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良
(杭州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
歷史研究
梨花槍與楊家槍史跡考略
——兼論明代楊家槍的技術(shù)特點
周偉良
(杭州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
“梨花槍”一名自南宋楊妙真的一句“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以來,明清文獻中不乏記載。但究竟什么是梨花槍,長期以來未有統(tǒng)一的認識。根據(jù)宋明時期有關(guān)梨花槍的文獻資料,首先可以認為當年楊妙真所言的“梨花槍”實為槍法名;其次,宋代的梨花槍發(fā)展至明代又稱為楊家槍,但在百姓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訴求下,緣起于山東楊妙真的楊家槍被逐步演變?yōu)樯轿鳚M門忠烈的楊家將。
梨花槍;楊家槍;武術(shù)史
“梨花槍”一名自南宋楊妙真的一句“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以來,明清文獻中不乏記載。但究竟什么是梨花槍,長期以來未有統(tǒng)一的認識。如何良臣的《陣紀》稱梨花槍乃“行有守,立有守,守內(nèi)暗藏攻殺之機”之槍法;[1]差不多同時期的戚繼光也在《紀效新書》中明確指出梨花槍是“虛虛實實,奇奇正正”的槍法。[2]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梨花槍是一種在長槍首端裝有火藥的噴射性兵器。如明人王圻《三才圖會》曰:“梨花槍者,以梨花一桶系于長槍之首,臨敵時用之,一發(fā)可遠去數(shù)丈,人著其藥即死?;鸨M,槍仍可以刺賊,乃軍前第一火具也”,并且還提到此器“宋李全尚用之,以雄山東”。[3]王圻的這一觀點非常有代表性,其說除被稍后鄭若曾的《籌海圖編》、畢懋康的《軍器圖說》全部轉(zhuǎn)錄外,清乾隆年間的《皇朝禮器圖式》亦沿襲此說,該書中繪制的“綠營梨花槍”圖表明,清代綠營梨花槍的槍刃下置放噴射火藥的竹筒。值得一提的是,出版于1983年的《中國軍事史·兵器卷》同樣認為梨花槍類似于“南宋的火槍和金人的飛火槍”,其槍式是“用一二個紙筒或竹筒裝上火藥,縛在長槍槍頭的下面,與敵人交鋒時,先發(fā)射火焰燒灼敵人,再用槍鋒刺入”。[4](P.85,103)歷史上的不同說法導(dǎo)致了后來武術(shù)界人士對梨花槍認識的困惑。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中國武術(shù)大辭典》是如此詮釋“梨花槍”的:1.槍術(shù)流派之一,始于宋代李全之妻楊妙真;2.古代矛與火器相結(jié)合的古兵器。[5]
那么,歷史上的梨花槍究竟是種槍法還是矛與火器相結(jié)合的兵器?為什么后人談及應(yīng)由梨花槍演變而來的楊家槍時,當年“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的山東楊妙真逐漸被山西的楊家將所代?這是古代軍事史與古代武術(shù)史上一個亟待正本清源的話題。
“梨花槍”之名,現(xiàn)有典籍中始見于《宋史·叛臣列傳中·李全上》,其記南宋山東濰坊有位名叫李全的農(nóng)家子弟,他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后起義造反,娶另一起義軍首領(lǐng)楊安兒妹楊妙真為妻。楊妙真善騎射,曾有“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之語。除此之外,宋代的朝野史乘中未留下任何其他資料,當然這也是導(dǎo)致后人對于梨花槍認識不一的主要原因之一。關(guān)于李全與楊妙真兩人事跡,在曾被《四庫》館臣譽為“足以補史傳之闕”的《齊東野語》里有較為詳細的記述,該史料或許有益于我們對梨花槍的認識:
