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蘭 吉中華
稻飛虱蟲體很小,群眾稱為“稻虱子、浮塵子”。屬遷飛性害蟲,可隨氣流遠距離傳播,具有隱蔽性、暴發(fā)性和毀滅性的特點。以成蟲和若蟲為害水稻的葉片、葉鞘及穗。喜歡集中在稻株中下部取食,而且田中蟲口數量比田邊多,一般不容易為人們所發(fā)現,又由于稻株初期受害,癥狀不顯著,而一旦條件適合,蟲口急增,短期內就能迅速猖獗成災,使稻株成團成片乃至全田水稻葉片枯焦如火燒狀,有的爛桿倒伏,造成“通火或火旋”,可減產1~5成,嚴重者顆粒無收。
廣安區(qū)水稻上發(fā)生危害的稻飛虱主要有:灰飛虱、白背飛虱、褐飛虱,歷年發(fā)生時間6月下旬~8月中旬,今年,南方稻區(qū)稻飛虱遷入早、遷入峰次多、量大。川南也呈現出稻飛虱遷入早、量大、田間發(fā)生面積大的特點。廣安區(qū)今年5月下旬普查始見稻飛虱,方坪鄉(xiāng)6月上旬普查已有一些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查得早栽稻田(已封行的),有蟲田率達100%,達到防治指標的為50%;晚栽稻田有蟲田率100%,達到防治指標5%。7月上旬我區(qū)已有水稻受稻飛虱危害造成“火旋”。
今年稻飛虱發(fā)生特點獨特,歷史罕見。一是時間特早,我區(qū)常年遷入初期在6月下旬初,今年始見期比下大發(fā)生年的2007年提前了近20天,比去年提前了30天,田間發(fā)生時期是我區(qū)有記載以來所沒有的;二是蟲量大;三是若蟲多、危害重。四是達標田多。
稻飛虱具有趨嫩綠性、趨光性、趨濕性、趨隱蔽性。以刺吸式口器插入稻株組織吸食汁液。以產卵管劃破稻株組織,產卵于其中。稻飛虱活動在稻株下部、稻田中部。只有灰飛虱能在本地越冬,白背飛虱、褐飛虱在東南亞、海南島以及云南南部等地越冬。成蟲壽命較長,一般為15天以上。每只雌蟲產卵量一般為300~400粒,最高可達800~1000粒,其中短翅型稻飛虱比長翅型產卵要多一倍多。白背飛虱、褐飛虱雖然本身飛行力有限,但它們身體很小,每年當有利氣象條件出現時,便通過地面簡單主動起飛,然后隨上升氣流帶向高空,再隨西南水平氣流由南到北送向遠方,最后隨下降氣流、降雨過程落入異地,并迅速轉移到稻田。據統計:我省蟲源前期遷入小高峰每年達4~9次,后期為2~5次。
稻飛虱每年在我區(qū)發(fā)生數量的多少,主要與早春蟲口基數、氣溫高低、雨量多少,以及水稻栽培制度、栽培技術、天敵控制力等因素有密切關系。
1.蟲口基數 我區(qū)去年冬季無特別低溫,在本地越冬的灰飛虱基數大;今年,南方稻區(qū)稻飛虱遷入早、遷入峰次多、量大。
2.天氣對害蟲有利 我區(qū)5月~7月中旬天氣利于稻飛虱生長繁殖,95%以上的天氣溫在25~29℃,95%以上的天是陰雨寡照,大風暴雨日居多。
3.粗放栽培管理 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75%的冬水田不打坂田、不淹水、稻樁林立,呈夾板田毛荒草荒,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翻耕冬水田,給灰飛虱越冬提供了有利條件;栽插季節(jié)拖得過長,栽植過密,稻田深灌、排水不良,這樣田間濕度大,食源豐富,為稻飛虱生長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
4.施肥不當 特別是過多或偏施氮肥,水稻生長過嫩綠而不健壯,稻飛虱特別喜歡取食這樣的水稻。
5.濫用農藥 大量殺死稻飛虱的天敵蜘蛛、褐腰赤眼蜂、纓小蜂、鰲峰等。
1.農業(yè)防治
(1)冬春結合施肥,清除田間雜草,壓低越冬蟲口數量。
(2)選用抗蟲或耐害的水稻高產良種,并適時播種、栽插、縮短或避開危險生育期。
(3)配方施肥,淺水勤灌。
2.生物防治 重點在合理使用農藥,保護和利用稻田蜘蛛及其他自然天敵。
(1)據觀察,當蜘蛛和稻飛虱比例為1∶5~6 時,無需用藥。
(2)合理用藥。做到選擇適當的農藥品種,調整用藥時間,改進施藥方法,減少用藥次數。這樣做,蜘蛛及其他寄生性天敵均受到比較好的保護,并能夠增強其控制力。
3.藥劑防治 凡重害年或重病田,或以遷入蟲源為主的稻區(qū),應作好藥劑防治的準備,當達到防治指標即百叢有蟲1000~1500 頭時應立即進行藥劑防治。
防治方法:
(1)畝用噻·異丙威(5%噻嗪酮+20%異丙威可濕性粉劑)60g 對水50kg 常規(guī)噴霧。
(2)畝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g對水50kg 噴霧。
(3)畝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50g對水50kg 常規(guī)噴霧。
(4)還可用敵敵畏或撲虱靈或大功臣等藥。
注意:噴藥時應對準稻株中下部,并從稻田四周向中部圍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