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品華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新的全面概括,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進行了全面闡述。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回首近代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得出一個堅定的結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边@條道路的選擇來之不易,歷經我們黨九十多年的奮斗歷史,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兩次歷史性飛躍既有共同的基本經驗和規(guī)律,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特點,其中之一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情況的差異。
兩次歷史性飛躍的重大區(qū)別之一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相互交織和重疊、同時進行和產生。在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與整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時進行和完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在產生毛澤東思想這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同時,產生了毛澤東哲學思想這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理論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按理也同時應產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形態(tài)。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是什么,是否同時產生了繼毛澤東哲學思想之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第二個形態(tài),或者仍是第一個哲學形態(tài)——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新發(fā)展?目前國內哲學界其說不一。多數哲學工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第二個新形態(tài)尚在建構之中。不過,這個新的哲學形態(tài)有什么特征,何以命名,尚無定論,可能需要在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中來加以解決。
但是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必然呼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新形態(tài)的出現。這既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新實踐的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的需要,更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發(fā)展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需要。毛澤東1959年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就指出,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僅有《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已經不夠了。他說:“我們黨里有人說,學哲學只要讀《反杜林論》、《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就夠了,其他的書可以不必讀。這種觀點是錯的。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他還說:“我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末期和抗戰(zhàn)初期寫了《實踐論》、《矛盾論》,這些都是適應于當時的需要而不能不寫的?,F在,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時代,出現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如果單有《實踐論》、《矛盾論》,不適應新的需要,寫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論,也是不行的?!盵1](P109)
當代中國正在和平崛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或中國模式已成為世界文明大道中獨辟蹊徑而又一枝獨秀的一條璀璨道路。人們必然會追問:指導、引導與支撐當代中國發(fā)展道路的哲學思維是什么?中國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可能性的哲學依據何在?它以何種世界觀方法論、何種思維模式與框架為智慧之皈依?它的全部價值的核心與基礎是什么?對此,中國哲學界應當作出回答。
筆者以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應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其理由有四個方面。
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則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既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體系,與之相對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第二個形態(tài),就應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當前我國哲學界經常議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內容或哲學意義”等命題,其實已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的意蘊。這一名稱可以說呼之欲出。不過由于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過程更長、任務更艱巨,包含的具體理論形態(tài)更多,如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以及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推進而得到提煉的新的具體理論形態(tài),從而形成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因此它不可能由黨的一代或兩代領導集體完成,更不可能像第一次飛躍那樣,以黨的一個領導核心名字來命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回答了20世紀80年代后人類關注的兩個中心問題:一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世界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問題,社會主義是否已“歷史的終結”問題;二是人類現代化的道路、模式問題,即除了以美國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為代表的西方現代化道路外,是否還可能有現代化的其他道路或模式。這兩大問題不限于亞非拉地區(qū),而是當代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根本性問題。中國共產黨人經過九十多年的奮斗,不僅提供了一個新型社會制度的發(fā)展模式,而且在蘇聯解體后,還提供了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理想,為人類社會貢獻了一種嶄新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而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是中國對世界的歷史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就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現代化發(fā)展模式。1949年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近三十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延伸和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時期。1978年后至今的三十多年,則是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薄斑@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重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形態(tài)、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哲學內涵。它不僅涵蓋鄧小平哲學思想,而且包括“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以及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發(fā)展的一切理論的哲學思想,因此它是發(fā)展中的方興未艾的新哲學。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它的智慧之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和毛澤東哲學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繼列寧哲學后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又一個新形態(tài)。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回答了20世紀以來時代主題從“戰(zhàn)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fā)展”的轉換所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特別是在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經濟和文化不發(fā)達國家如何通過新型民主革命走上現代化發(fā)展道路的問題。毛澤東哲學思想主要解決了探尋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從而為開辟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則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著重為探索中國自己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提供了哲學方法論依據。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思維中得以抽象的邏輯基礎,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最好邏輯證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思想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應當是實至名歸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可以說主要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部分的中國化,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和經濟學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部分,也應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形成,同樣實現中國化,從而產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它們應一起構成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fā)展。
