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車市整體增速放緩、自主品牌生存條件惡化的背景下,“牛人”欲重回云端,顯然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近日,一則關于暴露車企年終獎的消息在網絡瘋傳:“一汽大眾”年底擬向員工發(fā)放27個月薪金!消息所到之處,無不引來熱議紛紛。有媒體事后總結稱,以國內某些大型車企的出手闊綽而論,民營自主品牌的福利待遇則寒酸過甚,而比亞迪多年來不設年終獎便是其中的典型。
這樣的“對比”,不知道要令比亞迪總裁王傳福作何感想。2011年,“牛人”時運不濟,“退網門”余波未平,新的打擊卻又接踵而至:高管辭職、裁員風波、業(yè)績下滑、股價一落千丈……或許“疾困纏身”的現(xiàn)狀已經容不得王傳福再去理會其它,比亞迪所要做的只是如何邁過在調整轉型期的這道坎,而非忙于填補企業(yè)年終獎空白的細枝末節(jié)。
2011年11月9日,在一場面對媒體的溝通會中,王傳福對比亞迪當前的“調整”做了注解:優(yōu)化網絡渠道,加強品牌設計,增加媒體開放。而在其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演講當中,除了坦言在企業(yè)成長中犯下了很多錯誤外,王并不忘重申比亞迪汽車的既定目標,“2015年實現(xiàn)產銷量中國第一!”
2011年歲末,王傳福的“牛人”不好當。
借雞生蛋夢碎
業(yè)績下滑成為比亞迪高層震蕩的導火索。
2011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比亞迪整車銷售22.58萬輛,同比下降23%;銷售收入為102.8億元,同比下降25%,毛利率同比大幅下滑9%。8月,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夏治冰被迫引咎辭職,接任者是兩年前的銷售公司副總裁侯雁,而第三事業(yè)部總經理孫一藻、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CIO龍策景及其他一些銷售高層亦于同期離開。
高層人事動蕩,裁員風波紛至沓來。
同月,比亞迪員工在微博上稱,比亞迪銷售公司正在實施史上最大范圍裁員,預備從現(xiàn)有的2700人裁至800人,8月30日,又有多名員工相繼稱,此次裁人比例高達70%,2010年應屆畢業(yè)生員工被裁比例更是高達90%,且被裁后沒有任何補償。
其實,整個2010年比亞迪已然暗潮洶涌,在經歷了F3如日中天的熱銷之后,2009年,比亞迪以162%的增速成為國內增長最快的本土汽車制造商。為了擴大產能“供血”新能源,王傳福開始宣揚“渠道為王”,而所謂的“四網千店百萬臺”便由此派生得來。
在擴張到達頂峰時,比亞迪多達2700名渠道人員,時任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的夏治冰一度擁有6個副總經理,他以產品線將公司化成四個網絡,每個網絡分為6個大區(qū),同時細分成5004個小區(qū)、1000家4s店,并以此進行精細式的管理。
然而讓夏治冰始料未及的是,如此龐大的渠道網絡并沒有換來比亞迪汽車銷量的提升,日益臃腫的職能部門卻帶來了渠道管理的僵化和浮夸。例如各區(qū)域經理們?yōu)榱颂嵘_拓渠道的業(yè)績、獲取領導賞識,或將來分到更好的市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引入那些資質較差的經銷商。這也為日后的“退網門”埋下了最大的隱患。
時間肇始于2010年春節(jié)前夕,為了粉飾銷售報表,比亞迪無視汽車滯銷的客觀實情,強令經銷商壓庫超過一個季度,引發(fā)了經銷商的不滿。
到5月初,經銷商開始部分出現(xiàn)退網,至7月份達到高潮。大面積退網事件最終導致公司當年80萬輛的銷售指標下滑至60萬,即便如此,比亞迪依舊沒有完成全年預期。
2010年9月,王傳福又祭出了自己的最后“王牌”——力邀巴菲特訪華,然而“股神”的光環(huán)也未能驅散籠罩在比亞迪頭頂?shù)臑踉?,自比亞迪A股回歸后,股價便開始一瀉千里,至2011年10月中旬已跌破其18元的發(fā)行價。
一種觀點認為,在比亞迪狂奔之后,王傳福并沒有加大對汽車研發(fā)的投入,而是采取了以量聚財、借雞生蛋的經營思想。
“F3的成功源于合適的時間,抄對了正確的車型,卻造成王傳福錯誤的以為是逆向研發(fā)而獲得的成功,其結果就是在抄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自我研發(fā)能力的退化”,某業(yè)內人士表示,比亞迪最大的失誤正在于忽略了自主研發(fā)能力,一個公司最危險的莫過于“客戶需要什么,銷售不知道,也不去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p>
其實,在新能源領域的高昂投入同樣損耗了比亞迪的財務健康。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數(shù)年來,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投資已累計高達數(shù)十億人民幣,而尷尬的是,王傳福過分倚重的新能源汽車至今仍處在概念階段,若政策一旦轉向,前功盡棄將不可避免。
同時其在儲能電池上的巨額投入也沒有為王傳福帶來滾滾財源,命運多舛的比亞迪恰好趕上了全球“光伏寒冬”……
何時重回云端?
