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要】目前,一些媒體為了突出可讀性,迎合部分受眾的低俗化傾向,忽視了對當事人的人文關懷,從而出現(xiàn)了許多違背社會道德的報道,給社會風氣帶來了不良影響。
【關鍵詞】新聞媒體人文關懷弱勢群體
目前,新聞戰(zhàn)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正在熱火朝天進行著,大批記者“俯身彎腰接地氣,放下鼠標采民風”,寫出了一大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稿件。
“人文”,是指以人為本位,體現(xiàn)為對人的關注、尊重和重視。人文關懷的核心是尊重人和關懷人,強調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權益。
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角色的新聞媒體,只有不斷加強人文關懷,才能肩負起歷史重任,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讓新聞報道多一點人性的光輝,才能契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主旨,才是新聞宣傳工作者必須長期堅持的原則和不懈追求的目標。
一、新聞報道需要人文關懷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新聞報道中,有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才能引起讀者的閱讀欲望。但現(xiàn)在,有些人對此卻理解錯誤,認為情節(jié)越刺激,越曲折,甚至越低俗,才能贏得讀者的認可。
每逢年終歲尾,社會上有一些民工,因為拿不到工錢被逼跳樓。這時,各家媒體總是爭相報道這些事件,有些以對民工的關懷為主線,以民工辛苦一年,到年終卻無法結算工資回家過年為主題進行報道;有些則以拖欠方不講誠信為主線進行報道;但是,也有個別媒體,為了嘩眾取寵,以又見“跳樓秀”為主線,譴責民工以跳樓為手段。如此冷血的報道,突破了讀者承受的道德底線,自然會引起讀者的反感,甚至是抗議。
2011年10月23日,深圳寶安區(qū)一聯(lián)防隊員楊某,酒后來到王某家進行糾纏,其間有勒頸、拉扯、毆打等行為,隨后又對王某實施強奸,藏匿在雜物房內的受害人丈夫楊某電話報警,楊某被當場抓獲。事件發(fā)生后,全國各地的媒體紛紛趕到現(xiàn)場進行報道,并走馬燈似地對受害者王某進行采訪,讓其講述當時楊某施暴的情景,即使王某躲進被子內,仍無法幸免。同樣的事情,還出現(xiàn)在汶川地震的采訪中,媒體一遍遍地讓遇難者家屬講述當初恐懼的一幕。還有因公犧牲的英雄母親,見義勇為犧牲的英雄家人,也常常會受到如此追問。
2004年9月4日,中央電視臺在對俄羅斯別斯蘭人質危機事件的報道中,滾動播出有獎競猜人質死亡人數(shù)的字幕,這種冷漠的態(tài)度,當即引起眾多受眾的譴責。
追求真相還原現(xiàn)場,一直是媒體的追求,但是一味地挖掘此類涉及當事人隱私甚至痛苦、恐懼的事情,要求受害者講述心中的疼痛,就缺少了最基本的人文關懷。
二、新聞報道怎樣體現(xiàn)人文關懷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作為新聞媒體,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將人文關懷理念體現(xiàn)在新聞工作的過程中。
首先,在新聞采訪中,應該體現(xiàn)出媒體人的人文關懷之情。關注社會弱勢群體,能夠體現(xiàn)出媒體的人文關懷品質,但是在采訪當中,記者不能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和弱勢群體進行交流,而是應該以平等的態(tài)度,仔細詢問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遇到的難題。如果記者采訪中姿態(tài)較高,處于弱勢的群體為了個人尊嚴,就會封閉自己內心的想法,采訪活動極可能不歡而散。
其次,在圖片拍攝中,也應體現(xiàn)人文關懷。在采訪現(xiàn)場拍攝時,記者常常將鏡頭瞄準破敗的城中村、下崗職工被騙后的悲痛欲絕、輟學兒童渴望求學的目光、待業(yè)大學生的迷茫和無奈等。這樣的鏡頭一經(jīng)刊出,一圖勝千言,激發(fā)人們的關愛之心。
1991年5月,攝影家解海龍來到安徽金寨縣桃?guī)X鄉(xiāng)張灣小學,此時,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剛剛8歲。課堂上,蘇明娟渴求知識的目光,被解海龍及時捕捉到,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大眼睛》照片,無數(shù)的心靈為之震撼,無數(shù)的感動托起了明天希望的太陽。