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中,今天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應當說都是最為成功的。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曾取得驕人的業(yè)績,產生了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傳入中國后,之所以一直沒有突出它的中國化問題,可能與它主要研究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有關,而在資本主義根本不發(fā)達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當時缺乏現實研究的基礎。今天中國改革開放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已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突出成果。不過,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都還有待于中國的哲學界和經濟學界進一步在理論上加以系統(tǒng)總結和闡明。
當前我國哲學界修改和編寫的種種哲學教科書體系非常重要,但還不能取代或等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正像馬克思哲學中國化的第一個形態(tài)——毛澤東哲學思想不同于蘇聯哲學教科書,也不同于后來艾思奇等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一樣。
編寫哲學教科書,主要是按當代中國哲學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特性和體系的理解來進行安排,雖然也必然要反映改革、發(fā)展的時代精神,也會考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經驗進行一定的哲學概括和總結,但它畢竟要以照顧和系統(tǒng)展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為出發(fā)點和中心。它可以作為我國新時期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而且對大學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但卻不可能代替或等同于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化馬克思哲學的新形態(tài)。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時期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標志是《實踐論》、《矛盾論》和后來的《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著作,前兩者雖是以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寫作和講授的《辯證唯物論講授提綱》為藍本,但是“兩論”與《講授提綱》(某種哲學原理體系)又有很大不同。它改寫了《講授提綱》中的部分章節(jié),突出了實踐觀的認識路線和矛盾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點,是提升中國人民理性思維能力的重點,可以用它來解決認識和改造中國的問題,解決正確探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探討中國社會存在的本質及其運動規(guī)律問題。所以“兩論”才是有獨創(chuàng)性的第一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而《講授提綱》則不是。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不能取代或等同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還因為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教科書改革范式存在先天缺陷”,主要是“原理性與歷史性的矛盾,相對與絕對的矛盾、個體理解和普遍認同的矛盾”。教科書的“體系哲學”的“特性直接導致思想僵化”。[2]教科書改革范式及所建構的各種教科書新體系,由于受全面體現哲學原理需要的束縛,受教科書“體系化”需要的制約,因此難以歷史地聚焦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心問題,難以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和發(fā)展的中國特色,難以做到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戰(zhàn)略問題》中提出的對中國革命的根本性哲學把握——“著眼其特點與發(fā)展”的唯物辯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即整體把握或重點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某一部分,并加以重大發(fā)展。因此哲學教科書容易陷入各種教條和框框中,難以創(chuàng)造出富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難以創(chuàng)造出哲學的新形態(tài)。這樣,現在正在構建的種種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就無法取代我們正在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應具有的最精致的哲學精神花朵。所以,中國哲學界在討論與構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的同時,還應把總結、概括、提煉和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的更重要任務提上日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哲學基礎,是它的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形態(tài),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以“發(fā)展哲學”、“以人為本”哲學、“和諧哲學”和“生態(tài)文明哲學”而著稱,但從總體特征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可以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哲學”。它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大道中現代化階段世界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性質、價值、功能應是“發(fā)展哲學”或現代化新哲學。
比較來看,毛澤東哲學思想或許可稱為“革命哲學”或“革命轉化”哲學。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過:“共產黨人的任務就在于揭露反動派和形而上學的錯誤思想,宣傳事物的本來的辯證法,促成事物的轉化,達到革命的目的?!盵3](P330)這可以看做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本質特征。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可稱為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理論”或“批判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則可稱為“發(fā)展哲學”。國內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哲學是“以發(fā)展為主題的‘發(fā)展哲學’”[4](P884),這個見地很好。但實際上不僅鄧小平哲學而是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包括“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可以說都是以發(fā)展為主題的“發(fā)展哲學”。作為“發(fā)展的辯證法”,它不同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提出的“主體——客體的歷史辯證法”以及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或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到20世紀20年代發(fā)展至列寧哲學階段。列寧哲學思想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對帝國主義矛盾分析的產物,它是革命的哲學,也是經濟文化較落后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哲學。20世紀20年代后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還產生了另一支非主流派哲學——以盧卡奇、科爾施和葛蘭西肇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包括后來的法蘭克福學派。他們從20世紀西方無產階級革命主體——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匱乏的探究開始,提出對資本主義“物化”的總批判,發(fā)展了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后來在《資本論》中論述的資本主義異化理論。他們對20世紀科學技術發(fā)展對人的意識、心理結構的異化作用作了分析,特別是研究了資本主義大工業(yè)導致的“工具理性”(科學技術對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使“人作為精神整體存在的碎片化”。他們認為,在征服自然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科學技術,成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源頭”(哈貝馬斯)。資本主義文化工業(yè)已滲透到一切階級的日常生活。消費社會的發(fā)展更彰顯了“物化”、“工具理性”的消極作用。所以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與反思,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突出內容。但他們對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及資本主義的進一步沒落,卻缺乏深刻的批判與分析。因此,西方馬克思主義雖然在世界有一定影響,其批判鋒芒所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20世紀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但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由于它沒有科學地回答20世紀時代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也談不上有哪個國家或地區(qū)在這種理論指導下取得了實踐的重大勝利,更談不上如列寧哲學思想或毛澤東哲學思想那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因此它也就談不上代表時代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大趨勢,稱不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主流形態(tài)或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的新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則不同,它是對人類在20世紀后期及21世紀上半葉所面臨的重大時代問題的回答,體現在著重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理論、生產力理論和矛盾分析方法。