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連詞研究一直是近代漢語研究中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顧和總結,筆者認為近代漢語連詞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近代漢語連詞的數(shù)量不確定;二、近代漢語連詞的界定不明確;三、近代漢語各個時期的常用連詞亟待總結;四、近代漢語連詞的語法化研究不夠深入。
關鍵詞:近代漢語 連詞 綜述
在漢語語法學始創(chuàng)時期,就有“連字”一說。但從最初到現(xiàn)在,漢語連詞研究一直是重兩頭,對上古漢語連詞和現(xiàn)代漢語的連詞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而對近代漢語連詞則很少涉及,研究成果不多。
一、近代漢語連詞研究現(xiàn)狀
(一)專著中的近代漢語連詞研究
20世紀40年代,近代漢語研究剛剛起步,呂叔湘先生雖然在《中國文法要略》(1944)中沒有提到“連詞”這一專門的詞類,但已經(jīng)提到有的句子要通過關系詞來表達一定的關系,并舉了一些例子,有的關系詞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連詞。呂叔湘先生雖然沒有對連詞進行專門分析,但他對詞類關系的解析,對以后的連詞研究很有幫助。
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1958)第一次對近代漢語連詞進行了粗略概述。他先將連詞分為用于等立句的連詞和用于主從句的連詞兩大類。用于等立句的連詞又分為并列、累加、選擇、承接、轉折。用于主從句的連詞又分為兩類:時間、比較;因果、讓步、推論、假定、縱予、限定、不限定。然后分別對各個小類下連詞的用法進行介紹并舉例。太田辰夫對近代漢語連詞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概述,語料從西漢的《史記》到清代的《兒女英雄傳》,讓人們對近代漢語連詞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不過他并沒有總結這一時期的連詞有什么特點,他提到的連詞有些也并不是真正的連詞。
20世紀80年代之后,近代漢語連詞研究有所發(fā)展,注重從更廣泛的語料中搜集例證,進行比較,對連詞特點的描寫也更加明確,還在語法化研究方面進行了探索,但研究深度和廣度仍然不夠。
香坂順一《白話語匯研究》(1983)中對近代漢語中一些在使用方面比較有特點的連詞進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它們的來源,與現(xiàn)代漢語進行比較。書中提到的連詞都是比較有特點的,對其特別之處描寫得很到位,不過數(shù)量不多,有些結論也只是猜測性的,不能從整體上增進我們對連詞的了解。
劉堅、江藍生等的《近代漢語虛詞研究》(1992)中的介詞、連詞部分主要論述了“和”字由動詞發(fā)展成連詞和介詞的過程,為“實詞虛化”提供了一個例證,也是連詞語法化研究的一種嘗試。
向熹《簡明漢語史》(1993)“中古漢語連詞的發(fā)展”“近代漢語連詞的發(fā)展”等章節(jié)介紹了從魏晉至明清新產(chǎn)生的連詞。主要是簡單介紹其用法,然后舉例證明。書中提到的中古、近代新產(chǎn)生的連詞,分為并列連詞、承接連詞、選擇連詞、遞進連詞、轉折連詞、因果連詞、假設連詞、條件連詞、讓步連詞,共一百六十多個。
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漢語語法研究》(1999)著眼于近代漢語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方面,將近代漢語連詞分為條件關系連詞、因果關系連詞、轉折關系連詞、讓步關系連詞、聯(lián)合關系連詞。
袁賓《近代漢語概論》(1992)和祝敏徹的《近代漢語句法史稿》(1996)兩部書都沒有專門列出連詞,而是把連詞和復句研究結合到一塊,讓它們以關聯(lián)詞語的身份出現(xiàn)。這樣把連詞放到復句研究中,可以對有關連詞的作用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不過這種研究還是偏向于句法方面,對連詞研究不會太深入,而且和其他詞類混在一起,不容易看清連詞自身的作用。
總的來看,從《中國文法要略》一直到俞光中、植田均的《近代漢語語法研究》,這些語法專著或是對近代漢語連詞做一總括性的介紹,簡單溯其源流,或是通過某些語料中的例句來說明其用法。研究范圍局限于幾個方面,而對近代漢語連詞的數(shù)量、用法、分類、源流等情況,并不能給出較為確切的答案。對近代漢語連詞研究所做的基礎性工作仍然有待加強,這也是近代漢語連詞研究沒能深入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二)專著中涉及的近代漢語連詞部分
香坂順一的《水滸詞匯研究(虛詞部分)》(1992)對《水滸》中的連詞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總結,他將其中的連詞分為表示累加的連詞、表示假定的連詞、表示條件的連詞、表示因果的連詞等,對各類連詞基本都能追溯其源流,比較明確地分析了它們的用法。
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1996)對敦煌變文中的連詞作了窮盡性的分析,他將連詞分為聯(lián)合關系連詞和主從關系連詞,聯(lián)合關系連詞又分為并列、遞進、選擇三小類,主從關系連詞分為假設、縱予、讓步、條件、取舍、因果、轉折。
(三)近代漢語連詞專題研究
