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陽
江西龍虎山以神奇的丹霞地貌聞名于世。分布在山崖峭壁上的202處懸棺,以及豐富的崖墓文化,則是龍虎山丹霞地貌的魂魄。在這些懸棺中,最重的達上千斤。
絕壁上的埋骨地
龍虎山懸棺集中分布在仙水巖一帶。仙水巖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巖腳下便是一條清亮蜿蜒的河流——瀘溪河。在臨水的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懸棺葬洞,其高度在距水面20~50米之間。這些藏棺的洞穴都是天然形成,而且洞穴較多,比較集中,看上去就如同蜂巢一般;而懸棺的棺木幾乎全都是用獨木制成——將一根大木掏空,就像獨木舟一樣。有的懸棺在葬洞的洞口還安裝有封門板——古人把棺木放到洞穴里面以后,就會用封門板把洞口封死,這樣棺木就能避雨避曬。
古往今來,凡是見過懸棺的人,第一感覺肯定會想:這些懸棺中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呢?
棺木里面埋著誰?
第一次進入懸棺洞的是當?shù)氐膸孜凰庌r。20世紀70年代,幾位藥農憑借幾根繩子蕩入洞中,最終從崖洞里帶下來一些壇壇罐罐和用篾片編成的器具。根據(jù)他們的形容:里面的棺木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由巨木挖空而成;陪葬品多是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但少有金屬器皿……
1978年,江西省考古工作隊同貴溪文化館崖墓文化的研究者,第一次對這些丹霞崖墓進行了考古發(fā)掘,他們得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結論:這些崖墓中埋葬的,竟是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越民族先人。
在這次發(fā)掘中,考古隊動用了江西省第一個重裝水上塔吊,并請來了當?shù)伛v軍特種部隊協(xié)助,終于進入了這些懸崖峭壁上的洞穴。在發(fā)掘過程中,他們清理了多座墓葬,共發(fā)現(xiàn)人骨16架,出土了百越風格的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古樂器等200余件。后來,中科院考古所經(jīng)過碳14測定發(fā)現(xiàn),發(fā)掘出的這些實物距今至少有2100多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越民族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龍虎山一帶。他們遇水而安,擇水而居,死后更選擇臨水而葬。從棺木的形制來看,龍虎山丹霞懸棺群應該是華南地區(qū)懸棺葬的代表,也是中國許多地方懸葬風俗的起源。
遺留下來的千年風俗
考古專家在懸棺遺骨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怪異現(xiàn)象——尸骸無論男女,上頜門齒往往缺失。按病理學家的說法,這些門齒不是自然脫落,而是死者在生前故意鑿落的。這一發(fā)現(xiàn),恰好與《淮南子》中“越人奇詭,盛鑿齒、打牙之風”的記載相吻合。
為何百越先民有如此古怪的習俗?說法有很多:有的人認為它是成年禮、婚禮時的一種儀式,為的是表達百越人特有的審美觀念;二是認為這是表示信義的舉動,即“鑿齒為信”;此外還有一種“壯烈”的說法——古代百越人是把牙齒當作婚配信物相互贈與的……
其中有種解釋較為令人信服:古時,百越人聚居的地區(qū)瘴氣肆虐,極容易患病,為了防止病人發(fā)病時牙關咬緊,水米不進甚至窒息,每個百越人都要將門齒鑿落,方便緊急時灌湯藥搶救。
令人稱奇的是,時隔千年,在今天龍虎山東北的江西省余干縣農村還存有鑿齒遺風:當?shù)啬信赡旰?,都會將門牙拔掉,再鑲上假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