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涌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哈爾濱150018)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兩種類型
高云涌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哈爾濱150018)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是國內哲學界普遍并持續(xù)關注的話題。近年來,學者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方式、路徑、生長點和基本原則等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通過討論,學者們普遍意識到:缺乏問題意識正在成為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瓶頸,而如何面對現(xiàn)實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關鍵性問題。在筆者看來,要更好地做到強化問題意識、有效面對現(xiàn)實,從而切實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新,我們還需在理論上澄清一個與創(chuàng)新有關的前提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新”的明確區(qū)分。陳德容先生在《哲學研究與研究哲學》中明確指出:“哲學研究”是一種原初哲學活動,“研究哲學”是對前者的工作過程及其成果的反思;“哲學研究”是直面現(xiàn)實的哲學活動,“研究哲學”是關注歷史(傳統(tǒng)、文化史)的工作;前者是創(chuàng)造性的哲學活動,后者是詮釋性工作,等等[1]。這一觀點是富有啟發(fā)性的,如果忽視了這種區(qū)分,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各種方案就有可能不斷產(chǎn)生新的分歧。
按照韓慶祥先生的歸納,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路徑,目前中國學界主要有“文本解讀派”、“以西解馬派”和“時代解讀派”幾種。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三種創(chuàng)新路徑實際上就分別歸屬于“哲學研究”和“研究哲學”這樣兩種性質不同的工作。其各自的主張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所謂的“文本解讀派”從未承認自己的研究是與時代脫節(jié)的,而“時代解讀派”也并不承認自己的研究能夠脫離文本。另外,現(xiàn)在學界所熱議的哲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也只是針對“研究哲學”的工作來說才有其特定的意義,而對于真正的“哲學研究”工作來說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真問題。如果我們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明確區(qū)分開來,這時擺在我們面前的創(chuàng)新工作將隨之可以劃分出性質不同但又相輔相成的兩種類型:一種是在哲學反思的層面、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式去把握和描述世界的工作中的創(chuàng)新;另一種是對已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進行考證、分析、詮釋、評價的工作中的創(chuàng)新。
兩種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不同,決定了兩種創(chuàng)新的路徑必然有所不同。對于“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文本解讀是其基礎性工作,因此其創(chuàng)新必然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有關文本解讀的方式、方法及其解讀結果的創(chuàng)新。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式去解答當今時代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層面所提出的哲學問題是其基礎性工作,因此其創(chuàng)新必然是有關人與世界關系的哲學思想內容的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路徑的不同進一步?jīng)Q定了兩種創(chuàng)新的實質也有明顯的不同。在筆者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經(jīng)典作家與讀者(研究者)思想間關系的創(chuàng)新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新”的實質,而在堅持馬克思哲學思想方式的前提下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哲學思想內容的創(chuàng)新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的實質。
二
一般說來,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工作中,我們需要處理的主要是經(jīng)典作家、文本和讀者三方面的關系問題。這也是解釋學所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因此,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解讀的相關討論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不同的解釋學立場的分歧。在新近的討論中,張一兵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文本解讀方法——“思想構境論”,使各方面的分歧和爭論進一步激化。不過,這種“思想構境論”雖然引發(fā)了許多爭議,卻具有相當大的啟發(fā)性。在筆者看來,可以把它的理論傾向簡單概括為一句話:過程文本觀和關系構境論。其隱含之意是說:文本表征著思想與思想之間的關系(簡稱“思想間關系”),文本是作者和讀者思想間關系的化身;文本是一個生成的過程,是作者和讀者的思想間關系不斷重新建構的過程。受張一兵教授的“思想構境論”的啟發(fā),同時也受趙汀陽先生早年提出的“觀念本體論”和孫正聿先生“前提批判論”的影響,筆者對于文本解讀的實質給出了一種可稱為“思想空間論”的闡釋方案,正是在此基礎上,筆者才得出了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與讀者(研究者)思想間關系的創(chuàng)新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新”的實質的結論。
“思想空間論”的基本觀點是:文本解讀的內在靈魂是解讀思想,其存在論基礎是思想存在論,其追求的目標是思想的客觀有效性,其工作方式是在思想空間中重構思想間關系。從哲學活動的本性來看,哲學家直接面對的對象世界是思想世界而不是現(xiàn)實世界本身,哲學研究是通過批判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思想的方式而對現(xiàn)實世界發(fā)揮作用的。這一點幾乎已經(jīng)成為哲學界的共識。而哲學文本解讀則無非是試圖通過“文本”這一中介,在新的思想條件下建構作者的思想和讀者的思想之間的新的關系。這就意味著,預設各種基礎性的、前提性的哲學思想在哲學思考者的思想空間中根據(jù)一定的思想間關系構成一定的思想布局乃是哲學文本解讀工作的“本體論承諾”?!八枷肟臻g”是對哲學活動的展開場所即思想世界的一種形象化說法。同物理空間相比,它具有邏輯空間、關系空間等一些基本特點。在思想空間之外,還有心理空間和實踐空間以特定方式影響著思想空間的布局和演變。思想空間的布局是由各種思想間關系決定的。哲學活動其實就是合理地組織安排思想間關系使得基礎性的、前提性的思想均具有充足理由而成立。
