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虎,李 波,胡璘媛,業(yè)乾玥,朱虹江,楊柏楓
(云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云南昆明650021)
天麻性味甘平,歸肝經(jīng),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和祛風通絡的功效[1]。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2](以下簡稱《局方》)中天麻出現(xiàn)41次,見于40首方劑中,所治病證大都與“風”有關(guān),而在治療不同的“風證”時,由于天麻的功效發(fā)揮方向不同,與其配伍的藥物也有區(qū)別。現(xiàn)對天麻在《局方》中的藥物配伍做一歸納總結(jié),以期能指導臨床遣方用藥。
將《局方》中40首含有天麻的方劑,按方名、組成、功用、主治、劑量、劑型、用法、炮制等條目,分別輸入Excel表格。依主治推斷天麻在該方劑中的功用,在確定功用的基礎(chǔ)上,觀察天麻功效與配伍環(huán)境(配伍藥物)的關(guān)系,以明確天麻各功效在復方中的發(fā)揮方向及其配伍藥物的關(guān)聯(lián)性。
在《局方》含有天麻的40首方劑中,天麻所治療的疾病大多與“風證”有關(guān),含風證的方劑占37首(92.50%)。外風、內(nèi)風均可用天麻。
《局方》謂之“一切風”、“諸風”,屬于現(xiàn)代中醫(yī)學肝風內(nèi)動的范疇,包括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血虛生風等。用天麻配伍取其平抑肝陽和息風止痙的功效。
肝陽化風以肝陽亢甚,陽甚風動為特點,可見頭痛目眩,咽膈煩悶,神思恍惚,心怔面赤,口干多渴,睡臥不安,小便赤澀,大便多秘等癥。在《局方》中常用天麻與朱砂、牛黃、犀角、龍腦、雄黃、羚羊角等礦物和動物角類藥物配伍,起到平抑肝陽的功用,如牛黃生犀丸、八風丹、婁金丸等。
熱極生風,或熱甚風動,出現(xiàn)抽搐,目睛上視,口眼相引,牙關(guān)緊急,背脊強直,精神昏塞,連日不??;或小兒驚風,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抽掣,精神昏憒,在《局方》中,常見天麻配伍麝香、白僵蠶、全蝎、朱砂、牛黃、白附子、天南星等清息之品,如至圣保命丹、八珍丹、虎睛丸。
肝腎陰虛,虛風內(nèi)動,或腎經(jīng)不足,不能屈伸,腳弱少力,不能踏地,腳心隱痛,行步喘乏,筋脈拘急,腰膝不利,在《局方》中,天麻常配伍牛膝、木瓜、肉蓯蓉、地黃、首烏等滋潤之品,如鹿茸四斤丸、四斤丸、木瓜丸等。
血虛生風,手足不仁,言語謇澀,或健忘多嗔,肉色干瘦,四肢羸瘦,婦人諸虛等,在《局方》中,天麻常配伍甘草、當歸、人參、茯苓、黃芪等益氣養(yǎng)血之品,如術(shù)香散、蓯蓉大補丸。
在《局方》中外風涵蓋了風邪襲表、風邪襲肺、風寒濕痹和風毒侵襲,天麻配伍所治,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包括祛風散邪、祛風化痰、祛風宣痹和祛風解毒四個方面。
外感風邪,侵襲肌表,頭痛鼻塞,項強筋急,當以祛風散邪為先,在《局方》中常見天麻配伍防風、羌獨活、白芷、麻黃、藁本、細辛等疏風解表藥物,如天麻防風丸、防風丸、拒風丹、追風散。
風邪襲肺,肺氣失宣,咳嗽痰盛,嘔吐涎沫,或小兒驚風,嘔吐痰涎,驚悸恍惚,或發(fā)瘛疭,目睛上視,《局方》中常用天麻配伍半夏、膽南星、天竺黃、木香、厚樸,如化痰玉壺丸、人參羌活散等。
風、寒、濕邪痹阻,出現(xiàn)肌肉頑痹,遍身疼痛,轉(zhuǎn)側(cè)不利,筋脈拘攣,不得屈伸等,在《局方》中,常見天麻配伍防風、羌活、附子、川芎、肉桂、白花蛇、川烏、虎骨、萆薢、草烏等祛風散寒除濕之品,如麝香天麻丸、秘方換腿丸、養(yǎng)腎散等。
風濕熱毒邪侵襲,熱毒內(nèi)蘊,發(fā)于肌膚,則皮膚瘙癢,或風寒濕毒內(nèi)攻,與氣相搏,筋骨緩弱,四肢酸疼癢痹,在《局方》中常見天麻配伍硫磺、白蒺藜、五加皮等,如靈寶丹、四斤丸、大通圣白花蛇散、龍虎丹、追風散。
天麻所治病證主要為風證,在《局方》40首含有天麻的方劑中有37首,占92.50%,內(nèi)外風均可應用。治療內(nèi)風主要取其息風止痙和平抑肝陽的功效,平抑肝陽的方劑有17首,占42.50%;息風止痙方劑有29首,占72.50%。治療外風主要取其祛風通絡的功效,有32首,占80%(有一方中天麻具有多個功效)。
