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美國基礎教育不如中國”、“中國的教育基本功扎實”,但“美國的高教育勝于中國高等教育”,好像得到國內不少人的認同。我個人認為這種看法是很片面的。
本人在中國(獲學士和碩士學位)和北美(獲博士學位)都學理工科,且孩子在北美上學近十年。我想談談個人的一些感覺和看法,供教育界人士或有興趣的朋友參考。這里僅討論幾個重點并以實例予以說明。
例一、盡管西方基礎教育(小學和初中)比起中國來學習內容少、節(jié)奏緩,可我十多年來在北美的學校和公司里接觸到的老外在業(yè)務上多數都很優(yōu)秀,平庸者比例小于中國的大學畢業(yè)生,而且普遍敬業(yè)精神強。他們的表現(xiàn)根本無法讓我想象他們的基本功不扎實。我真的看不出他們在中學只作過1000道數學題和我們曾作過5000道數學題的差異。說什么“西方的先進科技都是靠移民”,無疑失之片面。這樣的評價也只能在中國人的“坊間”流傳,根本不可能被西方主流傳媒認可。
例二、文革后公認77級和78級大學生最優(yōu)秀。這種優(yōu)秀不僅表現(xiàn)在學習而且在其他多方面的綜合素質都得到體現(xiàn)。但恰恰這兩級學生的中小學階段都是在文革中度過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停課鬧革命,在“社會大學”中自覺不自覺地學習五花八門的各種知識,根本沒上什么課,更別說受什么嚴格的科學教育了。很多人都是靠高考前惡補幾個月考進大學。
例三、我本人1972年(15歲)在四川考高中時正值“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我們也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小學后三年和初中三年的課程全部補齊,而且弄得清清楚楚。當然,那時的課本跟現(xiàn)在比,失之簡單。
例四、君不見一些人小學和初中成績很好,但一到高中便垮了下來。但那些小學和初中成績一般,但高中成績往上沖的人一般都是考大學的料。我們常說的后勁(正宗的說法是“潛力”)就是這個道理。從小靠“死揪”取得好成績的孩子,大了學習往往后勁不足。
我認為這些例子正好說明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最佳模式和人智力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那就是:
一、人類獲取知識的效率與對該知識的興趣有極大的關系。人類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誘導、刺激和引導這種好奇心。填鴨式和題海式教育是泯滅這種好奇心的天敵(必要的記憶背誦除外),而且極易導致人對學習的反感心理以及對個人行為的其他負面影響。
二、15歲(左右)以前的兒童由于大腦發(fā)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當有限,不宜于承擔過重的學習負擔,學了也是事倍功半。這段時間應讓兒童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用他們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積累對自然的認識。而15至25歲才是人類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強化在校學習的適當階段。15歲前是感性的量變積累過程,15至25歲才是一個將前面的積累轉化為理性認識的質變過程。后一個時期的學習效率可以數倍甚至數十倍于前一個時期。
我想在這里多費點筆墨說說為什么在學生15歲以前減壓的重要性。雖然15歲以前人的大腦發(fā)育不成熟,不宜于進行高強度的在校教育,但人從出生到15歲之間卻是人認識社會、觀察自然和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期間發(fā)生的許多外部事件對少兒都是第一次,他們都覺得十分的新奇,會讓少兒在腦子里產生千萬個為什么。這些朦朦朧朧、千奇百怪并帶有初級哲學色彩的命題會整天縈繞在少兒的腦子里,使他們產生一種尋找解答的強烈沖動,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厚實的原始素材積累和豐富的想象能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量變積累過程。
說通俗點,只有在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中,牛頓們才能夠從容地躺在大樹下沉思“為什么蘋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飛?”,瓦特們才能夠目不轉睛地盯著火爐琢磨“壺蓋為什么會動?”,我們很難想象在“超負荷”和“極限運動量”下,在學生每日疲于奔命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這些本來十分自然的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過程能夠經?;蚱毡榘l(fā)生。這些素材積淀和想象能力在15歲左右并在適當的教育誘導下會釋放出強大的學習效能,即形成質變的過程。不僅如此,勤于思考、善于想象也是任何有創(chuàng)造力的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事實上任何有首創(chuàng)意義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進步都是對某個哲學命題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的一個重新解釋。而人類的文明和科學就是在這樣不斷的發(fā)現(xiàn)新命題和對舊命題的不斷新解析中向前進步的。
反觀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方式無意識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范圍里破壞了這種寬松的環(huán)境,強迫學生從小學開始泡在深深的題海中直至高中畢業(yè),捻滅了兒童心智自然發(fā)育的這個最重要的過程。他們進入大學以后由于長期的超負荷學習反而心力疲憊,學習興趣減少,一些人厭學甚至棄學,把很多的時間都花到談情說愛打麻將玩游戲上,完全走了一個反自然規(guī)律的路子。我們還能指望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出站在世界科學前沿的科學家?我們的初級教育還能說是“挺好的”嗎?