李全,淄州人,第三……因結(jié)群不逞,為義兄弟,任俠狂暴,剽掠民財,黨與日盛,莫敢誰何,號為“李三”。統(tǒng)轄后,復(fù)還淄,業(yè)屠。嘗就河洗刷牛馬,于游土中蹴得鐵槍桿,長七八尺。于是,就上打成槍頭,重可四十五斤,日習擊刺,技日以精,為眾推服,因呼為“李鐵槍”,遂挾其徒橫行淄、青間,出沒抄掠。淄、青界內(nèi)有楊家堡,居民皆楊氏,以穿甲制靴為業(yè)。堡主楊安兒,有力強勇,一堡所服,亦嘗為盜,于山東聚眾至數(shù)萬。有妹曰“小姐姐”(原注:或云其女,后稱曰姑姑),年可二十,膂力過人,能馬上運雙刀,所向披靡。全軍所過諸堡,皆載牛酒以迎,獨楊堡不以為意。全知其事,故攻劫之。安兒亦出民兵對壘,謂全曰:“你是好漢,可與我妹挑打一番。若贏時,我妹與你為妻?!比炫c酣戰(zhàn)終日,無勝負。全忿且慚。適其處有叢條,全令二壯士執(zhí)鉤刀夜伏條中。翌日再戰(zhàn),全佯北,楊逐之。伏者出,以刀鉤止,大呼,全回馬挾之以去。安兒乃領(lǐng)眾備牛酒迎歸成姻,遂還青州,自是名聞南北。[6]
以上所記雖不乏小說家言,但至少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李全所擅是一桿“重可四十五斤”的鐵槍,故被呼為“李鐵槍”,這與《宋史》所記同。所以,《三才圖會》等書中言李全“以雄山東”的是噴射火藥的梨花槍純屬推想;其次,從李全與楊妙真的“挑打”看,全為冷兵器的槍刀之斗,若用噴射性火器,兩人如何能“酣戰(zhàn)終日,無勝負”,最后要用計取勝?可以說,在《宋史》和《齊東野語》里,絲毫看不出“梨花槍”是種矛與火藥相結(jié)合的兵器,反而從一個方面清楚證實了所謂的“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的梨花槍實為冷兵器的槍法名。
在軍事史研究者的筆下,宋代是中國古代兵器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顯著特征就是早期火器在軍事戰(zhàn)爭中的運用。[4](P.81)曾公亮、丁度等人于慶歷三年(1043)奉敕完成的《武經(jīng)總要》中記錄了當時形形色色的火器名,如火藥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鐵嘴火鷂、竹火鷂、霹靂火球等等約十多種,但均為守城之器。耐人尋味的是,在林林總總的火器名錄里,并不見“梨花槍”之名。150年后的南宋,出現(xiàn)了《中國軍事史·兵器卷》所說的“火槍”。不過這種火槍的特點是以“巨竹為筒,內(nèi)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后子窠發(fā)出如炮”,[7]顯然與王圻等所描述的“梨花一桶系于長槍之首,臨敵時用之,一發(fā)可遠去數(shù)丈,人著其藥即死?;鸨M,槍仍可以刺賊”者迥然有異;同時,與金代出現(xiàn)的“注藥,以火發(fā)之,輒前燒十余步,人亦不能敢近”的“飛火槍”亦有根本差別。[8]毋怪乎當代有人判斷:明代文獻里所說的那種矛與火藥相結(jié)合的梨花槍,雖云“來自宋朝,但也只是明人的附會”。*百度百科釋“梨花槍”,http://baike.baidu.com/view/451852.htm。
據(jù)上述材料分析,有宋一代并未出現(xiàn)過如某些人推想的在長槍首端裝有火藥的“梨花槍”,宋代楊妙真所言的“梨花槍”實為槍法名,只是由于史料的闕如我們難以具體描述出宋代梨花槍的概貌而已。從南宋至明代的一百多年里,研究者尚未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梨花槍的文字記載,其原因大概如清初文武學者吳殳所說的那樣:“槍舊有楊家、馬家、沙家之名,然文章家莫或留心于小技,而精于槍者大抵無文,故不能考楊、馬、沙為何人?!盵9]但是,梨花槍作為一種技藝性的活態(tài)文化,并未成為“廣陵散”,它的傳承命脈緊緊依附于民間的習武群體中,誠如《江南經(jīng)略》書中所說的那樣:“中國武藝不可勝紀,古始以來,各有專門秘法散之四方?!處熛鄠?,各臻妙際。”[10]雖說歷史上的梨花槍在傳承中會發(fā)生這樣那樣的變化(這也是中華武術(shù)技術(shù)發(fā)展的一條鐵則),然而我們在明人的文獻里依然可尋覓到它那逶迤綿延薪火相傳的斑斑蹤影。
明代著名軍事家戚繼光在《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長槍總說》中第一句話就說:“夫長槍之法,始于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并其后又特地稱譽,在當時諸家槍法中,“其用惟楊家之法……故曰:‘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戚氏此言值得細細分析。第一,所謂的“長槍之法,始于楊氏”,當然不是說歷史上的長槍始于楊氏,而是指被冠以名稱的、并自成技術(shù)體系的楊氏槍法;第二,“天下咸尚之”及“其用惟楊家之法”,說明楊氏槍法技藝在當時社會上受到極高的評價和推崇;第三,“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顯然指楊妙真當年所言,故文中的“楊氏”毫無疑問即指宋代的楊妙真。