與天麻配伍的藥物頻次依次為:朱砂17/40、防風15/40、天南星 14/40、麝香 14/40、川芎 12/40、羌活 12/40、全蝎11/40、甘草 11/40、牛膝 10/40、僵蠶 10/40、白附子 10/40、當歸 10/40、白芷 10/40、附子 9/40、龍齒 9/40、白花蛇 9/40、人參 9/40、牛黃 8/40、雄黃 8/40、桂枝 8/40、川烏 8/40、木香 8/40、半夏 7/40、茯苓 7/40、犀角 7/40、虎骨 6/40、麻黃 6/40、肉蓯蓉 5/40、木瓜 5/40、天竺黃 5/40、萆薢 5/40、藁本 4/40、細辛 4/40、羚羊角 3/40、草烏 3/40。
天麻平抑肝陽常配伍朱砂、牛黃、犀角、龍腦、雄黃、羚羊角等礦物質(zhì)和動物角類藥物。
熱極生風常配伍麝香、白僵蠶、全蝎、朱砂、牛黃、白附子、天南星等清息之品;陰虛風動常配伍牛膝、木瓜、肉蓯蓉、地黃、首烏等滋潤之品;血虛生風常配伍甘草、當歸、人參、茯苓、黃芪等益氣養(yǎng)血之品。
治療外風若取祛風散邪常配伍防風、羌獨活、白芷、麻黃、藁本、細辛等疏風解表藥物;祛風化痰常配伍半夏、膽南星、天竺黃、木香、厚樸等化痰理氣之品;祛風宣痹常配伍防風、羌活、附子、川芎、肉桂、白花蛇、川烏、虎骨、萆薢、草烏等祛風散寒除濕之品;祛風解毒除常配伍前述藥物外,也加入硫磺、白蒺藜、五加皮等。
清代名醫(yī)徐靈胎指出“用藥有利有弊,用方有利無弊”,中藥具有其各自的功效,若單獨運用,功效的發(fā)揮有其局限性,同時,藥物的毒副作用也容易顯現(xiàn)。若根據(jù)藥物功效發(fā)揮方向,通過與某些藥物的合理配伍組合,形成中藥復方,則所用藥物的功效可以加強,而毒副作用可以降低,達到增效減毒的作用。藥物的功效在復方中的發(fā)揮方向,除受其配伍環(huán)境影響外,還與劑量、劑型、炮制、用法等諸多因素有關(guān)。本研究以我國第一部成藥典《太平惠民和濟局方》中的天麻為研究對象,探討天麻功效與配伍的關(guān)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顯示天麻主要適應證是各種“風證”,內(nèi)外風皆治,蓋天麻歷代醫(yī)家謂之“治風神藥”,“定風草”(《藥性論》、《證類本草》、《本草綱目·草部》),具有平抑肝陽、息風止痙和祛風通絡的多重功效?,F(xiàn)代研究認為天麻主要化學成分有天麻素、天麻醚苷、對羥基苯甲醇、派立辛、對羥芐基乙基醚、檸檬酸、琥珀酸和谷甾醇以及多糖類成分。其中天麻素含量達0.33%~0.67%,具有鎮(zhèn)驚、抗癲癇、鎮(zhèn)靜、安眠等作用,可治療驚風、抽搐、肢麻、手足不遂、口眼歪斜、頭痛、眩暈、失眠、神經(jīng)痛(三叉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冠心病心絞痛、老年性癡呆癥、高血壓、高血脂以及更年期綜合癥等疾病。
《本草衍義》云:“天麻,用根,須別藥相佐使,然后見其功,仍須加而用之?!毖芯堪l(fā)現(xiàn),天麻在兒科風證中應用尤其廣泛。蓋小兒臟腑嬌嫩,稚陰稚陽,氣血不充,易化熱動風,用天麻有兩層含義,其一起預防作用,防治患兒肝陽上亢,出現(xiàn)動風之兆,常加用天麻以平抑肝陽;其二起治療作用,以息風止痙,也常加用天麻。此外,天麻尚有補虛的功效,用于腎虛和氣血虧虛的病證,如木瓜丸、四斤丸、換腿丸等,正如北宋翰林博物學家沈括所云:“草藥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天麻)為第一,此神仙補理、養(yǎng)生上藥。世人惑于天麻之說,遂止用之治風,良可惜哉?!保ā秹粝P談·藥議》)總之,藥物的功效通過配伍可以張揚其性,配伍是否對多功效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有意義,尚待進一步研究。我們所研究的僅僅是《局方》一書中天麻的配伍,也許有掛一漏萬之嫌,為此,已開展對歷代醫(yī)籍較大樣本的資料收集,目前已收集近一千五百首含天麻的方劑以作進一步的研究。
[1]高學敏.中藥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408-409.
[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
[3]肖永慶,李麗,游小琳.天麻有效部位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1):35-36.
[4]王紹柏,余昌俊,周富君.天麻規(guī)范化栽培新技術(shù)[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