專門研究近代漢語連詞的論文不多,這也是近代漢語連詞研究薄弱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這些論文有的針對專著中的某一類連詞,概括其特點;有的則研究近代漢語整個時期內(nèi)某一類連詞的歷史發(fā)展和演變,這種研究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對近代漢語并列連詞的研究上。
胡竹安《敦煌變文中的雙音連詞》(1961)是一篇比較早的研究近代漢語連詞的文章,文章對敦煌變文中的連詞進行了分類,并對唐以前常見連詞之外的其他連詞進行了研究。
李思明《〈水滸全傳〉因果句》(1987)對《水滸全傳》中的并列連詞和因果連詞進行了考察,主要在詞的使用頻率、音節(jié)數(shù)、連詞位置以及連詞的單用、互用等方面發(fā)現(xiàn)了一些特點。
近代漢語連詞中,研究得比較深入的是并列連詞。劉堅和貝羅貝合作著文(1994)指出漢語并列連詞經(jīng)過了從動詞到介詞再到連詞這樣一種語法化鏈。于江《近代漢語“和”類虛詞的歷史考察》(1996)考察了虛詞“共、連、和、同、跟”的來源及發(fā)展,對這幾個詞的連詞用法產(chǎn)生年代進行了論證。吳福祥《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2003)指出“和”類虛詞均經(jīng)歷這么一個語法化鏈:伴隨動詞——隨介詞——并列連詞。曹煒《近代漢語并列連詞“并”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消亡》(2003)則認為:作為“和”類虛詞之一的“并”的語法化軌跡并沒有經(jīng)歷這么一個語法化鏈,它是由伴隨動詞直接語法化為并列連詞的,中間并沒有經(jīng)歷一個“伴隨介詞”的階段。張亞茹《〈紅樓夢〉中并列連詞》(2005)通過對《紅樓夢》中并列連詞使用頻率、語法語義等特征的研究,認識到《紅樓夢》時期現(xiàn)代漢語連詞系統(tǒng)已基本形成。
對近代漢語其他類別連詞的研究不多,主要有席嘉《與副詞“只”有關的幾個連詞的歷時考察》(2004)和《與“組合同化”相關的幾個連詞演化的考察》(2006),這兩篇論文分別對“只是、只要、只有”和“然、還、要”的連詞化過程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二、近代漢語連詞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前人研究沒有確定近代漢語連詞的數(shù)量。近代漢語時期共有多少連詞,分為幾類,至今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這無疑不利于對近代漢語連詞的系統(tǒng)性研究。對那些可以明確定為連詞的詞進行總結、歸類,盡量歸納出它們的特點,很有必要。
(二)在近代漢語連詞的界定方面還存在問題。通過回顧,我們發(fā)現(xiàn)前人研究成果中提到的連詞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有些則根本不是連詞。因此在如何區(qū)分介詞與連詞、副詞與連詞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
(三)近代漢語跨度很大,各個時期使用的連詞有何不同還不確定。近代漢語跨越唐五代、宋、元、明、清,在漢語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借字、借音等現(xiàn)象,這對近代漢語連詞的發(fā)展也會產(chǎn)生很大影響。如何確定各個時期比較常用的連詞,進而聯(lián)系其他詞類深入研究其用法,也是亟待加強的一個方面。
(四)對一些重要連詞語法化的研究還不夠。目前,對近代漢語連詞進行的語法化研究只限于幾個詞,如“和”“并”等,大部分連詞在近代漢語時期的發(fā)展變化并不明確,這也就不利于認清它們的真正特點。因此,對一些常用連詞的語法化研究也應成為今后連詞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M].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87.
[3]香坂順一.水滸詞匯研究(虛詞部分)[M].植田均譯.北京:文
津出版社,1992.
[4]向熹.簡明漢語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1996.
[6]袁賓.近代漢語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祝敏徹.近代漢語句法史稿[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8]劉堅,江藍生,白維國,曹廣順.近代漢語虛詞研究[M].北京:
語文出版社,1992.
[9]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M].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5.
[10]胡竹安.敦煌變文中的雙音連詞[J].中國語文,1961,(10).
[11]李思明.《水滸全傳》的因果句[J].中國語文,1987,(2).
[12]于江.近代漢語“和”類虛詞的歷史考察[J].中國語文,1996,
(6).
[13]吳福祥.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兼論SVO型語言
中伴隨介詞的兩種演化模式[J].中國語文,2003,(1).
[14]張亞茹.《紅樓夢》中的并列連詞[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
(3).
[15]席嘉.與“組合同化”相關的幾個連詞演化的考察[J].語言研
究,2006,(3).
(袁法森浙江金華 浙江師范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