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一,王勝炯, 秦 漢
(1.四川省通江縣畜牧食品局,四川 通江 636700;2.四川省通江縣畜禽繁育改良站,四川 通江 636700)
麻杏石甘湯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組成,專治“溫虐”。
1.1 母豬,4歲,約120 kg,空懷。豬不食,身痛,先咳嗽,后喘氣。體溫40.8℃,體表不熱,咳喘俱作,氣急鼻扇,口渴欲飲,舌尖色紅,舌苔微黃,脈浮數(shù)。
辨證:外感風(fēng)寒,郁熱閉肺,肺失肅降,故發(fā)熱咳喘、氣急鼻扇。熱為陽邪,最易傷陰,故患豬口渴欲飲。風(fēng)寒束表,太陽經(jīng)氣運(yùn)行受阻,故身痛。邪熱灼烤,則舌苔黃,正氣拒邪于外,故脈浮,熱邪所迫故脈數(shù)。此為外感風(fēng)寒,郁熱致喘之表證。
治則:辛涼透表,清熱平喘,以麻杏石甘湯主之。麻黃6g、杏仁 20 g、石膏 90 g、甘草 15 g 水煎去渣,候溫灌服。
1.2 大約克夏公豬,2歲,體重約180 kg。豬不食不飲,臥地不起,兩耳發(fā)熱,身痛,喘氣,用青霉素、鏈霉素治療無效,豬喘氣更劇?;钾i體溫41℃,舌紅、苔黃,脈浮緊。
辨證:病因仍為外感風(fēng)寒,郁熱致喘。風(fēng)寒束表,邪熱閉肺不外散,故喘甚;先傷于風(fēng),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口渴而不飲,為表實(shí)證。
治則:辛涼解表,瀉肺止喘,以麻黃石甘湯加減主之。麻黃 7 g、杏仁 25 g、石膏 110 g、甘草15 g、黃芩30 g、葶藶子20 g水煎去渣,候溫灌服,2 d一劑。
1.3 架子豬,重約60 kg。豬喜臥濕地,喝臟水,不吃食,先咳后喘,體表不熱,身痛,體溫40.6℃,咳喘俱作,舌紅、苔黃,脈陽浮陰弱。
辨證:此乃外感風(fēng)寒,郁熱所致。病發(fā)于夏秋之交,陽氣大泄之時(shí),表有寒邪,內(nèi)熱壅盛,腠理不致,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為外感風(fēng)寒而致溫虐之癥。
治則:清涼透邪,滋陰瀉火,以麻杏石甘湯加減主之。麻黃 6 g、杏仁 15 g、石膏 90 g、甘草 15 g、花粉 20 g、知母 30 g水煎去渣,候溫灌服,一日一劑。
1.4 杜洛克種公豬,4歲,體重約260 kg。豬臥地不起,不食,喘氣、呻吟,身痛、拒摸,大便干燥。用卡那霉素等治療未見好轉(zhuǎn)。病豬體溫41.2℃,體熱不均,喘氣,舌紅、苔黃,脈浮急。
辨證:表有寒邪,內(nèi)熱壅盛,陰津已虧,欲轉(zhuǎn)陽明腑實(shí)之證。
治則:辛涼解表,清泄內(nèi)熱,蕩滌胃腸,以麻杏石甘湯加減主之。麻黃8g、杏仁30 g、石膏120g、甘草 15g、大黃 20g、藝硝30 g水煎去渣,候溫灌服,一日一劑,連服二劑。
本方所治之癥為外感風(fēng)寒,邪熱閉肺不得外散,故用麻黃開腠發(fā)汗,解太陽肌表之邪,使邪熱有出路,為主藥。里熱壅盛,故用石膏泄內(nèi)熱,為輔藥。方中辛寒之石膏15倍于辛溫之麻黃,雖有辛溫之品,仍不失辛涼之旨。石膏清熱宣肺,得麻黃之辛透,其力更速,麻黃辛散,得重劑石膏,更顯麻黃之威。杏仁助麻黃宣肺止咳,為佐藥。甘草緩石膏辛寒,為使藥。病例二的處方中加黃芩和葶藶子是因病豬熱甚、喘甚,故以清熱瀉肺定喘治之。病例三的處方中加花粉和知母,意在生津止渴,滋陰瀉火。病例四的處方中加大黃、藝硝是因病豬內(nèi)熱壅盛,陰津已虧,大便干燥,故以清泄內(nèi)熱,蕩滌胃腸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