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玉坤
曾有一位美國小學美術老師到我國進行學術交流,課堂上他出了一道“快樂的節(jié)日”的命題讓學生作畫,結果許多學生都畫了相似的圣誕樹,配以各色裝飾,這使他十分納悶。后來這位教師發(fā)現(xiàn),在教室的墻上掛著一幅圣誕樹的畫,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模仿。而當他把墻上的畫遮蓋起來,要求學生另行創(chuàng)作一幅畫來表現(xiàn)這個主題時,那群平時“畫技超群”的學生冥思苦想,無處下筆,這令美國人深感不解和意外。
上面的實例和我們的教育不無關系,我們的模仿能力相對較強,而創(chuàng)新能力卻很差。怎樣才能讓學生乘上想象的翅膀呢?這個能力的提高當然和語文教學密不可分。語文教學的科學化是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習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的培養(yǎng)。多年來,我們對課文的處理習慣是:課前是詳盡全面的備課,課上是細致耐心的講解,課下是舉一反三的測試,把我們從多種渠道獲得的關于作品的理解當做權威告訴學生,告訴她們:這便是美。而學生洗耳恭聽的結果就是逐漸喪失了主動發(fā)掘美的能力,退化了可以飛翔的翅膀。
學習小說、詩歌、散文都離不開想象。對于小說和散文,教者可以有側重地擷取精粹部分,讓學生自己去想,利用創(chuàng)設問題得到的反饋信息來考察理解的程序,教師只做適當?shù)狞c撥即可。而在詩歌鑒賞中,想象更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幾乎所有的詩歌都不是我們能用語言講出韻味的,只有通過想象、反復閱讀來咀嚼和體會什么是美、為什么就美了。比如大家熟知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只有多讀細品,形成想象中的畫面,仿佛置身于一幅風景畫前;細致的講解,恐怕就會沖淡了原有的韻味。所以完全可以鼓勵或放任學生多讀多想。
不只是單純的閱讀離不開想象,寫作也同樣離不開它。寫文章需要靈感,而調(diào)動靈感,除了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外,就是要有較強的想象力,這樣才能找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種文學的想象力,需要積累。一個善于想象、勤于想象的孩子,知識面廣,在搜集素材、寫作方法上較很少想象的孩子更豐富、更靈活。比如《踢球》這樣的話題作文,大多數(shù)學生會寫孩子間游戲時踢球,或兩支球隊的比賽,可是他們只注重描寫激烈的踢球場面,不一定會關注教練、隊友、觀眾等的反應,有想象力的學生恐怕可以做得更好。
總之,如果教師能認識到想象力的重要,并切實付諸教學實踐中,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擁有想象的翅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習品質,這對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