對此,成書于乾隆年間的朝鮮《武藝圖譜通志》也確鑿認為,戚氏所言之梨花槍“非火具也”。*[朝]李德懋、樸齊家《武藝圖譜通志》卷1,韓國東文選出版社,1998年。按:《武藝圖譜通志》是一本歷經(jīng)朝鮮“宣、孝”兩廟,最后由其君王欽定的古代武藝圖譜文獻,該書參考的有關(guān)兵家文獻,絕大多數(shù)是中國明晚期以前的著作,其中收錄了中國明代傳入朝鮮的十八般武藝以及經(jīng)由他們的演練發(fā)展的多種兵家技藝。需要指出的是,在戚繼光的“長槍總說”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原先的“梨花”又被稱為“楊家”——梨花槍也即楊家槍。這樣,我們也可理解《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及《紀效新書·短兵長用說篇》所記的“楊家槍”是指什么了。關(guān)于梨花槍名,明代文獻里所見不多,除戚繼光外,另一位軍事理論家何良臣在《陣紀》中也曾提及此槍:“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也?!盵1]但在不少論著中,一般都直接記作“楊家槍”,如鄭若增的《江南經(jīng)略》和《籌海圖編》、程宗猷的《耕余剩技·少林棍法禪宗》和王圻的《續(xù)文獻通考》等。
從歷史的淵源看,由梨花槍演變而來的楊家槍無疑源自南宋的楊妙真,但自明以后逐漸模糊、淡忘。如吳殳在《手臂錄·自序》中已清楚告訴人們:楊家槍緣起“其人不可考”。在這樣一個傳統(tǒng)背景下,有些人就認為楊家槍起自北宋千古流芳的楊家將門。如金庸筆下的楊家槍,則說是由北宋楊家將后人楊再興所創(chuàng),金大俠的創(chuàng)作并非空穴來風。1935年蔣馨山曾寫有一篇題為《宋代楊家奇槍考》的文章,文中“考出”楊家槍出自“威懾蠻夷,堪稱名將”的“楊老令公楊繼業(yè)后裔楊再興”。[11]尤其至現(xiàn)代,楊家槍出自北宋忠良楊家將已成為普通百姓間的一種認識定勢。有報道說,家住成都市的97歲老人楊文震乃楊家將第37代后人,他擅楊家槍法。*“千年楊家槍驚現(xiàn)成都”,http://baike.baidu.com/view/101514.htm。相比于楊文震的家族傳承,豫北小城南樂縣的楊家槍則多在外姓人中間流傳。其緣起是當年這一帶為宋遼經(jīng)常交戰(zhàn)之地,據(jù)說有一次楊延昭(即楊六郎)和遼兵決戰(zhàn)時,患病昏迷,幸被當?shù)匾幻锗l(xiāng)醫(yī)救治。傷愈后楊延昭應(yīng)袁的再三請求,將楊家槍精心傳授,并還留下了一部祖?zhèn)鳂屪V,袁家將該槍傳子三代,后又授予在袁家藥鋪中司藥的張家祖先,從此該槍法在張家傳46世,張家第43代傳人收徒很廣,下傳了韓、關(guān)、趙等姓。[12]
從宋代的梨花槍演變成明代的楊家槍,從山東的楊妙真轉(zhuǎn)化為山西的楊家將,這是梨花槍發(fā)展史上值得注意的兩個文化變遷,這一變遷自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
第一,南宋史上的李全、楊妙真夫婦,除一時稱雄外,并無更多業(yè)績可論,而且叛降不定人格茍且,不僅被朝廷官府認其為“叛臣”,即便下層民眾間也不符合他們的日常道德要求,難以比肩同為造反的如魯智深、武松等水滸英雄。用句文化學的語言來說,無法完成由歷史人物向英雄角色的轉(zhuǎn)換。故而楊妙真除了當年一句“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見諸史籍外,隨著她本人的退隱歷史深處,其梨花槍名亦與她逐漸剝離。即便如明末武林巨子程宗猷,一方面稱長槍“其法遵楊家”,一方面又云“未稽楊之為何時人”;雖然他從史乘典籍里得知楊妙真曾有“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之語,但又疑問:今槍中有“梨花擺頭”之名,難道就是此人傳下嗎?[13]
