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崢 指導 賈成文 陜西中醫(yī)學院(咸陽 712046)
面神經麻痹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上以一側或雙側面部表情肌完全性或部分性癱瘓為主癥。筆者近年來采用針刺配合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治療恢復期面神經麻痹,療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56例恢復期面神經麻痹患者,男26例,女30例;年齡最小者18歲,最大者72歲,平均41.18歲;病程最短者10d,最長者1月,平均16.47d;左側24例,右側32例。
治療方法針刺 主穴:翳風(患側)、陽白(患側)、攢竹(患側)、瞳子髎(患側)、四白(患側)、迎香(患側)、顴髎(患側)、頰車(患側)、地倉(患側)、牽正(患側)、合谷(雙)、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太沖(雙)。面部穴位用平刺或斜刺,余穴用直刺。面部穴位均用平補平瀉手法,合谷、太沖用瀉法,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所有穴位留針30min,每15min行針1次,每穴用平補平瀉手法行針30s,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5d。2周為1個療程。
點刺放血加拔火罐 隨癥配合。常規(guī)消毒后,額紋變淺或消失者,在患側陽白穴周圍1~2cm用毫針快速點刺數下出血,然后加拔火罐,留罐3~5min,致局部出血約3~5mL;皺眉不能或無力者,在患側攢竹穴周圍1cm用毫針快速點刺出血;眼裂增寬、上下眼瞼閉合無力,將患側上下眼瞼提起用毫針快速點刺至微出血;聳鼻無力或鼻唇溝平坦者,在患側上迎香穴或迎香穴周圍0.5~1cm用毫針點刺出血;口角歪斜明顯和鼓腮無力、夾食明顯者,用毫針在患側地倉穴和頰車穴周圍2cm左右快速點刺出血后加拔火罐,留罐5min,致局部出血約5mL左右;示齒不全、雙唇活動不靈活者,在患側口禾髎穴或夾承漿穴周圍0.5~1cm用毫針點刺出血;上下唇腫脹、僵硬者,將患側上下唇翻起在內側用毫針快速點刺數下出血。根據病情,每次取2~3處進行點刺放血或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5d。兩周為1個療程。
觀察兩個療程后計算減分率,評價其療效。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和體征消失,面部表情肌運動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值≥95%。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外觀大致正常,說話或笑時微有歪斜;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值≥75%。好轉:癥狀和體征改善,表情肌活動較前進步;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值≥30%。無效:癥狀和體征改善不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值<30%。
治療結果本組56例中,治愈35例,顯效14例,好轉7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討 論面神經麻痹臨床以口眼歪斜為主要表現。其發(fā)病機理現代醫(yī)學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yǎng)神經的血管受風寒而發(fā)生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受壓而致病。近年來認為本病發(fā)病多數是由于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wěn)定等引起。面神經麻痹屬于中醫(yī)學“口僻”等病癥范疇,《內經》云: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馳縱緩,不勝收故僻。由此可見,本病發(fā)病多由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以致氣血阻滯,筋肉失于濡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而成。
根據筆者臨床體會,治療面癱時要根據病程發(fā)展不同階段選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才會取得較好療效。急性期外邪剛剛侵襲面部經絡,病程發(fā)生以標實為主,故治療時法當“急則治其標”?;謴推?,應祛邪與扶正兼顧,《靈樞·經脈》有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在恢復期,我們除用針刺療法祛風通絡、補益氣血,還同時采用局部隨癥點刺放血加拔火罐,從而使病變局部瘀滯之經絡氣血流暢,面部筋肉得到正常血液的濡養(yǎng),從而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增強神經組織代謝,降低神經變性,提高神經的興奮性,加速麻痹神經功能的恢復[1]。
[1]黃麗萍,曹榮祿,張曉霞.翳風穴刺絡拔罐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58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4):47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