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耀 藍漪露
?
我國新《刑事訴訟法》關于技術偵查規(guī)定的不足及其完善
陳光耀 藍漪露
2012年通過的新《刑事訴訟法》,將技術偵查作為單獨的一節(jié)進行了規(guī)定,這是技術偵查法治化發(fā)展的里程碑,對于人權的保障具有重要意義。從此,技術偵查從幕后走向了臺前,取得了合法性,通過技術偵查取得的材料具有了證據(jù)資格,有關的法律程序也進一步健全;但是,新《刑事訴訟法》關于技術偵查的規(guī)定也存在概念模糊、適用范圍單一、適用條件寬松、證據(jù)材料使用不科學等問題,在實務操作中易導致技術偵查權的混亂、濫用,從而侵犯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需要明確技術偵查概念,正確界定技術偵查與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的關系;規(guī)定技術偵查合理的適用范圍標準和嚴格的適用條件;采取有效措施,在保密的同時保證被告人的知悉權、質詢權。
技術偵查; 新《刑事訴訟法》; 不足; 完善
技術偵查措施是偵查機關打擊犯罪的手段之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頒布,技術偵查便措不斷走進立法視野中。2012年通過的新《刑事訴訟法》,從更高的法律位階上對技術偵查進行了規(guī)定,相對之前國家安全法、警察法的規(guī)定有巨大進步。但是“宜粗不宜細”的立法思路也導致了技術偵查相關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在實踐中缺乏操作性。
新刑訴法的規(guī)定解決了技術偵查所面臨的尷尬局面,使得“技術偵查”由只是偵查機關偵破案件的偵查手段上升為法定偵查措施;使得技術偵查真正走進訴訟程序,為技術偵查的適用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使得技術偵查的作用不僅僅用以獲取偵查線索,通過技術偵查取得的材料能夠作為證據(jù)使用。新刑訴法關于技術偵查的規(guī)定是對偵查制度重大完善,在法律上對技術偵查予以認可、規(guī)制,有利于技術偵查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①張保平:《技術偵查、秘密偵查入法:局限與修改建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0月18日,第012版。
1.技術偵查取得了合法性。在新《刑事訴訟法》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對技術偵查作出規(guī)定,授予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技術偵察權,技術偵查仍面臨合法性的考量。首先,這兩部法律關于技術偵察的立法本身存在合法性問題,技術偵查是對公民隱私權、住宅安全權、通訊自由權等基本權利的限制和剝奪,只能在全國人大制定或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的基本法中加以規(guī)定,而國家安全法和警察法均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并非基本法,法律效力位階低,無權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進行限制和剝奪②孫赟昕:《關于秘密偵查訴訟法制化的思考》,《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其次,避開第一點不談,技術偵察沒有得到刑事訴訟立法的認可,即使作為偵查機關在偵破犯罪過程中獲取犯罪線索的手段,也不能作為刑事訴訟中的偵查措施存在于起訴、審判階段?;谝陨蟽牲c的考慮,在新《刑事訴訟法》之前,技術偵查在合法性上一直受到質疑,法律依據(jù)的缺失使得技術偵查在偵查實務中帶有灰暗色彩。新《刑事訴訟法》關于技術偵查的規(guī)定解決了上述問題,實現(xiàn)了技術偵查的合法化,使得技術偵查作為一種新的偵查措施正當?shù)貞糜趥刹楣ぷ?。符合法定程序的技術偵查在刑事訴訟中獲得了法律支持,發(fā)揮了應有的功能、作用;違法采取的技術偵查措施在審判中被合理排除,從而滿足了當下打擊犯罪、偵破案件、收集證據(jù)、指控犯罪嫌疑人的需要,實現(xiàn)犯罪控制與人權保障的平衡。
3.技術偵查的法律程序進一步完善。在新《刑事訴訟法》之前,技術偵查在整個的訴訟程序中,只是在“偵查”階段作為獲取線索的手段使用,沒有法律對其實施程序作出具體細化規(guī)定。安全法、警察法僅僅簡單規(guī)定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可以因偵查工作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xù)即可采取偵察措施,沒有明確適用的范圍、對象、實施期限等一系列具體程序性事項,只是以“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xù)”一帶而過,直接導致偵查機關裁量權無限膨脹,采取技術偵查的適用范圍、種類、對象、期限由安全機關、公安機關任意解釋,沒有任何規(guī)制可言,非常容易導致技術偵查的濫用,公民基本權利受到嚴重威脅。新《刑事訴訟法》填補了技術偵查實施程序的法律空白,對采取技術偵查作出具體程序規(guī)定:主體法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有權對一些特殊的犯罪采取技術偵查措施;適用范圍特定——偵查機關只能對特定范圍內的案件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實施期限嚴格——得到批準后的有效使用期限是三個月,對于復雜、疑難案件,期限屆滿仍有必要繼續(xù)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需要批準,而且每次不得超過三個月;技術偵查種類、對象確定——根據(jù)偵查的需要,對案件中某人申請采取某種技術偵查措施,經批準決定后不得變更對象和技術偵查種類。新《刑事訴訟法》通過明確技術偵查實施的具體程序事項從而限制了偵查機關的權力,促進了技術偵查規(guī)范化發(fā)展。
