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兒子高高的個頭,儒雅文靜,是個好學上進、十分聽話的好孩子,一直以來都是全家人的驕傲。在外人看來,我們家很幸福,夫妻都有穩(wěn)定的工作,衣食無憂,最重要的是孩子品學兼優(yōu)。
進入初三,換了新班主任,兒子被批評了一次之后,竟出現(xiàn)焦慮不安、失眠等癥狀。從那之后,兒子的學習狀態(tài)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一走進教室就頭疼。盡管他自己也知道要學習,可就是進了教室會有“反應”。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只能在嘆息和眼淚中度過。先生在單位借煙消愁、唉聲嘆氣,常常低頭思索優(yōu)秀的兒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最終還是百思不得其解;我的狀況更差,白天做事無精打采,晚上睡不著,總是坐在床上悄悄擦眼淚;爺爺奶奶不停地訓斥孫子;兒子仍然整天躺在床上說自己頭疼。我們只好寄希望于心理醫(yī)生。在多次的咨詢治療后,終于明白兒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頭疼”。
兒子告訴心理醫(yī)生,自己是獨生子,爸爸是一鎮(zhèn)之長,在家里有父母愛,祖輩寵,在外邊有別人幫。3歲多時,自己不小心把腿上碰了個大口子,從此,全家人就再也不讓他一個人出門玩耍。他除了讀書、就做作業(yè)和玩,從來不做家務事。上中學后要寄宿,樣樣事情都要自己做,很難適應,經(jīng)常被同學們譏笑為“笨蛋”。為此他經(jīng)常偷偷哭泣,老想著回家,性格也變得孤僻、膽小。隨著年齡增長,自己總是喜歡和別人比較,發(fā)現(xiàn)別人比自己強,心里就不安寧。雖然自己的成績很好,但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評價得那么優(yōu)秀。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時時處處掩飾自己的短處,這又使內(nèi)心與表現(xiàn)極不協(xié)調(diào),常常為此感到痛苦、憂郁和焦慮。
知曉兒子的心聲和“病因”。我一邊帶兒子繼續(xù)看醫(yī)生,一邊學習有關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一改以前認為“教育孩子是教師的任務”的錯誤觀點,經(jīng)常主動和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長交流經(jīng)驗。當他們了解了兒子的情況后,推薦我看《給您一只金手指——父母教子百問百答》這本書。我抽空通讀了全書,收獲了很多幫助。
對照書中生動的“案例”故事和具體的指導方法,回顧自己對兒子的教育,覺得很慚愧。以前的我只關注兒子考多少分和生活的冷暖溫飽,從不會關注兒子的心理發(fā)展。書中親子關系篇的《愛你有商量——怎樣才是真正地愛孩子》《父親角色不可或缺——如何給孩子完整的愛?》給我深刻的啟迪,讓我知曉了兒子為什么會小小年紀就瞻前顧后、心事重重的原因。大多是由我們的家庭氛圍造成的,是我的家庭教育出了錯。
兒子集眾多寵愛于一身,不能做自己該做的事,碰到的是“這樣危險”“那樣不行”的過度保護,逐漸也就讓兒子形成了動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尊心和虛榮心強、自信心不足、依賴性極強的不良性格;既沒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又缺乏互相幫助的精神。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產(chǎn)生妒忌心理而疏遠別人,進而陷入孤獨狀態(tài)。因而,只要他一離開父母的保護,就難以適應,稍受挫折就支撐不住。
成長中的兒子其實在精神上就像一個外形完整的蛋殼,外表個性極強,但內(nèi)心空虛、脆弱,只要輕輕一捏,就成了碎片。所以,建議廣大父母從小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的信心,放手讓孩子干自己的事,盡量讓他們體驗生活,成長為人格健全、經(jīng)得起風浪的人。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