2002年5月7日,北方航空公司由北京飛往大連的客機在大連港外海域墜落,一百多人遇難。許多人可能都看過那張記錄“5·7”空難的第一個黑匣子被打撈出水的照片,畫面很有現(xiàn)場感,被許多家網(wǎng)站和平面媒體采用,但是也受到許多讀者和網(wǎng)友的批評。照片上是工作人員看到黑匣子被打撈出來時情不自禁鼓起掌的情景。照片拍攝的時機掌握得很好,記錄的也是實情,但是,選圖的編輯沒有想到,這張圖的喜慶氣氛,在這次特大空難面前,顯得非常不合時宜,讓沉浸在悲痛中的死難者家屬和讀者感到憤怒。
還有在公安機關的“掃黃”中,經(jīng)常會有拍到失足婦女被警察帶走的鏡頭,為了保障這些婦女的個人權利,媒體都會給她們的面目打上馬賽克,這些都是人文關懷的體現(xiàn)。
最后,編輯在制作標題時,也要體現(xiàn)人文關懷。標題是新聞的眼睛,標題起的俏,會給內文增色不少,但是一些編輯有時喜歡以偏概全、插科打諢、用詼諧的語言來描述悲慘的事件,常常會引起受眾的反感。
例如,在一些車禍中,有的媒體非常不道德地將頭部受傷說成“掛頭彩”,將車軋人寫成“車輪從頭越”,兩車相撞說成“兩車接吻”。
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它關懷的是人類的和諧發(fā)展,體現(xiàn)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新聞報道中努力體現(xiàn)人文關懷,是媒體成熟的重要標志,更是記者的使命與價值所在。一名有良知的記者,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應時刻把“人文關懷”的理念存放在心中、體現(xiàn)在筆下、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
三、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誤區(qū)
媒體的低俗化傾向,不僅給媒體本身帶來損害,更為嚴重的是對社會風氣的破壞,對受眾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但是,為了避免低俗而追求人文關懷的同時,也要避免走入誤區(qū)。
每至暑期開學,社會各界會向貧困學生獻愛心,許多企業(yè)組織各種大型捐資助學儀式,將一些學生請到臺前,面向記者的鏡頭進行受捐,而有的學生為了尊嚴,不希望被媒體曝光拒絕上臺,因此失去受捐助的機會。誠然,企業(yè)做慈善活動,是希望得到社會認可,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但是,媒體將一些躲閃鏡頭的受助者的圖片或視頻,公開刊登在報紙和熒屏上,是非常不合適的。
每年的全國助殘日,也會有很多媒體來到社會福利院、殘疾人康復中心、特殊教育中心等處,采訪報道一些殘疾人接受社會捐助的新聞。這本是一件弘揚人間真情,提倡互幫互助的人文關懷新聞,但是由于一些過失或是沒在意,而將一些殘疾兒童的鏡頭公布于眾,這不利于保護那些孩子的隱私,也會影響他們今后的健康成長。
一位媽媽,因為兒子患重病來到省城求醫(yī),但面對高昂的醫(yī)療費,她只能求助媒體,同時,她也向記者委婉地表示,希望不要拍攝兒子的正面照片。原來,在來省城之前,當?shù)氐拿襟w對她兒子的情況進行了詳細報道,并刊登了兒子的大幅照片,報道出來后,兒子再也不敢上街,一出門就會被來往的市民認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當?shù)氐拿襟w可能也沒想到,自己的好心幫助,反而給他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提到人文關懷,有的人認為就是寫苦,寫慘,拍哭。于是,在采訪活動中,一味地去刺激對方,讓其一遍遍地講述辛酸事,一次次地傷心落淚。還有的記者因為當事人的故事很平常,故意編造悲情故事,人為制造矯情點,這些都超越了新聞工作者的底線。
在采訪時,媒體應尊重當事人的處境和人格尊嚴,而不是借助報道之名謀求“轟動”之效。在“非典”報道中,深入病房采訪的攝影記者賀延光,為了保護那些病人,盡量避免病人的細節(jié)被曝光,經(jīng)常運用象征的方法來傳遞信息。例如,他攝取過這樣一個畫面:病床上躺著一個不幸逝去的病人,而墻上的心臟監(jiān)測儀顯示出搶救結束,一個醫(yī)生站在逝者的遺體前久久沉默。這樣的定格,讓人感慨沉思。□
(作者單位:安徽商報社)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汪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