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珍
(中國檢察出版社,北京 100040)
法律類圖書的策劃,從類別上來講,可以分為單品種圖書和系列圖書。與單品種圖書比較而言,系列圖書一般由少則兩三本多則幾十種、上百本圖書組成,其優(yōu)勢在于: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效應,富有“重量級”的色彩,并且,即使是編輯不慎“漏”出去一小部分可能被別人繼續(xù)利用的內容,別人也很難以一兩本的單本圖書來抗衡“重量級”的“航空母艦”。當然系列圖書的策劃對于編輯的要求也比較高,難度也比較大。出版界同仁對于圖書策劃這一主題的探討由來已久,但從系列圖書的策劃及其技巧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的文章并不多見。筆者認為,如果對這些系列叢書的策劃類型做一個細分,就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法律類系列圖書的策劃方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以法律類系列圖書為例,筆者將其歸納為五種策劃類型——原創(chuàng)型叢書策劃、觸發(fā)型叢書策劃、命題型叢書策劃、應時型叢書策劃、積累型叢書策劃,同時針對每種策劃類型總結出了五種具體的操作方法,供出版同仁參考、批評。
所謂原創(chuàng)型系列圖書策劃,是指編輯人員收集、篩選信息并根據(jù)所在出版社的特色定位以及編輯本人的學養(yǎng)與專長,在廣泛市場調研后,開發(fā)、設計的系列圖書選題。一般來講,這類系列圖書的策劃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完全是編輯人員在經(jīng)過信息收集、市場考察、讀者定位等多方面的考量后形成的成果。其難度較大,但相應的回報也比較可觀。而且,一個好的原創(chuàng)型系列叢書的策劃往往能夠成為出版社的一個品牌。如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集成”、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幫幫叢書”、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幫助一點通”、“證據(jù)法論壇”、“刑法精品文庫”等系列叢書都在法律圖書市場有不俗的表現(xiàn)。
此類叢書的策劃難點在于好的創(chuàng)意。然而,好的創(chuàng)意,并不是要求策劃要處處是創(chuàng)意,而是要找準叢書的亮點與特點。所謂“亮點”,就是本叢書的優(yōu)勢所在,就是吸引讀者、感召讀者的地方。所謂“特點”,則體現(xiàn)在本叢書在與同類圖書比較中所獨有的個性上。在汪洋大海般的圖書中,特點鮮明、個性突出的叢書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①。
普法類圖書一直是法律類圖書中不可缺少的常規(guī)圖書品種,但如何另辟蹊徑,將各個出版社都能做的圖書品種做出特色、做成品牌,則是需要策劃編輯認真思考的課題。
當然策劃中更要避免“盲點”的出現(xiàn),如圖書內容的缺陷、市場定位的不準、營銷方法缺乏力度等問題的出現(xiàn)。策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找叢書的亮點、特點,避免盲點的過程。因而筆者認為,這種圖書的策劃可以概括為“綜合找點法”。
這種類型的叢書策劃者往往都是借助原創(chuàng)型的單品種策劃或者自然來稿“觸類旁通”的成果物②。如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法律應用一本通”系列叢書就是受到作者來稿《刑法應用一本通》(此書已修訂4次,發(fā)行量超過3.6萬冊)的啟發(fā)推出的系列叢書,該叢書自推出以來已先后出版了《刑事訴訟法應用一本通》、《治安管理法應用一本通》、《刑事辦案證據(jù)一本通》等若干圖書,并還在不斷地增加與豐富圖書品種,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本社的品牌圖書,每年根據(jù)情況加以修訂。此類系列叢書的特點是市場風險低。因為這類策劃都是緣起于一兩本有良好市場反響的圖書而延展出的系列圖書,因而其市場風險比較低,同時相對而言其策劃難度也較低。編輯策劃的主要難點在于已有圖書的市場跟蹤與前景分析。
筆者認為,這類系列圖書的策劃方法可以總結為“由點及面法”,也就是說,策劃編輯要時刻關注內容與形式上有特點的圖書,并持續(xù)關注已經(jīng)出版的圖書的發(fā)行情況,在原有品種書稿或策劃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借題發(fā)揮,對相近學科或門類進行整合、利用,從而推出同類選題形成系列。操作中需要特別關注分冊拓展問題與在內容特點上下工夫。
命題型系列叢書策劃,就是策劃者根據(jù)主管部門的意見和要求,或圍繞某一特定的主題具體組織或參與策劃某系列圖書的策劃類型。如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紀念檢察機關恢復重建三十周年系列叢書”(共9卷)以及2011年出版的“共和國檢察六十周年系列叢書”(共6卷),都是根據(jù)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的明確要求,或自行組織或積極參加謀篇布局,從叢書分冊的設置、作者的遴選、結構體例的安排、裝幀設計、價格定位、發(fā)行折扣等多個方面統(tǒng)籌安排,先后出版了《中國檢察史資料匯編》、《人民檢察史》、《檢察制度史略》等多本搶救性質的、有極高史料價值的檢察制度史方面的圖書、畫冊,在檢察系統(tǒng)產(chǎn)生了極大的反響。
此類叢書策劃在操作過程中往往計劃性強,時間緊,編校質量要求高。然而這類叢書策劃中心已經(jīng)十分明確,編輯完全可以按圖索驥,圍繞這一中心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展開策劃。另外,由于有主管部門的支持,這類叢書在組稿過程中往往能夠得到相關部門比較大的支持與幫助。編輯可以充分地利用這樣的機會,策劃開發(fā)一批本系統(tǒng)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