在中國文化滋養(yǎng)下的中華武術(shù),素有重家門師法的悠久傳統(tǒng),一些自成體系的拳械技法,往往都有引以為豪的緣起故事。在緣起問題上如“師出無名”,就會成為“朝宗無門”的精神飄泊者或野狐禪,注定不會流傳下去的。因為引人入勝的緣起故事不僅是習武群體茶后飯余的談資,更是他們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一種精神張力。在中國古代重門第、重傳統(tǒng)的文化背景下,既然歷史上的楊妙真成不了楊家槍的文化淵源,那么就亟需尋找一個可以為民眾接受的名門大家,而宋代被譽為滿門忠烈又千古流芳的楊家將,自然成為這一文化對接的不二選擇。需要說明的是,宋代冠以名稱的槍法是當時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文化樣式,這是宋代武術(shù)史上的一個時代特征,也是武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志。據(jù)史料可知,宋代被冠以名稱的槍法除楊氏的“梨花槍”外,還有南宋人利登在《梅川行》詩中所說的“招賢三尺刃如霜,夾以巨盾張朱槍”。詩中的“張朱槍”按其注,乃“張、朱兩家槍法”。[14]可以說,到明代之所以出現(xiàn)種種拳種門派,與宋代這種自成體系并冠以名稱的槍藝發(fā)展是有內(nèi)在歷史關(guān)聯(lián)的。
第二,關(guān)于楊家將事跡,官私文獻里不乏記載,早在當時已有廣泛社會影響,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曾云:“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野豎,皆能道之?!盵15]但其后民間津津樂道的楊家將故事,更多的是通過小說、戲劇及評書這類民眾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潤物細無聲”地深入人心的,由此產(chǎn)生了彌久的文化影響力。特別是問世于明代的《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融會了宋元以來廣泛流傳的各種楊家將故事和傳說,成功塑造了如楊令公、楊六郎、楊宗保、佘太君、穆桂英等楊門一家?guī)状饲案昂罄^、精忠報國的忠烈家風??梢哉f,楊家將英勇善戰(zhàn)、喋血沙場的英武形象,千百年來一直為民眾百姓所肯定、所敬仰,是宋元以后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的重要題材。就武技而言,楊六郎、楊宗保和楊文廣等傳聞故事中都是以擅槍而威震天下,這為后來楊氏槍法的“師出名門”提供了可能。利用歷史英勇人物來豐富武術(shù)文化并為此提供其創(chuàng)作素材,在中華武術(shù)中可謂俯拾皆是。如就槍而言,就有托名于趙云的“子龍槍”,托名于羅成的“羅家槍”和托名于岳飛的“岳家槍”等等。盡管這類槍法的形成當然不是按照歷史邏輯來進行的,更多的是吸收了民間傳奇、公案小說或瞽詞俗劇演化而來,只是編創(chuàng)者構(gòu)擬的一個象征性系統(tǒng),但它過濾出了中華民族一種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與道德向往,也反映了習武群體自身的一種文化訴求。
楊家槍由山東遷移至山西,明人的著作里已有記述。如著名軍事理論家鄭若曾的《江南經(jīng)略》在談到天下武藝首稱少林,其次為伏牛,再次為五臺時有這樣一段文字:“五臺之傳本之楊氏,世所傳楊家槍是也。”順便指出的是,鄭若曾將“五臺之傳本之楊氏,世所傳楊家槍是也”這條材料還寫進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籌海圖編》,[16]可見他對這條材料的重視。這可能是將楊家槍緣起對接山西楊家將門的最早史料,這一情況與宋元以來楊家將故事在民間的廣泛傳播是分不開的。
源自梨花槍的楊家槍,在明代可謂名動天下,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有“天下咸尚之”之語,稍后的程宗猷更是在《耕余剩技·長槍法選》中說“世人尊槍為藝中之王,蓋亦以長技(楊家槍)無逾于此。余甚慕焉”,敬慕之情溢于言表。但楊家槍的槍法技藝,明以前并無只字介紹,明中期開始,這方面的材料不絕如縷。如果說明末王晫的《兵仗記》僅有“長槍之法,獨精楊氏,號為梨花,變化莫測”簡單數(shù)言,那么戚繼光、程宗猷及明末清初吳殳等人的《手臂錄》中則保留了不少有關(guān)楊家槍技法的珍貴材料。下面,將諸人所記擇要輯出并稍作分析,希冀使今人能對明代這一“驚天動地,人人振而矜之”的槍法特點有一基本了解。[9]
(一)戚繼光《紀效新書》
(楊家槍)手執(zhí)槍根,出槍甚長,有虛實,有奇正,有虛虛實實,有奇奇正正,其進銳,其退速,其勢險,其節(jié)短,不動如山,動如雷震,故曰:“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信其然乎!