從思想空間的角度來看,文本解讀所涉及的作者、文本和讀者三方面的關系問題便具有了新的意義,其直接表現(xiàn)就是過程文本觀的確立。在這種文本觀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經(jīng)典文本并非一個既定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敞開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思想和后來的解讀者的思想之間關系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不斷重新建構的過程。這些經(jīng)典文本充其量只是這種思想間關系的“化身”,其文字表述雖然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告“定型”,但其負載的思想?yún)s在不同的思想間關系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思想內容。也就是說,隨著過程文本觀的確立,“作者”和“讀者”的概念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它們都被包含在“文本”的概念之中,并且它們之間也是一種互相包含的關系,不再有脫離“作者”的“讀者”,也不再有脫離“讀者”的“作者”,對它們不能再進行“實體”式的理解。按照新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也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與讀者(研究者)的思想間關系的“化身”了。正是基于上述認識,筆者才認為,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工作中,文本解讀的創(chuàng)新的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與讀者(研究者)的思想間關系的重新建構。
三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我們做的主要工作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式去解答當今時代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層面所提出的哲學問題。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哲學總是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層面上提出問題的。哲學活動所處理的思想間關系問題也只有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的維度中才具有哲學性,才與科學問題明確區(qū)別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就是研究者在新的實踐空間和心理空間的影響下,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式,以經(jīng)典作家的相關思想為參照和指南,對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給出新的闡釋、賦予哲學范疇以新的內涵、形成新的哲學思想內容的活動。這種研究所得到的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思想是以建構用于思考它的哲學概念或范疇為中介的,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是一種概念化的、思想性的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因此,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與現(xiàn)實相脫節(jié)的情況。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也就不可能是用舊的哲學原理去解決新的哲學問題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而只能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方式的前提下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哲學思想內容的創(chuàng)新。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內容的創(chuàng)新是運用馬克思哲學的思想方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構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思想間關系的結果。一般說來,不同的哲學有著不同的思想方式。馬克思哲學的思想方式是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的語境中確立起來的,其基本原則就是把通過對“實在的、暫時的、歷史的社會關系的抽象”[2]而得到的“政治經(jīng)濟學范疇”理解為社會本身的一個成分,同時也將其來源和趨勢作為它本身的一部分來加以考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合理形態(tài)”的辯證法的思想方式。這種思想方式借用美國學者奧爾曼的話來概括就是:“用關于‘事物’的‘過程’觀(包含著事物的歷史和可能的未來)和‘關系’觀(把一種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當做該事物本身的一部分)取代了關于事物的常識(認為事物有其歷史,但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外在的),并以這樣的‘過程’觀和‘關系’觀重構了我們關于現(xiàn)實的思想?!保?]而馬克思哲學的思想方式之所以能夠與單純的政治經(jīng)濟學的思想方式區(qū)別開來,就在于前者始終是在“社會關系與‘社會關系的觀念’之間的關系”層面上也就是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層面上展開對政治經(jīng)濟學范疇的反思的,而后者則是直接從社會關系本身出發(fā)去考察政治經(jīng)濟學范疇這種“社會關系的觀念”。
我們今天所從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哲學的思想方式,否則就難以保證我們所從事的哲學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以專業(yè)態(tài)度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人——與僅僅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觀點的人之區(qū)別在于:前者不僅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觀點而且還自覺運用馬克思哲學的思想方式解決當今面臨的哲學問題。對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來說,把當今中國的“實在的、暫時的、歷史的社會關系”在理論上抽象成一定的概念和范疇,并把其理解為中國社會本身的一部分,即理解成“具體的、生動的既定整體的抽象的單方面的關系”,當是其在中國語境中、面對中國問題、為切中中國實際所從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應采取的基本思想方式。運用這樣的思想方式,對當今時代所面對的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給予新的思考,賦予我們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哲學思想(以概念、范疇為負載)以新的歷史內涵和意義,當是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事實上,國內學界對于“資本”、“貨幣”、“財富”、“公正”、“人權”等基礎性思想觀念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層面上的批判性考察和意義重構都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工作在一定的本土體驗和思想對話的基礎上對當代一些重要的哲學思想觀念給出了本土社會的意義闡釋,塑造和引導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參與并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進程。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筆者認為,在堅持馬克思哲學思想方式的前提下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哲學思想內容的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的實質。
[1]陳德容.哲學研究與研究哲學[J].四川大學學報,1993,(3):23-2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2.
[3][美]奧爾曼.辯證法的舞蹈——馬克思方法的步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2012-01-17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馬克思的社會關系辯證法與當代社會主義實踐”(10D093)
高云涌(1971-),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所長,研究員,哲學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