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佳
(武漢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文化發(fā)展的社會學分析
王可佳
(武漢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適應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由此在全社會掀起了一場關于文化大討論、大建設的熱潮。《決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與社會生產、文化與民族復興、文化與個人生活品味有什么樣的內在聯系,本文試從社會學的角度作一分析。
文化是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熱詞,使用頻率高,所指內容寬泛。文化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分。大概念所說的文化是指人們生活中的一切,從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從遠古到未來,從宏觀太空到微觀納米,無不屬于文化范疇。根據漢語大詞典關于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可代代相傳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按照這種對文化的理解,一般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器物、制度和精神。小概念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wèi)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以與世界觀、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識形態(tài)相區(qū)別。無論是大概念還是小概念,文化的根本是人的精神、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一切文化產品、文化對象和文化活動都根源于人的精神、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文化還與文明相近,二者共同性表現為都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反映了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物質與精神創(chuàng)造物。但在特定的情況下,文明更側重于物化形態(tài),文化更側重于精神領域。文明與野蠻相對,文化與“自然”相對。
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社會是人的集合,是文化發(fā)展的舞臺,文化、人與社會相互包含,文化是社會的,社會也是文化的,人是文化的也是社會的,英國文化人類學又稱社會人類學。按照文化社會學的解釋,文化先進與落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決定的標準在于經濟基礎,也就是器物這個層次,如生產工具、戰(zhàn)爭工具等。當我國還在用牛耕時,西方國家已用拖拉機、生產效率高下不言而喻。而在組織制度和精神層面很難說好和壞,先進和落后。如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共有、共享與農耕社會里的私有相比,前者有利于分擔風險、保障生存,后者有利于調動積極性,各有利弊。中國傳統(tǒng)以道德本位,西方中世紀以宗教信仰本位,中西文化精神價值追求不同,各有各的活法也很難說對錯、好壞,先進或落后。這種分析方法與馬克思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劃分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應來看,器物、生產、生活工具、生產方式是經濟基礎,而組織和倫理、價值是上層建筑[1]。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精神文化因素融入生產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類社會在18世紀前后巨變的關鍵是發(fā)生工業(yè)革命以后,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新的速度加快了,人們的認知能力轉化為技術能力形成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在現代社會日益成為第一生產力。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的時代才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
任何時代的生產都離不開精神因素,因為生產就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從事改造自然的活動。但是前現代的傳統(tǒng)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要簡單得多,專門從事精神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的人,更是社會中的極少數人,而工業(yè)化以來的現代社會的生產活動無論在生產工具還是生產對象及產品形式方面都更多地容納或體現了精神因素,如生產工具更加智能化,現代電腦計算代替了傳統(tǒng)的人工計算,現代的機械化生產代替了傳統(tǒng)的手工勞動,現代的日常消費品比傳統(tǒng)日常消費品融入了更多精神文化內涵,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知識分子、技術人員成為生產的核心和主軸,精神文化活動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也不再僅僅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成為任何人都可能從事的活動?,F代社會產業(yè)的共同特征是文化創(chuàng)意、精神創(chuàng)造,其生產過程和產品都更多體現和融入了精神文化因素。文化越來越變成經濟,經濟越來越變成文化,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成為社會發(fā)展的趨向,文化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
