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們一起玩好嗎?”“你瞧,我的新玩具泰迪熊可愛嗎?”“現(xiàn)在,我們開始魔方大PK!”當孩子喋喋不休地說出這些話時,你一定以為他在和伙伴聊天、做游戲,可一旦睜大眼睛發(fā)現(xiàn)周圍并無任何玩伴時,不少媽媽都會產(chǎn)生嚴重的恐慌心理:我的寶寶怎么了?其實,在不少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少不了一個特殊的伙伴——“假想朋友”,而且這個親密無間的“假想伴”對孩子的心智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超能量的“保護神”
4歲的卡卡是個極其瘦小而又膽怯的小男孩,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家人陪伴,哪怕是每天的午睡,也要握著爸爸的手才肯入睡。可自從看了動畫片《鎧甲勇士》之后,能征善戰(zhàn)、英勇無敵的鎧甲勇士就成了卡卡心中的“偶像”。忽然有一天,卡卡睡覺不要父母陪了,他有板有眼地對爸爸說:“鎧甲勇士就在我的身邊呢,他特別厲害,會時時刻刻保護我呢!”說完沒過十分鐘,卡卡就獨自進入了甜蜜的夢鄉(xiāng)。后來的日子里,每當卡卡遇到危險或困難的時候,總會把“鎧甲勇士”掛在嘴邊,似乎這個“假想伙伴”真成了他身邊形影不離的“保護神”。
解析支招:對于6歲以下的幼兒來說,對陌生世界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每個孩子都會遇到勢單力薄的時刻,比如夜晚來臨與黑暗為伍,父母外出被迫獨處,或是與小朋友發(fā)生分歧,經(jīng)歷生病打針的痛苦等等。這個時候,幼兒會從內(nèi)心深處自發(fā)地尋求精神的幫助,于是“假想伙伴”便誕生了。而且,“假想伙伴”是孩子最忠實的朋友,往往出現(xiàn)在每一個危急的時刻,呼之即來。
做父母的要善待孩子的“假想伙伴”,切忌指責孩子“小小年紀胡思亂想什么呢”。同時,要想把孩子從意念之中拉回現(xiàn)實,父母不妨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擔當孩子意識里“假想伙伴”的作用,久而久之,樹立起為人父母者的擔當感,建立起親子關系中的信任感,孩子就會逐漸變得勇敢堅強。
犯錯后的“擋箭牌”
周末,朵兒媽在廚房準備午餐,3歲半的朵兒在客廳里玩耍。忽然,客廳傳來“啪”的一聲巨響,媽媽奔出廚房一看,頓時傻了眼。只見茶幾上那個精致的涼杯摔得粉碎,玻璃片零零碎碎地躺在地上。還沒等媽媽開口,朵兒就大聲辯解說:“這不是我做的,是小丸子不小心撞碎的。媽媽是好媽媽,千萬不要批評小丸子喲!”媽媽感到莫名其妙,東瞧瞧西看看,也沒發(fā)現(xiàn)什么小丸子的影子???這孩子,怎么說謊呢?
解析支招:闖禍后,為了逃避媽媽的處罰,寶寶通常會虛構出這么一個朋友來做“擋箭牌”。這在我們成人眼中是離譜的,荒唐的,可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孩子用“假想伙伴”來“頂罪”,并不是編造謊言,也不是逃避錯誤。而是幼兒已經(jīng)意識到了自身的錯誤,也明白需要承擔的后果,所以才會搬出“假想伙伴”來救駕。
一旦遇到此類現(xiàn)象,父母不可當即拆穿孩子的“謊言”,這樣會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不妨“將計就計”,讓孩子和“假想伙伴”一同承擔后果,“看來,小丸子太不小心了,以后你一定得提醒她,做事要小心,不能莽撞啊!”相信闖了禍的朵兒聽到這話,一定會羞愧地低下頭。
孤單中的“陪伴娃”
悠悠的爸爸媽媽都是職場白領,工作格外繁忙,因此5歲的悠悠經(jīng)常一個人玩耍。沒想到的是,悠悠竟然能在自己的玩具小天地里玩得有滋有味。瞧,她手中拿著兩個漂亮的芭比娃娃,一個起名“美美”,一個起名“樂樂”,嘴上也是振振有詞,“美美要參加選美大賽了”“樂樂在模特表演中奪冠了”“現(xiàn)在我給美美換裝”“吃飯的時間到了,樂樂想吃點什么呢?”……就這樣,悠悠常常一個人玩上數(shù)個小時,還是一副樂此不疲的樣子。
解析支招: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成家生育,第二代獨生子女陸續(xù)到了入園年齡,幼兒伙伴的匱乏開始凸現(xiàn)。由于內(nèi)心交往的需要無法滿足,孩子就會創(chuàng)造出理想中的虛擬伙伴。據(jù)調(diào)查,大約有65%的幼兒在獨自游戲的過程中,都會以“假想伙伴”彌補內(nèi)心的缺憾。而且,聰明伶俐、寓于創(chuàng)造性的幼兒的需求意識更強,玩耍的興致更濃。
面對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欠缺,父母首先要調(diào)整好工作與育兒的關系,適當抽時間多帶孩子進行一些喜聞樂見的親子游戲,增進親子關系;其次,家長可在居住的小區(qū)或借助網(wǎng)絡平臺,主動為孩子尋找年齡相仿的玩伴,當看得見的朋友圍繞在身邊時,孩子自然會更加興奮,也從中體驗到真實交往的樂趣。
總之,“假想伙伴”是孩子理想的朋友,是孩子內(nèi)心的需求。一旦“假想伙伴”出現(xiàn)在孩子的意念之中,父母千萬莫驚慌,不妨進入孩子的想象世界,小心地呵護,精心地指點,讓一顆顆充滿奇思妙想的童心快樂飛翔。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