手的尷尬與失落,造成“好選手太少”的假象,使眾多選手不敢問津,最后大賽成了“陽春白雪”。
還有天津衛(wèi)視的專題節(jié)目“非你莫屬”,由于主持人和評審團過于強勢、矯情,參賽選手都被他們的強勢與光環(huán)所淹沒了。盡管耗巨資刻意打造了豪華導師團,節(jié)目中天王們可謂風頭出盡,而批評和質疑的板子卻都打在參賽選手身上,選手們成了主創(chuàng)者手中的道具,如同中秋節(jié)前的天價月餅,除了還保留了月餅的名稱和一點點綴外,其真實性已與月餅本身相去甚遠,演繹了一出現(xiàn)代版的“買櫝還珠”。
市場告訴我們,無論是一件商品還是一檔節(jié)目,要獲得成功靠的是商品或節(jié)目本身真實的內在價值,而不是包裝。當然,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為了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在一檔新節(jié)目推出時做一些包裝、炒作倒也合乎情理。行家自然清楚,批評和質疑本身其實也是炒作的手法之一,通過制造一些懸念與沖突達到吸引觀眾眼球的效果。然而凡事都要有度,過度的包裝炒作會喧賓奪主,掩蓋了節(jié)目本身的真實價值,同時產生買櫝還珠的結果。幾年前中央電視臺的《贏在中國》就是成功的范例,該節(jié)目并沒有刻意的包裝,也鮮有炒作。盡管評委陣容異常強大,然而這些成功的企業(yè)家們把角色定位得非常準確。在他們的烘托下,參賽選手盡顯風采,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今還被職場白領們所津津樂道。
商場實踐告訴我們,誠信才是立足之本。無論是商品包裝還是市場炒作,其根本目的是贏得市場,其根本的銷售內容是誠信。我們從“中國好聲音”當中應當能夠聽到,市場在呼喚誠信,人們厭惡欺詐,無論是多大的品牌、多美的包裝,一旦人們發(fā)現(xiàn)你是在欺詐,你就會永遠被市場拋棄,或者只能成為后人笑談的一個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