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元,王皙瑋,2,段建軍,王貴強
(1.黑龍江大學 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哈爾濱 150080;2.東北林業(yè)大學 林學院,哈爾濱 150040;3.美國農部農業(yè)研究司益蟲引進研究室,Newak,Delaware 19713美國)
白蠟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英文名稱為Emerald Ash Borer(簡稱EAB),隸屬于鞘翅目 (Coleoptera)吉丁甲科 (Buprestidae)窄吉丁屬 (Agrilus)。在我國又名花曲柳窄吉丁、梣小吉丁。成蟲通常具有鮮艷的金屬色彩。幼蟲鉆蛀林木、果樹或園林植物的枝干或根部,生活于樹木的形成層中,蟲道可切斷樹木的輸導組織,導致樹木衰弱而死亡。白蠟窄吉丁以幼蟲在樹木的韌皮部、形成層和木質部淺層蛀食為害,嚴重危害我國北方重要的用材樹種水曲柳和園林綠化樹種絨毛白蠟[1]。
白蠟窄吉丁是我國本地種,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北地區(qū) (黑龍江、吉林、遼寧),在天津、新疆、河北、內蒙古、山東、臺灣等地也曾被報道過。在國外分布于朝鮮、蒙古、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1]。白蠟窄吉丁蟲于2002年5月在美國密執(zhí)安州東南部被發(fā)現(xiàn)。目前,該蟲已侵入美國14個州及加拿大2個省 (安大略省和魁北克?。?,造成經濟損失和生態(tài)影響。北美國家已將該蟲列為重要的林業(yè)檢疫對象[2]。
白蠟窄吉丁主要危害木犀科 (Oleaceae)白蠟屬 (Fraxinus) (俗稱 “梣”屬)的絨毛白蠟(Fraxinus velutina)、花曲柳 (F.rhynchophylla)、水曲柳 (F.mandshurica)、洋白蠟 (F.pennsylvanica var.subintegerima)黑白蠟 (F.nigra)、白蠟 (F.chinensis)等[3]。另外,在亞洲的其它分布區(qū)還危害多種白蠟樹、榆屬 (Ulmus)、楓楊屬 (Petrocarya)、核桃楸屬 (Juglans)等闊葉樹種[1,3]。
由于白蠟窄吉丁大部分時間隱蔽在樹皮下生活,生境很少受外界條件的影響,種群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給防治工作帶來了困難。本文簡述白蠟窄吉丁危害特點及在本地和北美地區(qū)綜合防控研究進展,確定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治理策略是今后治理的重點。
白蠟窄吉丁為鉆蛀性害蟲,除成蟲外,其他蟲態(tài)都在樹干內渡過。幼蟲在樹皮下形成層區(qū)域蛀食為害,形成寬扁形的彎曲坑道,使樹勢逐漸衰弱。危害極具隱蔽性,其在樹皮內蛀食危害時不將碎木屑和蟲糞推出坑道,從樹皮外很難發(fā)現(xiàn)其危害。直到危害已十分嚴重時才出現(xiàn)危害癥狀:出現(xiàn)大量D形羽化孔、樹皮出現(xiàn)縱裂、樹干基部出現(xiàn)萌蘗的叢生枝條等。成蟲飛翔能力不強,新羽化的成蟲常常在同一棵樹上繼續(xù)產卵危害。因此,該蟲一旦侵染成功,危害會逐年加重,通常1~3a即可致樹木死亡[3-4]。
目前主要通過營林措施、化學手段來防治。這種方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白蠟窄吉丁生活隱蔽,使得農藥用量加大,帶來了害蟲的抗藥性、高防治成本、天敵控制作用嚴重崩潰,而且污染環(huán)境,造成公害問題[5]。目前,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如利用天敵 (主要是寄生蜂等)可成為經濟且環(huán)保的選擇。此外,要加強育林管理、營造混交林、清除被害木、將生防和化防相結合,并注重植物檢疫、加強生態(tài)建設[5-6]。
由于吉丁蟲幼蟲期長,可跨冬、春兩個季節(jié),帶幼蟲的枝干極易隨種條、苗木而傳播。因此要加強栽植材料的檢疫,禁止帶蟲苗木引進或外運[6]。從疫區(qū)調運被害木材時,需經剝皮、火燒或熏蒸處理。及時對被害嚴重的樹木進行砍伐,并立即運走。集中進行剝皮后火燒或水浸處理,殺死幼蟲,以絕蟲源。對被害較輕的樹木,應加強養(yǎng)護管理,促進樹木健壯生長,增強樹勢以提高抗蟲能力,并結合其他防治措施進行防治[5]。
1)選育抗蟲樹種,營造混交林,加強撫育和水肥管理。適當密植,提早郁閉,增強樹勢。
2)及時清除蟲害木,剪去被害枝丫,殲滅蟲源。伐下的蟲害木必須在4~5月幼蟲化蛹以前進行剝皮或焚毀。
3)成蟲盛發(fā)期,利用成蟲喜光、喜暖的習性,在5~7月中旬,每日10~16時晴暖時分在樹干2 m以下光照強烈處進行人工捕殺成蟲[6-7]。
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清晨露水未干時,成蟲不太活躍,由樹上振落成蟲人工捕殺。由5月中旬開始,每隔2~3d進行一次。也可尋找幼蟲蛀食的隧道,然后把幼蟲挖出集中處理[7]。
1)成蟲盛發(fā)期,用90%敵百蟲晶體、50%殺螟松乳油1 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800倍液噴射有蟲枝干,連續(xù)2次。
