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劉 誠
(1.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31;2.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北京100083)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為興國之魂,視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要求采取切實措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使之成為凝聚和統(tǒng)一社會各階層、各利益群體的有力思想武器[1]。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引導價值觀念的重要功能,它是一種具有校園特點的區(qū)域性文化現(xiàn)象,但其與社會文化是緊密相連的。高校的主體是老師和學生,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是文化形成和傳承過程中最基本的成分。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應成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
價值體系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它受一定社會基本制度的制約,是由一定的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觀念等構成的價值認同系統(tǒng)。因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具有延續(xù)性和并存性,所以其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呈現(xiàn)出價值觀多元化的狀態(tài)。同時無論在何種社會形態(tài)下的何種歷史時期,在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當中,會有一定的社會核心價值起著主導作用。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黨的主張、國家意志、社會要求和人民意愿統(tǒng)一起來,把政治與倫理、理想與現(xiàn)實、民族性與時代性結合起來,是一個結構完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科學體系。四個方面的內容,各具功能、各有側重、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
我們要科學把握核心價值四方面內容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靈魂,是理論基礎,居于統(tǒng)領地位;共同理想是主題,解決走什么路實現(xiàn)什么目標的問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精髓,闡述應當具備的精神狀態(tài)和風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基礎,告訴我們應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所謂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在我們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建設過程中,按照核心價值的四個方面的要求去把握,使其貫穿于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尤其是我們的國民教育建設。對于承擔著高等教育任務的高校來說,其責無旁貸,特別是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要使其健康的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我們黨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項戰(zhàn)略任務來抓,這對于我們深化認識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內涵,以及積極加強和諧文化及和諧社會建設,具有戰(zhàn)略性的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豐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我們的文化發(fā)展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失去根本,我們的和諧文化就無從談起。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是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在他們身上寄托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如何,不僅直接關系現(xiàn)階段中華民族的素質,而且直接關系未來中華民族的素質。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如何,更是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2]。
高等教育階段是思想文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階段,所以承擔教育任務的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傳授給青年大學生健康的價值追求與行為準則,以此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決定一所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大小,甚至于評價一個國家高等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高校能否自覺承擔起人類精神價值傳承的使命。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高校要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確立主旋律意識與陣地意識,增強社會主義主流輿論的引導力。目前,在我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正經歷著調整變動,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要鮮明地高揚馬克思主義這面旗幟,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讓全體師生堅定信念:不管社會怎樣多元多變,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決不能動搖。意識形態(tài)領域對于高校來講,是一個比較敏感的領域,這是由高校相對特殊的地位決定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充分重視“兩課”課程的教學。要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用科學理念武裝大學生,用先進文化培育大學生,使高校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牢固陣地。
高校要把價值觀教育始終貫穿于校園文化的發(fā)展中,深刻認識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要充分發(fā)揮其所擁有的優(yōu)勢,加強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對社會文化的分辨水平,使用多種辦法,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先進的價值觀念,提升其文化品位,崇尚民族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yǎng)現(xiàn)代文明行為,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生思潮,在青年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基礎上,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以此推進學校與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進而構建現(xiàn)代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這對于保障和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根本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3]。
在高校的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過程中,每個高校都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這些長期以來形成的校園文化,深刻蘊涵著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各個高校都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不斷培育和創(chuàng)新良好的獨具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從而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的環(huán)境。
師德、師風建設是一所學校的靈魂,關系到教育者的形象和學校的發(fā)展,更關系到對大學生的培養(yǎng),教師既然選擇了這一崇高的教育事業(yè),就應該愛崗敬業(yè),付出奉獻,這種自身的品德和修養(yǎng),可以對大學生的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成為學校的一種被認可的價值體系。學校教師要倡導和培養(yǎng)優(yōu)良的作風,包括高尚的師德風范、強烈的敬業(yè)精神、良好的思想品質修養(yǎng)、淵博的知識、較高的學術水平、熟練的教育教學技巧等,鼓勵教師自覺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愛崗敬業(yè)、認真負責、耐心細致的教風,建立起尊重理解、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從高校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出發(fā),既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使教育者做到為人師表,立師德、鑄師魂,影響和帶動大學生陶冶良好的情操,又要使大學生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學會文明生活,健康成長,理性報國,使高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代代相傳。
高校校園是當今各種思想文化爭奪的重要場所,在復雜多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必須把握時代潮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充分借鑒和吸收一切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文化成果。校園文化建設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為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這是促進青年健康成長的主要途徑。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中,首先要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要充分利用國慶、建黨建團紀念日、青年志愿者日、軍訓等紀念日,以創(chuàng)建文明班級、文明宿舍等項目為基礎,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其次,要努力推進文化講座、學術講座和高雅藝術進校園,廣泛開展各類學術科技、文娛體育活動,充分發(fā)揮科技學術活動的教育作用和高雅文化藝術的熏陶作用。引導學生崇尚科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及校園文化品位。另外,要充分依托學生社團組織,提高其自身的自我發(fā)展能力,提升學生素質,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努力創(chuàng)建符合時代特征,充分體現(xiàn)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4]。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社會中,各種文化傳播異常迅速,高校要適應這種信息化條件的發(fā)展變化,認真研究校園的互聯(lián)網建設,在借鑒新技術、運用新手段上下功夫,進一步增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特別要針對新時期大學生民主意識、自主意識、參與意識不斷增強的特點,堅持現(xiàn)實和虛擬兩個陣地一起抓,傳統(tǒng)和信息兩個工作手段一起上,內部和外部兩個環(huán)境資源一起用,把傳統(tǒng)之“脈”與時代之“變”統(tǒng)一于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目前,各高校網絡建設比較完善,應做好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和占領網絡陣地,以使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熏陶上有新的突破,以適應知識全球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新要求。通過保證網絡文化發(fā)展的正確方向,使之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平臺。通過扶持校園網發(fā)展,進一步完善校園網服務體系,提高校園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構筑師生的精神家園。通過加強校園網的管理,牢牢把握網絡輿論的主導權,趨利避害,為我所用。通過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校園網管理隊伍和網絡評論員隊伍,參與對話交流,擠壓不良信息的傳播空間、加強網上輿論引導能力,從而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校園文化。
總之,高校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和繁榮對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構建正確辦學方向、具有時代特征和體現(xiàn)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園文明,創(chuàng)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努力建設平安、健康、文明、和諧的校園,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1] 辛鳴.讓興國之魂走向大眾實踐[N].中國青年報,2011-11-14.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
[3] 孟凡杰,王繼華.文化育人提升生命質量[J].新華文摘,2009,(9).
[4] 楊立華.弘揚大學精神,構建和諧校園[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