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玉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每個時代都需要榜樣,每個英雄和榜樣都是那個民族和時代價值理想的現(xiàn)實模板,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好人典范,都承載著解決當時社會矛盾的價值準則,都是歸攏世道人心的旗幟標桿。
善行與善政:善政是最大的善行
好人與善行相聯(lián)系。要想讓雷鋒式的好人和善行越來越多,必然會涉及的問題是“什么人的善行最能夠影響社會風氣、引領社會普遍向善”。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固然需要“禮失而求諸野”,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普通群眾提高道德素質(zhì)。但是,明朝呂坤的《呻吟語·治道》告誡:“變民風易,變士風難;變士風易,變仕風難。仕風變,天下治矣!”君子道德的風向哪邊吹,民眾道德的草就向哪邊倒,社會統(tǒng)治階層的行為對被統(tǒng)治階層具有強烈的教化作用,官德不彰,民風難淳。所以,“善政是最大的善行”。
善政,在中國政治文化中始終是一個厚重無比的概念。禹曰:“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彼未挤吨傺驼f:“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養(yǎng)民?!鄙普褪墙o人民好處或造福于民的政治。“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我們所提倡的善政,應該是使人民的利益最大化的執(zhí)政活動,其要義在于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核心在于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倍诂F(xiàn)實生活中,懷疑卻已經(jīng)成了一部分中國人的思考方式。人民網(wǎng)輿情監(jiān)測室副秘書長單學剛說:基層政府的公信力正在不斷損失,“地方政府的話越來越不被相信”。“信任危機”產(chǎn)生于利益沖突。由于少數(shù)黨員干部官德敗壞,一些群眾在頭腦中預設了對于基層干部和政府不信任的態(tài)度,自然會削弱我國社會的道德動員能力。在學習雷鋒活動中,如果我們能夠旗幟鮮明地提出“善政是最大的善行”,可以極大地振奮人心,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占領道德高地。
好榜樣與好觀念:遵循人性和心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來引導社會普遍向善
新時期弘揚雷鋒精神,我們必須回答的另一個問題是“榜樣傳播了什么樣的價值觀念?這些觀念產(chǎn)生了怎樣的社會影響?”近年來,全國各地以培育典型、宣傳典型作為社會動員的手段,宣傳報道規(guī)模宏大,形成上下找好人、學好人、做好人的浩大聲勢。但我國的榜樣教育出現(xiàn)了高投入和高期望值與低“產(chǎn)出”、低實效之間的巨大反差。根源在于我們樹立的榜樣沒有能夠很好地承載人民群眾在新時期的價值理想,公眾認為先進榜樣安貧樂道的輿論導向與時代現(xiàn)實脫節(jié)。普通公眾理解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通過每個人的努力奮斗過上好日子?!袄鲜亲尯萌顺蕴澋捏w制就不是好體制”。與權力階層、資本階層和知識階層的天然影響力和強勢話語權相比,草根榜樣在艱難生存中的良心堅守感天動地,但社會影響力又有局限性。
好人與好制度:怎樣才能讓雷鋒式的好人越來越多
弘揚雷鋒精神,無疑要大張旗鼓地宣傳各地所樹立的好人典型。因此,我們繞不開的問題是“怎樣才能讓雷鋒式的好人越來越多”。讓道德榜樣從個別走向一般,從特殊走向普遍,宣傳好人與建設好制度哪個更有力度?多年來,各級宣傳部門下大功夫樹立了一批好人典型,有力地宣傳了我國主流社會的價值導向。但是,人民群眾期望我們把道德建設的重點放在建立引人向善的社會機制,以法律和政策的善良性保護好人,提升人性。宣傳好人與建設好制度在理念、途徑和具體操作方法上具有較大差異,需要扎扎實實地下一番功夫。
用法律和政策說明道德榜樣具有可效仿性和可復制性。國家制定法律和政策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分配和調(diào)整利益關系的過程,是依據(jù)一定的價值原則和標準在不同群體和階層之間劃分利益格局的過程,也是宣示和傳播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因為財富、機會和地位這些利益資源永遠是有限的和恒定的,有限的資源優(yōu)先滿足誰的需要,向誰傾斜,一個社會讓誰得到實惠,都是在引導公民選擇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建議由相關政府部門組織社會力量調(diào)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樹立的著名典型及其家人的生活境況,針對他們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修訂制度或調(diào)整政策,讓這些以自己的犧牲和奉獻論證了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合理性和政權合法性的老典型生活有保障、有依靠、有尊嚴,讓大家由衷羨慕,自覺向他們學習。
建議開展《見義勇為獎勵和保護條例》立法可行性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學生社團2011年11月就廣東佛山“小悅悅被碾軋事件”開展的社會調(diào)查中,很多人表示,“憑良心,每個人都想救助;看現(xiàn)實,很多人都心涼?!比藗儞模壕热巳绻挥炆狭?,官司纏身怎么辦?傷殘之后的治療和生存怎么辦?要以制度來保證好人有好報,不能讓好人流血又流淚。完善見義勇為的后續(xù)社會保障制度,讓為善行付出生命、健康和財產(chǎn)代價的人們沒有后顧之憂。
建議立法鼓勵“拾金得報”,給予捐助行為后續(xù)社會支持,以利傳承美德。德國、瑞士等國家的民法典都規(guī)定了拾得人報酬請求權。當前我國社會,一方面是貧富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是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們沒有很好地回報社會,反而炫耀性地揮霍財富,加劇了社會心理失衡。這與我們的體制和機制建設滯后于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有很大關系。
(作者為河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為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年度課題)
責編/杜鳳嬌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