新《刑事訴訟法》關于技術偵查措施規(guī)定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
1.新《刑事訴訟法》對技術偵查概念的規(guī)定比較模糊。新《刑事訴訟法》雖然將技術偵查作為單獨的一節(jié),就有關程序性事項作出了規(guī)定,但沒有條文針對技術偵查的概念作出界定。第一百四十九條提到“技術偵查措施種類”這個概念,規(guī)定根據(jù)偵查需要批準決定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要確定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而對“技術偵查措施種類”具體內容一字未提。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快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技術手段多樣而且不斷更新,如果不明確規(guī)定具體類目,容易導致只要是偵查機關需要的技術手段,均可以作為“技術偵查措施種類”之一“合法”采取,從而無形中放大了偵查機關的裁量權,容易導致實踐中對技術偵查手段的濫用。
在國外,并無技術偵查這個概念,技術偵查在外國法律條文中存在的形式是我國法律條文、學術研究使用的“技術偵查”概念所包括的具體種類。如1985 年, 英國議會通過了規(guī)范通訊截獲的法律,即《通訊截獲法》。1968 年,美國制定《綜合整治犯罪與街道安全條例》,禁止任何人在沒有法院授權的情況下以電子的、機械的或者其他類型的設計裝置,來達到竊聽或者企圖竊聽談話和電話線傳輸?shù)哪康?。德國刑事訴訟法典規(guī)定了分別偵聽、秘密錄音錄像和截獲通訊等技術偵查措施。*宋英輝:《刑事程序中的技術偵查研究》,《法學研究》2000 年第3 期。意大利刑事訴訟法第266條對竊聽作出規(guī)定。*黃風:《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89頁。從以上幾個國家關于技術偵查措施的立法可以窺其一斑,在國外并不是將偵聽、電子監(jiān)控、通訊截獲、秘密錄像這些特殊的偵查手段統(tǒng)一以“技術偵查措施”規(guī)定在法律中,而是將各個種類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問題進行分別單獨規(guī)定。這樣就使得不同環(huán)境下技術偵查的具體使用,有了明確的具體的法律約束,能夠保證技術偵查手段運用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受制約性,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關于技術偵查的概念,國內存在廣義、狹義之爭。廣義上的技術偵查是指利用現(xiàn)代科學知識、方法和技術的各種偵查手段的總稱。它既是指在刑事偵查中運用某些技術手段, 如在勘驗、檢查中某些儀器設備的使用, 為鑒別和判斷某些事實而進行鑒定等;又專指偵查中某些特殊手段的運用,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鑒定活動或勘驗、檢查中某些儀器的使用。*宋英輝:《刑事程序中的技術偵查研究》,《法學研究》2000 年第3 期。廣義下的概念只強調技術偵查的技術性,有秘密性的技術偵查和公開使用的技術偵查這兩個方面。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警察法》,相繼使用了“技術偵察”這個概念,根據(jù)有關的解釋,國家安全法和警察法所規(guī)定的技術偵察,是指國家安全機關和公安機關為了偵查犯罪而采取的特殊偵察措施, 包括電子偵聽、電話監(jiān)聽、電子監(jiān)控、秘密拍照或錄像、秘密獲取某些物證、郵件檢查等秘密的專門技術手段。*宋英輝:《刑事程序中的技術偵查研究》,《法學研究》2000 年第3 期。此種理解就是狹義上的技術偵查,有學者即堅持這種觀點,認為“所謂技術偵查措施,指的是偵查機關運用技術裝備調查作案人和案件證據(jù)的一種秘密偵查措施,包括電子監(jiān)聽(俗稱竊聽),秘密錄像、秘密拍照,用機器設備排查、傳送個人情況數(shù)據(jù)以及用機器設備對比數(shù)據(jù)等手段”*謝佑平、萬毅:《刑事偵查制度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年,第246 頁。。可見,學界關于“技術偵查”的概念無統(tǒng)一認識,恐怕這也是我國新《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技術偵查概念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必然導致實踐中的模棱兩可。
2.技術偵查、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的排置方式不科學。技術偵查與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三個概念在外延上不是簡單的包含關系。技術偵查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學界無統(tǒng)一認識。有學者就認為秘密偵查分為三種:技術類偵查措施、誘惑類偵查措施、派遣秘密調查人員類偵查措施,主張技術偵查是秘密偵查措施的一種。*唐磊、趙愛華:《論刑事司法中的秘密偵查措施》,《社會科學研究》2004 年第1期。在未清晰界定技術偵查時,將秘密偵查放在“技術偵查措施”之中規(guī)定不合適。另外,將控制下交付放在技術偵查規(guī)定之下也不合適??刂葡陆桓妒窃谂c毒品犯罪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偵查手段、策略,1988年《聯(lián)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將“控制下交付”定義為“一種技術,即在一國或者多國的主管當局知情或監(jiān)督下,允許貨物中非法或可疑的麻醉藥品、精神藥物、本公約表一和表二所列物質或它們的替代物質運出、通過或運入領土,以期查明涉及按本公約第三條第1款確定的犯罪的人”*引自王國民:《試論控制下交付的概念及其與誘惑偵查之界分》,《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在我國,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是:“控制下交付是指禁毒執(zhí)法機關在明知毒品運輸?shù)那闆r下,仍然允許其繼續(xù)運輸,或是在查獲毒品后,采用偽裝手段,使毒品繼續(xù)‘正常’運行,同時秘密監(jiān)控其運輸過程和交付地點, 以期將販毒人員一網打盡的偵查策略?!?