戚氏以上所記,主要強調(diào)了楊家槍“其進銳,其退速”的奇正虛實特點,此言也被稍后茅元儀的軍事巨著《武備志》收錄其中。無獨有偶,關(guān)于楊家槍的奇正虛實特點,俞大猷的《劍經(jīng)》里也有類似記述:“山東、河南各處教師相傳楊家槍法,其中陰陽虛實之理與我相同?!盵17]當然,作為軍事家的戚繼光在充分肯定楊家槍法同時也指出了不足:“其單手一槍,謂之‘孤注’,此楊家槍之弊也。妙在身步齊進,手足合一?!盵2]“妙在身步齊進,手足合一”,這也許即是俞大猷《劍經(jīng)》中指出的楊家槍易有“撒手殺去而腳步不進”之缺憾。
(二)鄭若曾《江南經(jīng)略》
楊家三十六路花槍。原注:其分出者曰大閃干,曰小閃干,曰大六合,曰小六合,曰穿心六合,曰推紅六合,曰埋伏六合,曰邊攔六合,曰大封臂(閉),曰小封臂(閉)。
鄭氏所言,其后王圻的《續(xù)文獻通考》與吳殳的《手臂錄》中均有轉(zhuǎn)引。該材料從一個方面記錄了作者所知曉的楊家槍基本內(nèi)容,而其中的多種“六合”,顯然是楊家槍法的重要組成。關(guān)于明代槍法的“六合”,《江南經(jīng)略》未有具體解釋,何良臣的《陣紀·技用》僅云其“能殺人于二十步之外者”,而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與程宗猷的《耕余剩技·長槍法選》中則有較為詳細的說明,值得參看。依兩書所記內(nèi)容分析,文中所謂的“六合”,實際就是六個我纏你扎、你還我攔的槍法對練。如戚繼光書中的第二合云:“先有纏槍,后有攔槍……我纏你槍,你扎我,我攔下還槍,你攔下還槍,我攔槍,你扎我,我拿下,你起槍,我隨槍纏拿下,你攔槍,我還槍,你拿下還槍,我掤退救護拿你槍,你扎我,我攔下?!泵鞔摹傲稀睒尫ǎ诖丝梢娨话?。
(三)吳殳《手臂錄》
楊家從短槍而變,加長四尺,其法亦兼取短槍、竿子之法,以自成一家之學耳?!瓧罴壹嬗蒙臣抑闩c勢者,何也?楊家陰陽互轉(zhuǎn)與峨嵋同,但長則利于傷人,而亦苦于外重,根不能制其尖,運用不能如峨嵋之靈,此乃器之本然,雖大力者不能強也。于是鋪張展布,以靈其運用,不得不借徑于腳步,倚局于立勢,不覺不知,濫竿子之陳設(shè),失峨嵋之精義。然猶純乎其槍,未嘗兼棍帶打也。其名所以特著者,長則易于得勝,學之者必多,其封閉工夫,不須如峨嵋之移山填海,學之者又易。得峨嵋法者何人,而能察其失精義哉?所以楊家槍之名驚天動地,人人振而矜之也。
吳殳是明末清初身體力行的武學大家,尤其在槍法方面,曾師承多位明末大家,成書于康熙十七年(1678)的《手臂錄》,收載的主要是明晚期諸家槍法,所以其中有關(guān)楊家槍內(nèi)容,不妨可以看成對于戚、鄭諸人的補充。從《手臂錄》反映的情況分析,其所描述的楊家槍較前已明顯有所差異。在吳殳看來,原先“天下咸尚之”的楊家槍只是“一家之學”,他特別提到,楊家槍是以長取勝,這與戚繼光所說的楊家槍“手執(zhí)槍根,出槍甚長”基本一致。但在吳氏看來,槍桿過長,運槍中就難免滯泥不便。具體反映在技術(shù)上,由于槍桿過長,也就“苦于外重,根不能制其尖”。筆者認為,在楊家槍技藝問題上吳殳所言之所以與戚繼光不同,主要是兩人的著眼點不同。在《手臂錄》中,吳殳將槍法明確分為“戰(zhàn)陣之槍”和“游場之槍”。所謂“戰(zhàn)陣之槍”,即是直接使用于軍事戰(zhàn)場上“殺賊救命貼骨勾當”的槍法,其技術(shù)特點是簡單實用,講究“重實闊大”的大劈大封;所謂“游場之槍”,即是在戰(zhàn)陣之槍基礎(chǔ)上,由“高人極深研幾”的槍法,其技術(shù)特點是追求“如火作焰,如水生波”——技進乎道的脫化神明。對此兩種不同槍法,吳殳《手臂錄·槍法微言》中引其師石敬巖的話說:習武學武,若為意氣名高,有二三捷法,只一月之功,可以眩俗;但要進入因敵成體的神明境界,非千日苦功不辦,甚至一世習練方得。毋怪吳殳《手臂錄》中再三強調(diào)楊家槍乃戰(zhàn)陣之槍,并直言不諱稱:“楊家之法專為行陣粗人,故槍身加長,槍圈加大,使勇力粗狂者易學?!盵9]上面引文同樣表明了作者的這一觀點:楊家槍桿較長,符合戰(zhàn)場上兵器“一寸長,一寸強”的規(guī)律,一般人用起來易于得勝,相比較下“學之者又易”,這就是吳氏認為“楊家槍之名驚天動地,人人振而矜之也”的原因所在。這樣評價是否符合明代楊家槍的歷史原貌,可以討論,但吳殳對于當時“戰(zhàn)陣之槍”與“游場之槍”的剴切分析,從一個方面清晰映顯了當時軍事技藝與武術(shù)技藝之間的復(fù)雜關(guān)系。
梨花槍是歷史文獻中首次記載的古代槍名,對該槍名的甄別厘清,應(yīng)是武術(shù)史研究的一個問題,同時也可豐富我國古代軍事史的理論成果。還有,從梨花槍到楊家槍的衍化,以及從“天下咸尚之”到被視為“勇力粗狂”之技,從一個側(cè)面彰顯了民眾百姓道德天平上的傳統(tǒng)觀念和明代以降戰(zhàn)陣之槍與游場之槍的文化分途。
[1]何良臣.陣紀:卷2[M]//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中國兵書集成:第25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
[2]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M].北京:中華書局,1996.