從云端墜落人間,比亞迪只用了僅僅兩年的時間,而這兩年的時間恰好折射出國內自主汽車品牌曲折前行的縮影。
曾有國內經銷商表示,比亞迪銷量的急速下滑令他心有余悸,因為這同中國車市整體增長速度放緩、自主品牌生存條件進一步惡化其實存在莫大的關聯(lián)。
資料顯示,在車市整體下滑的過程當中,脆弱的自主品牌企業(yè)受傷更為嚴重:從2011年1月至10月,國內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495.28萬輛,同,比下降1.69%,占乘用車市場的42.12%,而較去年同期下降3.27個百分點。
“2011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增速大幅下滑,汽車市場進入調整期。從當前隋況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下一步需要促進汽車產業(yè)實力的整體躍升”,在業(yè)內專家看來,當“黃金十年”的飛躍已成過去,汽車產業(yè)的結構調整在所難免。
“理性成長”的回歸對于自主汽車品牌而言,或將造就一種內憂外患局面的形成:內部的品牌提升、產品升級要求越來越迫切,而外部,是自己傳統(tǒng)領地被合資品牌以及剛出現(xiàn)的合資自主品牌蠶食。
“前幾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對自主品牌發(fā)展有很大幫助。但自主品牌目前的主要銷售對象是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消費者,因此在市場環(huán)境變化和一些優(yōu)惠政策取消后,自主品牌汽車銷量大降”,比亞迪中山富茂銷售服務店銷售經理姚凱凌表示。
而隨著國內汽車相關優(yōu)惠政策的取消以及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自主汽車品牌的低成本優(yōu)勢已經不再明顯。以比亞迪為例,多年來,利用半自動化的裝備和“人海戰(zhàn)術”取代全自動生產的流水線,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模式一度讓民營車企的低成本競爭策略發(fā)揮到了極致,但現(xiàn)如今銷售成本的增加已然讓原本的利潤空間損耗殆盡。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合資車企成本控制不斷優(yōu)化、車型價格不斷下探的競爭面前,自主汽車品牌的傳統(tǒng)消費市場正在出現(xiàn)分流。如果低價占量之路越走越窄,那么只能打通提升產品和品牌的新途。
吉利的“帝豪”和“全球鷹”,奇瑞的“威麟”和“瑞麒”,以及比亞迪在F系列之后力推的G系列和I系列,都表明自主品牌已經不再甘心繼續(xù)走低價的路線,轉而尋求產品自身的品牌溢價。有專家指出,雖然向中高端車場發(fā)出試探,但是自主品牌的技術積淀時日尚淺,質量壁壘短期內無法解決。
“明年自主品牌壓力依然比較大,合資品牌下探、節(jié)能補貼政策加嚴之后,自主品牌困難重重,可能會造成市場格局重新洗牌”,奇瑞汽車旗云事業(yè)部西南大區(qū)經理周維敏坦言。
如此背景下要重回云端,牛人王傳福顯然還有很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