一個民族經濟上強大必然要彰顯自身的文化,這是一種內在必然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亨廷頓說,東亞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隨著權力和自信心的增長,非西方社會越來越伸張自己的文化價值,并拒絕那些由西方強加給它們的文化價值”[2]。民族復興,歸根結底,體現為文化的復興。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遭遇了危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特別是近30多年,在學習西方文化追求現代化的過程從經濟上迅速崛起。但僅僅經濟上的富足還很不夠,正像一個個體的人一夜暴富并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一樣。只有到了我國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人和社會全面發(fā)展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時候,我國在化解國際社會各種矛盾、保障人類可持續(xù)生存和發(fā)展方面靠榜樣力量發(fā)揮引導作用的時候,我國因為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而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擁護的時候,我國文化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為世界人民所普遍傾心的時候,我們才能說中華民族實現了文化復興[3]。當今世界以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為代表在國際上推行霸權主義,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運用于處理社會關系,形成“強權即真理”、“落后就要挨打”的現實,導致恐怖主義,使世界不得安寧,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種價值導向存在的問題。與之相比,中國在處理國際關系上所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越來越引起世界人民的關注,中國傳統(tǒng)所形成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以及“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等理念更符合人類的生存原則,這是人對其自然屬性的一種超越。這些思想也必將伴隨中國經濟的強大而走向世界。
現代社會在物質需要逐漸滿足的前提下,人的主要的使命就是文化成人,不斷發(fā)展人之為人的感覺、思維和能力,學文化知識,做文明人是人生活的永恒的追求,人永遠走在文化自我生成的路上。馬克思說:“社會人的感覺不同于非社會人的感覺。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薄安粌H是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的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總之,人的感覺、感覺的人類性— —都只是由于相應的對應的對象的存在,由于存在著人化了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薄叭说奈骞俑杏X的形成是迄今為止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盵4]人像動物一樣生存活著,但活的方式不同,人吃飯不僅僅為了活著,還有對美味和尊嚴的追求,所以有不受“嗟來之食”的說法,并有烹飪科學;人的兩性生活不僅僅為了生殖,還有對愛情的追求,所以有愛情心理學及家庭倫理等學科;人的住房不僅僅要求實用,更有對結構樣式的審美需求,所以建筑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人穿衣也不僅僅為了保暖,還有對顏色和款式的追求,所以有時裝時尚的行業(yè)。這些超出基本生活需要的追求都是人的文化生活。因此,精神文化構成人之為人的生活。
五、發(fā)展文化是為了追求一種美好的生活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和文化大眾化,人們的社會活動由原來的以物質生產為中心轉向以文化精神活動為中心,體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果說在物質匱乏時代,人們追求的還主要是溫飽等能夠生存問題,那么,隨著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人們更多地追求的是如何生活或更好生活的問題。前一個問題主要是個經濟問題,而后一個主要是個文化問題,即人究竟需要什么、追求什么的問題?,F在關于發(fā)展模式之爭的實質是文化之爭,價值觀念之爭,不同的好生活理念之爭[5]。關于什么是好生活的理解和討論是一個無盡的話題,永遠不可能完全一致,但關于美好生活的基本發(fā)展方向應該是明確的。如前所述,文化是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包括人與人)及人與自我等生存基本問題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文明是達到的程度。任何時代人類生存都要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科學認知之真、德性自覺之善、審美感覺之美是人類生存的三種基本價值維度。現代世界以生產力標準為核心形成了當今世界以物質文明為特征的文明成果。而當人類的物質財富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更合理地分配財富、更好地與人相處和更好地個性化生存。人類現代化走到今天需要對現代文明成果進行全面的反思認識和評價,人類追求的價值取向需要調整,即如何在馬克思所說的,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綜合來說,科學技術對自然的認知和改造所達到的對自然規(guī)律真理性認識是確定無疑的,重視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財富,這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良好的法律規(guī)范,形成互助互愛的道德風尚,尊重人權,尊重人格,尊重勞動,是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人們在擺脫為謀生而必須從事的強制勞動后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個性自由活動,每個人能得到自由全面發(fā)展,是美好生活的現實表現。雖然每個民族、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有區(qū)別,但以真善美為主要內容,具有精神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和文明生活將是美好生活的共同特征。
[1]林毅夫.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文化復興[N].光明日報,2011-11-14(07).
[2][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3]劉潤為.21世紀中國的文化使命[N].光明日報,2011-11-21(03).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陶東風.什么是好生活[N].中國教育報,2011-01-07(09).
責任編輯 呂學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