顧名思義,應時型系列叢書的策劃關鍵是要把握出版時機。以法律類系列叢書的策劃來講,這類叢書的策劃往往都是在重大法律、司法解釋出臺之前,有目的、有計劃地展開圖書策劃的。例如,在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出臺前,各大法律類出版社就組織策劃了“物權法系列叢書”、“勞動合同法系列叢書”。圍繞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修訂,早在2011年9月中國檢察出版社就積極行動起來,群策群力,針對刑事訴訟法修訂后的學習階段、司法應用階段的不同需求,以及法律修改后的司法疑點、難點問題展開深入的剖析,有組織、有步驟地針對新法出臺后各個階段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策劃了“新刑事訴訟法適用指導叢書”一套8本,在新法出臺后的一周以內全部出版發(fā)行,及時滿足了司法人員在學習新刑事訴訟法的不同層次上的需求,本套叢書發(fā)行兩個月累計銷售超過6萬冊,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雙豐收。這套叢書策劃成功的關鍵是時機的把握與良好的團隊精神。
此類系列叢書策劃的特點是時效性強,發(fā)行市場穩(wěn)定,風險較低。其操作難點在于作者的遴選以及時機的把握。因為這類選題往往都要在法律出臺前由作者著手成稿,等法律出臺時,核對后即可出版發(fā)行,因而,這類選題策劃工作中的關鍵是對新的法律法規(guī)的立法進程的把握與持續(xù)關注。
同時,重要法律法規(guī)出臺后的相關司法解釋的出臺也往往成為各大法律類出版社修訂、調整原有叢書的一次難得的契機,它會使原有的品種再次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常修常新。
資源是生產(chǎn)資料的天然來源,它是生產(chǎn)過程及物化結果的重要基礎。在新形勢下,整合并共享出版社的資源,對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型法律專業(yè)出版社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積累型系列叢書的策劃往往需要多年的作者積累,它是從所在出版社的自身特點入手,整合利用本社的作者資源推出系列圖書的一種策劃類型。如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學家演講錄”、“法學家書坊”系列叢書,中國檢察出版社推出的“刑法精品文庫”系列叢書等,都是很好地對多年來在各自出版社零散出版作品并有相當影響力的作者的作品加以包裝、整合成的叢書,由于叢書的作者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同時又在學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因而,這類叢書一旦出版其往往能夠在法律學術類出版物中樹立品牌。例如,前述的“法學家演講錄”系列叢書,就是精選了法學界梁慧星、王利明、陳瑞華等有影響力的幾位學者,記載了他們在過去數(shù)年間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的熱點問題的講演精華。而“法學家書坊”則更是集中了全國范圍內的學界名流在各自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在兩套叢書中有很多單品種圖書已成為出版社的常銷品牌圖書,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的雙豐收。
這類叢書策劃的特點是銷量有保障。難點在于作者的遴選與積累。此類系列叢書的策劃對于編輯的作者資源的積累等方面要求較高。因而,筆者將這種策劃的操作方法稱為“資源整合法”。所謂“資源整合”就是優(yōu)化配置的決策。就是根據(jù)企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市場需求對有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突顯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并尋求資源配置與客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目的是要通過組織制度安排和管理運作協(xié)調來增強企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實際上,以上這五種系列叢書的策劃類型及操作方法的總結,也只是筆者對自己從事編輯工作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的綜合。在實踐中,這些策劃類型及方法往往是相互重疊、交叉應用的,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且一套叢書的成功往往需要運用多種策劃技巧,需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的支持。例如,在“新刑事訴訟法適用指導叢書”的策劃工作過程中就集中體現(xiàn)了以上多種策劃方法:首先,從抓住新法出臺時機的角度上來看,似乎是采用了應時型系列叢書策劃的方法——“因勢利導法”,其實這只是“天時”;其次,在分冊的把握上則更多地傾注了編輯原創(chuàng)型系列圖書策劃的方法——“綜合找點法”,從所在出版社的自身特點出發(fā),深入了解系統(tǒng)需求,這可以說是“地利”;再次,在作者選擇上就需要多年的作者積累,整合利用本社的作者資源,即“資源整合法”的運用,使得圖書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分工有序,忙而不亂,這是“人和”。
注釋:
①[日]井狩春男:《暢銷書經(jīng)驗法則100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②[美]達塔斯·史密斯:《圖書出版指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