公安部政治部編著:《禁毒教程》,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33頁?!堵?lián)合國打擊有組織犯罪公約》、《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對控制下交付也做出界定。控制下交付是在發(fā)現(xiàn)非法或可疑貨物時暫時允許通過而不扣押,以期擴大偵查、查明整個犯罪過程、逮捕所有犯罪分子并獲取犯罪證據(jù)的一種偵查策略、手段。雖然《聯(lián)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將控制下交付定義為一種“技術”,但控制下交付不是像電話監(jiān)聽、電子監(jiān)控、秘密拍照或錄像等純粹上的完全依托某一種技術開展的獨立偵查行為。實施控制下交付手段,不可避免需要使用電話監(jiān)聽、電子監(jiān)控、秘密拍照或錄像等技術手段,各種技術手段是實施控制下交付的基本物質條件,是控制下交付實現(xiàn)偵查目的的工具。
3.技術偵查的適用范圍標準單一、適用條件寬松,影響技術偵查充分發(fā)揮作用。技術偵查是應對當下犯罪復雜化、多樣化發(fā)展,組織性、技術性、隱蔽性不斷增強而不得不采取手段,是“必要的惡”。技術偵查適用的范圍都是社會危害性嚴重、偵破難度大、取證困難的案件。具有以上這兩個特點的案件,一是具有嚴重危害性的特定類型的犯罪案件,如危害國家安全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這些類型犯罪的組織性、隱蔽性、技術性上較強,偵查難度一般都很大;二是一般犯罪的惡劣情況,這些犯罪案件的偵查線索少、社會影響大。新《刑事訴訟法》只規(guī)定了嚴重危害社會的特定類型的犯罪案件,采取的標準是案件類型,用案件類型來區(qū)分犯罪的危害程度、偵查難度,進而決定具有適用技術偵查措施必要性的案件范圍。僅采取此標準是不科學的,不是只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案件等重大犯罪的偵破難度大,搶劫、殺人、強奸等一般犯罪的特殊情形也具有采取技術偵查的必要性。采用“案件類型”單一標準必然導致適用范圍規(guī)定的不全面,不能滿足偵查實踐的需要,影響技術偵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另外,新《刑事訴訟法》關于適用條件的規(guī)定寬松,新《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根據(jù)偵查犯罪的需要”主觀性很強,是否只要符合法律規(guī)定范圍的犯罪案件都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答案是否定的,技術偵查措施具有技術性、秘密性的特點,侵犯性、強制性強于傳統(tǒng)偵查手段,應該作為打擊犯罪、偵破案件的最后策略,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偵查措施。應該增加技術偵查適用條件的嚴格性,規(guī)范其使用。
4.關于證據(jù)材料使用的規(guī)定不盡科學合理,侵犯了被告人的知悉權、質詢權,不能保證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新《刑事訴訟法》的第152條規(guī)定,在庭審質證上體現(xiàn)出兩個特性:一是限縮質證原則,即如果使用該證據(jù)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后果的,不遵循正常的證據(jù)審查、判斷規(guī)則與程序,對證據(jù)材料采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處理措施,不公開部分涉密信息或在半公開的情況下進行質證;二是庭外核實程序,即在采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進行質證后,仍不能有效保護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避免嚴重后果產生的,則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jù)進行核實。這些規(guī)定,具有如下缺陷:第一,通過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在質證時不具有庭外核實的必要性。通過深入分析會發(fā)現(xiàn),采取電話監(jiān)聽、竊聽后獲得的聲音材料,采取電子監(jiān)視獲得的視頻材料,秘密拍照獲取的照片,密搜密取獲得的證據(jù)材料,郵件檢查獲取的電子證據(jù)等所反映的信息,均是關于犯罪嫌疑人的,通過這些技術偵查獲取的證據(jù)材料中基本不含有關偵查人員、相關技術方法、細節(jié)的信息,在形式上都屬于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常規(guī)證據(jù)種類,不因通過技術偵查這種特殊手段而產生新的證據(jù)形式,公開后對偵查人員人身安全的威脅并不嚴重。*程雷:《〈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技術偵查證據(jù)使用條款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3月28日,第A07版。庭外核實程序適用的應該是通過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所獲取的證據(jù)材料的使用,通過這兩種特殊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中會存在大量偵查人員的信息,而并不是所有通過技術偵查措施獲得的材料都含有此類信息。第二,完全可以通過限縮舉證防止不良后果的產生。