我這里還不說高壓的初級教育還剝奪和擠壓了少兒們的情感教育、藝術教育和社會學教育(并非政治課)的空間,帶來人格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負面影響。因為這些教育是塑造一個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是很易出問題的。而一個人格不完善的人是難以有大成就的。
相反,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顧到了這些自然規(guī)律。在初中(15歲)以前基本上不給學生施加任何壓力。學生學得很輕松。既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還可以讓各種興趣自由的生長,各種思想自由地發(fā)展。讓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個十分健全的發(fā)育。但一過15歲進入高中階段,學習迅速變得嚴格起來,而且學習負擔和壓力都有顯著的增加。這種狀態(tài)將持續(xù)增強直到大學畢業(yè)。結果到大學畢業(yè)時學過的總內容比中國的大學生有多無少。換句話說,西方教育學生在校學習強度與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發(fā)育保持同步增長。這是值得中國教育界好好借鑒的。
其實西方這種教育方式與上世紀中國77級、78級大學生的教育過程有某種異曲同工之處。當然我們的77級和78級大學生是歪打正著,時代弄人使然。中國常常有人憑想當然來推論甚至實施一些重大的、基本的教育原則。例如部份中國人把早期教育產業(yè)化。培養(yǎng)人不是養(yǎng)雞。況且人人都知道現(xiàn)在由激素快速催長的洋雞比起村前院后自然生長的土雞,味道實在是差太多了。盡管現(xiàn)在讓孩子接受學校以外的數學超前教育非常普遍,但我斷然拒絕,因為我深知其結果對孩子是災難性的,無異于拔苗助長。我認為讓孩子跟著學校的大綱走是最宜于兒童身心和智力發(fā)展的選擇。
我想,遵從教育自然規(guī)律與否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異,也是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層次的、最實質性的、最難被人們注意到的要害問題。其實西方教育也沒有什么高妙之處,只不過比較順從客觀規(guī)律而已。中國教育系統(tǒng)無視這種客觀規(guī)律,即有主觀決策的錯誤,也有現(xiàn)實中的無奈(資源稀缺,人多名校少)?,F(xiàn)實一時無法改變,但人們至少可以在主觀決策中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來有效地減少偏差的程度和確定未來的正確發(fā)展方向,而不要自我陶醉于“中國的基礎教育很棒”的海市蜃樓之中,把歪了中國教育的舵把子,在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誤導億萬炎黃子弟。
當然西方教育在學科設置、教材編寫和選用上的一些特點也是西方教育成功的另一些因素。這里限于時間和篇幅就不多說了。
總而言之,用合乎自然規(guī)律的方法去學習才是最佳的途徑。把科學搞成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一門“手藝”,在教育中違反自然規(guī)律進行高壓強制灌輸,用“學手藝”的方法來進行科學教育是不會有最好的教育效果的。它可以培養(yǎng)出很多“能工巧匠”來追趕西方科技,但其中必定罕有具有科學首創(chuàng)能力的世界級科學家來讓中國在世界科學的前沿獨領風騷,而后者恰恰是中國教育界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當然我這里只談教育。這決不意味我認為西方什么都好。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