它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觀在東方一個后發(fā)展大國中的運用。它在高揚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理性精神的同時,著重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如何能運用在東方經濟文化不發(fā)達國家,經濟不發(fā)達國家如何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通過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現代化,如何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中利用西方技術和資本、利用自己的后發(fā)優(yōu)勢來實現工業(yè)化,從而發(fā)展出一種與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相聯系而又別具一格的市場經濟,走上現代化道路。這就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加以把握、運用與發(fā)展的同時,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辯證發(fā)展觀,以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為核心的矛盾分析方法,社會基本矛盾學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學說,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標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石的和諧哲學、生態(tài)文明哲學等等,從而形成了以發(fā)展哲學為總體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其所以總體可稱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哲學”,這是因為:
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發(fā)展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既是唯物辯證法又是唯物史觀的主軸。唯物辯證法就是“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fā)展的學說”[5](P261)。發(fā)展是在運動、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物質世界運動的整體趨勢和方向性的范疇,特別是指人類所處的現實世界中從低級向高級、從無序向有序、從簡單向復雜的上升運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現代化發(fā)展道路的學說,其哲學必然是以發(fā)展為中心的發(fā)展哲學。
十八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深刻復雜變化,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爆F代化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人類走上現代化道路歷時已近四百年,但世界上仍只有少數西方發(fā)達國家及新加坡、韓國等實現了現代化,而80%的國家至今仍為發(fā)展中國家。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70年代后,“和平與發(fā)展”取代“戰(zhàn)爭與革命”成為時代的主題,成為時代精神的主要內容。盡管今天世界并不太平,許多地區(qū)或國家仍動亂不停,但近二十多年來無論是美國發(fā)動的科索沃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或阿富汗戰(zhàn)爭,還是21世紀初的“阿拉伯之春”抑或是2008年美國的嚴重金融危機及后來的歐債危機,其實都是對人類發(fā)展道路的一種拷問、反思、探索和警示。例如,伊斯蘭世界怎樣實現現代化?西方發(fā)達國家新自由主義的模式和道路是否難以為繼?中國等新興國家又將如何發(fā)展?21世紀人類將面臨哪些發(fā)展難題?人類社會發(fā)展將如何在新科技革命和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向前推進?等等。這就使如何科學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僅成為發(fā)展中國家的頭號問題,而且也成為發(fā)達國家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重要問題。
重新回到世界發(fā)展的排頭兵的位置和制高點,是一百多年來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的理想和愿景。在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掃清現代化發(fā)展的重重障礙之后,發(fā)展已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斗的主旋律,成為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絕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如何發(fā)展、如何實現現代化進行過艱苦探索,留下了寶貴的經驗。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指導思想;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首先一條就是中國共產黨必須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進一步提出科學發(fā)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進入新時期,黨的歷史任務的主線、主題都是發(fā)展問題。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fā)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十八大的最大亮點??茖W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fā)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問題做出了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guī)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境界。
發(fā)展之所以是中國的頭號問題,還因為中國是當今世界的發(fā)展中大國。如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轉變發(fā)展方式,破解發(fā)展難題,提高發(fā)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fā)展,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要著重破解的難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因而也就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發(fā)展哲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之所以名之為發(fā)展哲學而不簡稱為和諧哲學或人本哲學,是因為發(fā)展是當今中國的時代主題。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總體應稱為發(fā)展哲學還是和諧哲學,實際上與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集體的理論創(chuàng)造、理論貢獻應如何概括或定位有關。對此,理論界在2006年曾有過討論與斟酌。當時有人主張主要提科學發(fā)展觀,也有人主張主要提和諧社會理論。最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確定主要提科學發(fā)展觀?,F在看來,這一定位是正確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和平崛起突飛猛進的十年。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使中國真正進入了崛起或新興大國的前列。國際公認中國的崛起,是21世紀頭十年世界變化的最重要事件。這與黨中央強調執(zhí)行科學發(fā)展觀有重大關系。
其次,從發(fā)展哲學與和諧哲學、人本哲學的內涵來看,發(fā)展哲學或科學發(fā)展觀哲學的內涵較后者更為寬泛??茖W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本身就包含和諧發(fā)展、協調發(fā)展,也包含以人為本為核心。而和諧哲學或以人為本哲學則無法包容科學發(fā)展觀的全部豐富內容,因為和諧只是發(fā)展的一種最佳狀態(tài),發(fā)展可以是和諧發(fā)展,也可能是不和諧發(fā)展。
第三,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協萬邦”、“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以及“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的“和而解”為中心的和諧哲學,雖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精華,在一定意義上能體現道路、發(fā)展模式的中國特色,但現今世界階級斗爭、民族斗爭特別是國際霸權主義還很囂張,我國社會又處在體制和結構轉型的矛盾多發(fā)期,無論是建設和諧社會還是和諧世界都還任重道遠。因此,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定位為和諧哲學,是一種更長遠的要求,還不能很好反映當今時代特定的歷史問題意識;而定位為發(fā)展哲學,則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哲學的時代特色和歷史任務。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既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新發(fā)展,又是不同于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態(tài),它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漸完善。
[1]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任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新與轉換[J].哲學研究,2012,(3).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吳元梁.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的演變(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5]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當代構建(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