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棟 任麗萍 高長青 (山東省濟南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250101)
牛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常以高熱、肺炎、急性胃腸炎及內臟廣泛出血為主要特征,慢性病例則表現為皮下、關節(jié)以及各臟器的局灶性、化膿性炎癥。根據病癥可以分為敗血性、浮腫型和肺炎型。浮腫型及肺炎型是在敗血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本病的死亡率高達80%以上,痊愈??梢援a生堅強的免疫力,但其生產性能會大幅度的下降。筆者參與診治了一病例?,F將該病的發(fā)病、診斷及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筆者于2004年3月份到該畜牧技術推廣站實習,該畜牧技術推廣站共有20多頭西門達爾種公牛和50頭荷斯坦奶牛。2004年9月份10多頭發(fā)病,死亡9頭,其中6頭母牛、3頭種公牛。初期癥狀不明顯未引起注意,病牛稍喘,體溫正常。后期嚴重哮喘,呼吸次數增加。體溫升高,最高42.7℃。反芻次數減少,吃料時咳嗽。鼻鏡正常,流延,喜飲水,飲水較多,流延越多,尿發(fā)黃,糞便初期含未消化的飼料,后期變黑變稀,并混有血液。倒地不起,四肢蹬直,3~4d死亡。奶牛多在干奶期后嚴重消瘦。早期應用多種藥物,如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鈉、雙黃連、四環(huán)素等治療均無效。
呈急性敗血性病變,漿膜及黏膜上均有出血點;咽喉部腫脹,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心包積水。肝臟大,土黃色。特征性病變有肺表面黑紅色,圓形黑色壞死灶,邊緣肉變,切開可見有大量的泡沫,切面血紅色,肺部壞死,輪廓不明顯。
3.1 涂片鏡檢 采取心血、支氣管泡沫、肝、肺、脾等病料,進行革蘭氏染色和瑞氏染色。結果可見大量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瑞氏染色可見明顯的兩極著色。
3.2 細菌及支原體培養(yǎng) 無菌采集病料,劃線接種麥康凱培養(yǎng)基、血瓊脂培養(yǎng)基和Hartleys支原體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結果為:麥康凱培養(yǎng)基和支原體培養(yǎng)基均無菌落出現,而瓊脂培養(yǎng)基上出現水滴樣小菌落,不溶血。經涂片鏡檢,為革蘭氏陰性,瑞氏染色同病料中細菌形態(tài)相同,為明顯的兩極著色。
3.3 小白鼠接種試驗 將病料研磨,與無菌生理鹽水以1:5混合,腹腔內接種每只0.2ml。結果小白鼠于24h內全部死亡。剖檢可見敗血性出血性變化,病變臟器和心血涂片鏡檢,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瑞氏為兩極著色。
經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牛出血性敗血癥。
青鏈霉素、葡萄糖、生理鹽水及維生素C的靜脈注射,3~5d。同時用長效土霉素,肌肉深層注射。中草藥制劑:魚腥草45g、雙花45g、連翹30g、薄荷35g、桔梗40g、黃連20g、黃苓30g、黃柏35g、石菖莆40g、青黛25g、甘草15g水煎后,加蜂蜜200g、酒200g灌服。1劑/d,連用3劑。1周后病情全部得到控制。
本次發(fā)病延續(xù)時間長,并且死亡具有一定的間隔時間。由于未能及時診斷該病,因而造成了巨大損失。巴氏桿菌廣泛分布于周圍環(huán)境中,寒冷、悶熱、氣候劇變、潮濕、擁擠、圈舍通風不良、陰雨連綿、營養(yǎng)不良、飼料突變、寄生蟲病等多種因素都可誘發(fā)該病。本次發(fā)病可能是因為日常管理不善而造成。
根據本病的傳播特點,應該首先增強持續(xù)抵抗力。平時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避免擁擠和受寒,進行定期的消毒。因該根據本地的血清型選擇相應的疫苗,制定合適的免疫程序。發(fā)病初期,應進行及時隔離和封鎖,有條件的使用巴氏桿菌高免血清和抗生素同時使用。也可以使用疫苗進行緊急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