[3]王圻.三才圖會·器用:卷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軍事史·兵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3.
[5]馬賢達.中國武術(shù)大辭典[G].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6]周密.齊東野語:卷9[M].《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7]脫脫.宋史:卷19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24[M].北京:中華書局,1977.
[9]吳殳.手臂錄·附卷上[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6.
[10]鄭若曾.江南經(jīng)略:卷8(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蔣馨山.宋代楊家奇槍考[J].國術(shù)統(tǒng)一月刊,1935,(5-6).
[12]熊堰秋.楊家槍重出江湖 多人證實有槍譜[N].鄭州晚報,2010-05-26.
[13]程宗猷.耕余剩技·長槍法選[M].民國十八年吳興周氏言言齋影印本.
[14]利登.骳稿[M]//陳起.江湖小集:卷82.《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15]周必大.文忠集:卷29[M].《四庫全書》文淵閣版.
[16]鄭若曾.籌海圖編:卷11(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7]俞大猷.正氣堂集·余集:卷4[M].盔山精舍1934年影印本.
AStudyoftheHistoryofPearBlossomSpearandYangFamilySpear——OntheTechnicalFeaturesofYangFamilySpearoftheMingDynasty
ZHOU Wei-liang
(School of Physci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The term “Li Hua Qiang (Pear Blossom Spear)” first came from Yang Miaozheng, a female folk martial arts specialis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he once said, “I have twent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Spear practice and am unmatched anywhere in the world with my Li Hua Qiang.” Since then, there had been many records about Pear Blossom Spear. However, for many years there has been no agreement on what Pearl Blossom Spear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documents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holds that “Pear Blossom Spear” is in fact the name for a spear practicing method or technique. It argues that Pear Blossom Spear was called Yang Family Spear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due to the traditional moral appealsof the public, Yang Family Spear, which had originated from Yang Miaozheng in Shangdong was related to a clan of generals of the Yang family in Shanxi.
Pear Blossom Spear; Yang Family Spear; martial arts history
2012-02-11
周偉良(1953-),男,江蘇蘇州人,杭州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體育史與民族體育學的研究。
G852
A
1674-2338(2012)03-0107-05
(責任編輯:山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