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明
這里的村民們都有一個共識:“窮不讀書,窮要不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
湖南省瀏陽市素有東、南、西、北區(qū)之分。一直以來,北區(qū)就有無論貧富,以培養(yǎng)子女讀書為榮的傳統(tǒng)。新中國成立以來,位于這個片區(qū)的沙市鎮(zhèn)沙市社區(qū)、秧田村,龍伏鎮(zhèn)焦橋村分別培養(yǎng)大學生850名、614名、477名,差不多占到村總?cè)丝诘?/8。其中,沙市鎮(zhèn)秧田村有博士12名,龍伏鎮(zhèn)焦橋村與尚埠村分別有博士12名、7名,淳口鎮(zhèn)楊柳村有博士5名,成為有名的博士村群?,F(xiàn)任北大校長周其鳳就是從龍伏鎮(zhèn)尚埠村走出去的。
就是討米也要送孩子讀書
走進秧田村羅偉平博士家時,他的母親王解花正在菜地里收黃豆。今年56歲的王解花顯得比較蒼老,“年輕時苦啊!”她說。王解花的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小兒子還讀了博士。她說,孩子們讀書時,家里非常窮。為了送孩子讀書,她與老伴除了種田,還特地種了兩畝冬瓜,每年養(yǎng)10多頭肉豬為孩子們掙學費和生活費。為了多掙幾個錢,兩畝冬瓜都是自種自賣?!耙惶斓酵?,不管是晴天,還是下雨,都在外面。”她說,有一年暑假,學校馬上就要開學了,家里卻沒有一分錢,她只好向別人借,卻沒有借到。回到家中,她哭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跑回娘家,為孩子們湊齊了學費。
“就是討米也要送孩子讀書!”該村村支書羅澤及說,在北區(qū),像王解花這樣苦心送孩子讀書的例子舉不勝舉:該村羅澤潤患有腎結(jié)石,干不了重活,家里全靠妻子打工掙點錢,但他家兩個孩子一個考入清華大學,一個考入煙臺大學。在焦橋村,瞿志民、袁喜梅夫婦靠務(wù)農(nóng)、打零工生活,但他們的3個子女全部考上了重點大學,兩個女兒還考上了研究生?!熬褪窃义佡u鐵,也不能讓一個孩子輟學!”瞿志民這樣說。
北大校長是他們的榜樣
“其鳳,人如其名,他是一只鳳凰,一只從我們這個山溝溝里飛出去的金鳳凰?!痹邶埛?zhèn)的尚埠村,只要說到現(xiàn)任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村民們一定會滔滔不絕地向你講述他當年艱難求學的歷程,并把他不向困難低頭、不懈進取的精神作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村民們介紹,周其鳳讀書時,由于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經(jīng)常拖欠學費。有一次,周其鳳拿走家里僅有的一只銅壺去學校,想以此抵學費。母親追出來,周其鳳因恐慌把銅壺丟進水塘里。還有一次,他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母親病得很重,弟弟哭著埋怨他,說母親是為他交學費急成重病。周其鳳聽后一邊哭一邊跑出家門,躲進村后山林。母親請全村人舉著火把敲鑼打鼓才找到他。就是在這種困苦的環(huán)境中,周其鳳最終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
在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無論在哪個村,村民都會將那些家庭困難而勤學不輟的大學生們作為孩子們的榜樣,并鼓勵他們好好讀書。很多村民更是以身作則,鼓勵孩子讀書。焦橋村村民焦東華家中出了一個博士、一個重點大學學生。焦東華說:“孩子們讀中小學時,他們晚上寫作業(yè),我就在旁邊陪著。”他把最簡單的道理用行動告訴孩子,告訴他們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不少家庭雖然在孩子們讀書時條件艱苦,但孩子們考上大學參加工作后,都會拿錢改善家庭條件,這些也成為當?shù)睾⒆拥陌駱樱阂淖儸F(xiàn)狀,還是要先將書讀好。
讀書娃比誰家燈熄得最晚
秧田村婦女主任李春英的兒子也是該村大學生之一。她說,當時,與兒子一起上小學的伙伴有13個,其中有11個考上了重點高中,有9個最終考上了大學。在讀中學時,孩子們晚上做作業(yè)做累了,往往會跑出門看一看,只要有伙伴家里燈還亮著,他們就會不聲不響回到屋子里繼續(xù)復習功課。很多時候,孩子們都是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肯上床睡覺的。
沙市鎮(zhèn)文光中學校長李延祿說,“世界上沒有天才,成功等于1%的天分加99%的汗水”這句話在這些村的學生身上反映得特別明顯。這些孩子的智商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他們特別能吃苦。羅澤及表示,這里的村民們都有一個共識:“窮不讀書,窮要不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村民們將智力投資看得很重,不少家庭都因孩子讀書欠過債或正在欠債,瞿志民、袁喜梅夫婦現(xiàn)在就欠著三萬元債務(wù)。
摘自《中國中學生聯(lián)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