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紀榮光
IL-6、IL-8、TNF-a技術在ACS中的應用分析
張 靜1紀榮光2
目的探討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腫瘤壞死因子-a(TNF-a)在急性冠脈綜合征(ACS)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方法選擇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70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P)患者70例、穩(wěn)定型心絞痛(SAP)患者60例、健康對照組4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檢測血清IL-6、IL-8及TNF-a的水平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AM I組、UAP組的血清IL-6、IL-8及TNF-a水平與SAP組和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M I組的血清IL-6、IL-8及TNF-a水平與UAP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IL-6、IL-8及TNF-a介導的炎癥反應可能參與動脈粥樣斑塊的易損和破裂,并在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及斑塊不穩(wěn)定方面可能起重要作用;檢測IL-6、IL-8及TNF-a水平有助于ACS患者病情及預后的判斷。
血清IL-6;IL-8;TNF-a;ACS
2009年2月~2011年2月,通過檢測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IL-6、IL-8及TNF-a的水平,以探討其在ACS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來源于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其中AM I患者70例(AM I組),根據AM I診斷和治療指南確診,男42例,女28例,年齡48~76(55.6±11.8)歲;UAP患者70例(UAP組),根據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制定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確診,男40例,女30例,年齡49~75(56.6±10.8)歲;SAP患者60例(SAP組),根據慢性穩(wěn)定型心絞痛診斷治療指南確診,男38例,女22例,年齡44~78(53.6±9.8)歲;另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20例作為對照組。各組間年齡、性別、血糖、甘油三酯、膽固醇及肝腎功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10m l,平均分置于兩只試管,迅速離心分離血清,血清置于20℃保存。IL-6、IL-8和TNF-a測定利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I ISA),EI ISA試劑盒購自晶美生物工程公司,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AM I組、UAP組和SAP組血清IL-6、IL-8及TNF-a水平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M I組、UAP組的血清IL-6、IL-8及TNF-a水平與SAP組比較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M I組的血清IL-6、IL-8及TNF-a水平與UAP組比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下表。
注:與UAP組比較,a P<0.05;與SAP組比較,b P<0.05;與對照組比較,c P<0.05。
近年研究表明,TNF-a可通過損傷內皮細胞,促進凝血,抑制纖溶,促進單核細胞對內皮細胞的粘附以及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遷移、增殖等作用,參與動脈粥樣硬化(AS)及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TNF-a通過抑制平滑肌細胞膠原基因的表達,促進平滑肌細胞的凋亡,導致泡沫細胞破裂凋亡,脂質外溢和軟脂質核的增大,誘導斑塊內血栓形成,使斑塊的穩(wěn)定性下降。在UAP病人的CAS中激活的炎癥細胞合成金屬蛋白酶的能力是活躍的,金屬蛋白酶降解結締組織及破裂斑塊的結構造成斑塊破裂,而TNF-a促進酶的表達并能使它們激活促進斑塊破裂。眾所周知AM I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危險性最大,隨著年齡的延長其危險性逐漸減少。目前普遍認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管壁有慢性炎性細胞浸潤,這些炎性細胞往往因心肌缺血被激活,使斑塊穩(wěn)定性破壞,斑塊破裂,血栓形成,最終導致AM I。TNF-a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其迅速激活中性粒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誘導粘附分子表達,導致中性粒細胞聚集并阻塞缺血區(qū)微血管,釋放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等損傷血管內皮及心肌細胞。TNF-a來源于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內皮細胞等。許多研究發(fā)現,TNF-a與ACS的關系十分密切。
冠狀動脈內斑塊的破裂而導致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原因。目前檢測不穩(wěn)定斑塊主要通過影像學手段,其價格昂貴,又多為有創(chuàng)性檢查,難以普及推廣。發(fā)展無創(chuàng)性、可重復性手段檢測不穩(wěn)定斑塊勢在必行。ACS是一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包括AM I及UAP。急性冠脈綜合征是由于不穩(wěn)定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出現裂縫、潰瘍或破裂并觸發(fā)血栓形成所致,斑塊破裂及其附壁血栓的動態(tài)變化是絕大多數ACS的病理基礎。IL-6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炎癥因子,其存在是白細胞和內皮細胞激活的關鍵,也促進肝臟產生急性炎癥蛋白包括C-反應蛋白。CRP與IL-6均可在粥樣硬化的脂質條紋及單純纖維斑塊中檢出,且IL-6在動脈粥樣硬化壁中的濃度為其血清濃度的200倍。IL-8是到目前為止發(fā)現的細胞趨化因子中作用最強的一種,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產生,主要作用是通過趨化作用來調節(jié)免疫和炎性反應,趨化中性粒細胞到達炎癥部位并誘導其變形、脫顆粒和誘導溶酶體釋放蛋白酶,直接損傷組織細胞,并在炎癥反應的發(fā)展及轉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且IL-6等細胞因子的致炎作用需IL-8的存在。從SAP組到AM I組呈遞增趨勢,提示心肌缺血的嚴重程度和IL-6、IL-8及TNF-a水平密切相關。這與許多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IL-6、IL-8及TNF-a介導的炎癥反應可能參與動脈粥樣斑塊的易損和破裂,并在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及斑塊不穩(wěn)定方面起重要作用;檢測IL-6、IL-8及TNF-a水平有助于ACS患者病情及預后的判斷。
[1]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28(6):409-412.
[2]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慢性穩(wěn)定型心絞痛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5(3):195-206.
1山東省勝利職業(yè)學院交通工程分院衛(wèi)生所 山東東營 257033
2山東省東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山東東營 25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