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老師:您好!
我孩子開學后,進入二年級學習了。我們苦惱的是,我兒子在上學前,記憶力特別好教給他的兒歌或童詩,他能牢牢記住,很長時間都能脫口而出??墒亲詮纳狭诵W后,他常常忘了當天學過的知識點,所以,作業(yè)做得很吃力。該怎么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況呢?
家長您好!
當孩子3、4歲的時候,家長們總是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記憶力十分好,特別是一些讓他覺得興奮的東西,甚至可以從3歲一直記到5歲。很多家長都引以為傲,覺得孩子是天賦異稟。但是上了小學之后,不少之前記憶力很好的孩子,漸漸變的記憶力很差。上課剛講過的東西,記得很艱難,并且一點一點地丟掉,到了第二天基本忘光了。很多家長為此苦惱。
其實,孩子的記憶力并沒有變差,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負擔加重(就當前的學習環(huán)境來看,孩子成天都被困在課堂上學習那些抽象的知識,他的大腦一時無法消化,單純靠記憶相對來說是很難的),而且需要記憶的東西又特別多,孩子的記憶力漸漸地變得看上去很差。其實并不是孩子的記憶力變差了,而很可能是教師的教學無法引起孩子腦子的興奮和活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在上學的年代里,掌握知識的過程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導致孩子的腦子一直處于機械運轉的狀態(tài),缺乏興奮點和潤滑劑。
那么,如何讓孩子的記憶力變得跟3、4歲時一樣呢?(這里的記憶力并非僅指記憶本身,而是孩子掌握知識的能力)。這就要在掌握知識的時候,讓孩子多種感官都能體會到。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上課不需要每次都待在教室里,作為教師應當盡可能在一天內(nèi)給孩子安排1—2節(jié)左右的戶外課堂,讓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都能夠同時運動起來感受知識,以此來加深印象,才能獲得相對較好的記憶效果。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家長和學校及教師進行深入地溝通。
當然,記憶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掌握知識的時候,能夠運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這樣才能夠被孩子深刻地記在腦子里。如,在學習自然科學的課程時,教師或家長可以把孩子們拉到戶外,讓孩子們通過觀察,調(diào)動多種感官一起思考,最終來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又如在講述植物的花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們?nèi)グl(fā)現(xiàn)到底植物的花在整個植物生命的過程中扮演著什么角色?花具體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這些都可以通過孩子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并和同學、老師、家長等一起討論后得出結論。這對孩子們來說就變得十分容易記憶。這樣的記憶過程,不僅使孩子掌握了知識點,同時也教給了孩子如何去掌握知識,如何學習,這才是教育真正的作用。
孩子記憶力變差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揭開變差的本質(zhì),還原孩子學習中的真相。所以,老師或家長不要被孩子本身的問題所蒙蔽,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在思考和分析的基礎上加以解決,進而提高其記憶能力。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