通過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可能含有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在證據(jù)材料的使用、庭審質證過程中可能侵害國家、被告人以及其他人的權益;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所必需的申請書、批準書等程序要件中可能包含偵查人員、技術的信息。但這兩種證據(jù)材料完全可以通過文件處理的保護方式達到保密的目的,能夠防止信息暴露而產生嚴重后果。第三,新《刑事訴訟法》關于限縮質證、庭外審核的規(guī)定過于簡潔,難以保證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法律條文沒有區(qū)分具體情況而分別規(guī)定,法官裁量權過大,“限縮質證”在實踐中可能出現(xiàn)“不質證”,庭外審核也有可能流于形式,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不能得到充分保證。而且技術偵查措施是在秘密的情況下實施的,偵查對象不知情,不能行使在場監(jiān)督權,不合理地限制被告人的知悉權、質詢權會影響對證據(jù)材料的審查,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無從保證。雖然技術偵查的秘密性較強,使用不當會產生嚴重后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不合理剝奪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鑒于技術偵查對人權保障的重要意義,我們必須克服其缺陷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新《刑事訴訟法》關于技術偵查的規(guī)定。
1.明確技術偵查的概念,正確表述技術偵查與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的關系。一方面,采用明確化的技術偵查概念。技術偵查受到廣泛的關注并作為單獨的一節(jié)在新《刑事訴訟法》中進行規(guī)定,源于技術偵查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侵犯性。只有秘密性的專門技術手段才有必要通過《刑事訴訟法》進行具體、單獨、嚴格的規(guī)定,對于一般的技術性的偵查手段,如勘驗、檢察、鑒定、測謊等這些在偵查過程中慣用的技術手段,沒有必要進行如此嚴格的規(guī)制,即便進行相關立法,也應該分別規(guī)定,不能與監(jiān)聽、監(jiān)控等特殊技術手段混合在一起。新《刑事訴訟法》中“技術偵查”的內涵,應是運用秘密性專門技術手段進行的獨立偵查行為,包括應用電子偵聽、電話監(jiān)聽、電子監(jiān)控、秘密拍照或錄像、秘密獲取某些物證、郵件檢查、通訊信息追蹤等特殊手段的各種偵查行為。立法應該通過列舉的方式將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予以明確,清晰界定技術偵查的外延,以便于有效控制實踐中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防止偵查機關輕易將某種技術手段應用于偵查工作。另一方面,選擇科學合理的節(jié)名。通過第二部分對于技術偵查與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關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三種偵查措施是一種平行的關系,在實施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時有可能利用技術偵查措施的某種或者某幾種技術手段。因此,新《刑事訴訟法》將“技術偵查措施”作為第二章第八節(jié)的節(jié)名,同時規(guī)定技術偵查、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三種偵查措施不盡科學合理。這三種偵查措施都是應對復雜、惡劣犯罪活動的特殊偵查手段,將這三種偵查措施用“特殊偵查措施”來表述的提法較為恰當,將這三種偵查措施放在同一節(jié)規(guī)定,可以將“特殊偵查措施”作為節(jié)名,澄清技術偵查、秘密偵查、控制下交付三種特殊偵查措施的關系,增強實踐中的可操作性,避免使用的混亂。*董林濤:《論特殊偵查制度的立法構建——以完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為出發(fā)點》,《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政法論叢)》2012年第1期。
3.采取正當?shù)谋Wo措施,在保密的同時保證被告人的知悉權、質詢權。通過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與通過常規(guī)手段收集的證據(jù)材料,在形式和內容上并無實質區(qū)別,而且不需要通過偵查人員作為證人向法庭提交證人證言的方式舉證,因此,在使用證據(jù)材料時可以采取將證據(jù)內容與技術偵查的過程、技術方法相剝離的方法*劉燕、張晶:《論特殊偵查取得證據(jù)的使用——〈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35 條的適用》,《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如果沒有需要保密的信息,可以將證據(jù)內容直接作為證據(jù)使用。以秘密拍照為例,可以在不公開密拍人的情況下直接出示密拍照片,作為證據(jù)使用。另外,通過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其內容基本不涉及偵查人員、技術細節(jié)信息,即使存在關于偵查人員、技術信息,可以采取覆蓋、刪除的保護措施。對于材料中涉及的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信息,應該首先考慮采取不公開審理,保證庭審質證過程中秘密、隱私不會泄露;不公開審理仍會產生嚴重后果的可以對相關保密信息進行刪除,在以上保護措施都不能達到防止證據(jù)材料使用導致嚴重后果產生的情況下,才能夠采取庭外審核程序。不過,通過技術偵查措施收集的證據(jù)在質證時需要庭外審核的必要性基本上不存在,需要嚴格控制實踐中的應用??傊瑢ψC據(jù)材料可以采取保護措施,但原則上依然要經過交叉詢問的正常質證環(huán)節(jié)。
為充分保證被告人的知悉權、質詢權,應加強對技術偵查的事后監(jiān)督。為防止技術偵查措施的執(zhí)行者有意或無意地歪曲偵查對象的原意,應該加強對技術偵查的事后監(jiān)督,須將作為認定犯罪事實的證據(jù)材料在開庭前一定期限內向辯方公開,辯方可以審查并提出異議。*柯昌林、曹斌、吳暉:《職務犯罪技術偵查與證據(jù)采信》,《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如我國澳門地區(qū)刑事訴訟法典第173 條第3 項規(guī)定:“嫌疑犯及輔佐人,以及談話被監(jiān)聽之人,均得查閱有關筆錄,以便能完全了解筆錄與錄音的內容是否相符”,賦予辯護方充分的閱卷權,可以查閱、復制、摘抄證據(jù)材料,為辯方在庭審中辯護提供條件,保障辯方的辯護權,以保證用于認定犯罪事實的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庭審質證認定的違反法定程序實施技術偵查收集的證據(jù)材料,要依據(jù)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不予采信。技術偵查的特殊性,并不意味著其在訴訟程序中要受到“優(yōu)待”,仍然要遵循證據(jù)規(guī)則。
[責任編輯:李春明]
LimitationsofandImprovementsonTechnicalInvestigationProvisionsintheNewCriminalProcedure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CHEN Guang-yao LAN Yi-lu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ng 100088, P.R.China)
Promulgated in 2012, the newCriminalProcedure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has a separate section for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which has been in practice for quite a while. This provision is considered a milestone in the legal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carries great significance to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Now evidentiary materials obtained through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have the full power of legal evidences, which is suggestive of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related legal procedures. However, the provisions on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newCriminalProcedureLaware still subject to several deficiencies, including vagueness of concepts, vacant configuration of power of approval, single criterion of application, vague conditions of application, un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evidentiary materials. In practice, these deficiencies could easily cause confusion and abuse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which could infringe on basic human rights. Theref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clearly def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vert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controlled delivery. The scope and condi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should be clearly identified and defined. In addition,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guarantee confidentiality while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information and inquiry of the defendant.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the newCriminalProcedure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deficiency; improvement
陳光耀,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北京 100088);藍漪露,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北京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