2)在幼蟲孵化初期,用50%磷胺乳油5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的100倍液涂抹危害處,每隔10d涂抹一次,連續(xù)3次。
3)5月上、中旬成蟲羽化出孔前,用涂白劑(生石灰+硫磺+水,按1∶0.1∶4比例,或生石灰+石硫合劑原液+鹽+動物油+水,按1∶0.1∶0.04∶0.02∶4的比例,調配成稀漿狀)對樹干2m以下的部位涂白,可減少卵的附著量,卵的孵化率明顯降低[6]。成蟲羽化期,噴灑無公害農藥 (如1.2%煙參堿乳油1 000倍液)毒殺[5]。
王小藝等經研究發(fā)現(xiàn)白蠟窄吉丁卵期、幼蟲期和蛹期天敵共16種,其中寄生蜂6種、啄木鳥2種、螞蟻4種、蜘蛛1種、寄生螨1種、病原微生物2種。幼蟲期的優(yōu)勢寄生性天敵為白蠟吉丁柄腹繭蜂 (Spathius agrili Yang)和白蠟吉丁嚙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此外,在天津地區(qū)發(fā)現(xiàn)寄生蛹的白蠟吉丁腫腿蜂 (Scleroderma pupariae Yang et Yao)也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利用前景[1]。白蠟吉丁柄腹繭蜂 (Spathius agrili Yang)、白蠟吉丁嚙小蜂 (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和白蠟吉丁腫腿蜂 (Scleroderma pupariae Yang et Yao)是常見的白蠟窄吉丁寄生性天敵[9]。捕食性天敵中作用最大的是啄木鳥。據(jù)林間觀察,有2種啄木鳥可捕食該蟲,大斑啄木鳥(Dendrocopos major)和灰頭綠啄木鳥 (Pcius cnacus)[8]。
在北美受侵染地區(qū),防控方法逐漸發(fā)展成為綜合治理,其中包括減少侵染地白蠟窄吉丁的種群數(shù)量和減慢白蠟窄吉丁對非侵染地的擴散2個方面。這些方法單方面都不能有效控制白蠟窄吉丁的擴散[10-13]。Liu H P等對白蠟窄吉丁及其自然天敵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29個樣地中9個被感染。發(fā)現(xiàn)2種寄生蜂:①分布在吉林長春和天津廣安區(qū)的Spathius sp.,平均寄生率為6.3%;②分布在遼寧本溪、吉林長春的Tetrastichus sp.,平均寄生率為6.6% 。這兩種自然天敵有可能在北美地區(qū)推廣[14]。段建軍等于2008年7月對白蠟窄吉丁幼蟲進行實驗。通過引入2種幼蟲寄生蜂白蠟吉丁嚙小蜂和白蠟吉丁柄腹繭蜂,到2009年春季,在實驗地可引起32.0%~41.1%的死亡率,在自然狀態(tài)為17.5%~21.5%的死亡率。到2009年秋季,引起16.1%~29%的死亡率,在自然狀態(tài)為9.9%~11.8%的死亡率。此外,還發(fā)現(xiàn):啄木鳥的捕食是控制白蠟窄吉丁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至2009年春季,在實驗地可引起5.0%~5.6%的死亡率。到2009年秋季,在實驗地可引起9.2%~12.8%的死亡率,在自然狀態(tài)為3.2%~17.7%的死亡率。對于吉丁蟲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釋放Oobius agrili的卵及取自中國東北的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和Spathius agrili的幼蟲。2007年在美國密歇根州開始進行寄生蜂的釋放,2008年在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2009年在馬里蘭州和印第安納州釋放寄生蜂。此外,啄木鳥的捕食使得北美地區(qū)白蠟窄吉丁晚期幼蟲、預蛹和蛹的死亡率很高[15]。
今后,如何深化理解該害蟲天敵在其自然環(huán)境范圍內對白蠟窄吉丁種群動態(tài)的控制能力與保護利用,室內規(guī)?;曫B(yǎng)繁育吉丁蟲優(yōu)勢種天敵的方法以及林地釋放技術將是此項研究工作的重點。
[1]王小藝.白蠟窄吉丁的生物學及其生物防治研究 [R].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2005.
[2]Haack R A,Jendek E,Liu H P,et al.The emerald ash borer:a new exotic pest in North America[J].Newsletter of Michigan Entomological Society,2002,47 (3-4):1-5.
[3]趙同海,高瑞桐,Liu H P.花曲柳窄吉丁的寄主植物范圍、危害和防治對策 [J].昆蟲學報,2005,48(4):594-599.
[4]Wei X,Reardon D,Wu Y,et al.Emerald ash borer,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Coleoptera:Buprestidae),in China:a review and distribution survey [J].Acta Entomologica Sinica,2004,47(5):679-685.
[5]師 光,解 鑫,王 鑫.沈陽地區(qū)白蠟窄吉丁蟲的發(fā)展趨勢與防治策略 [J].現(xiàn)代園林,2009, (5):68-69.
[6]孔凡生,吳麗梅.白蠟吉丁蟲的防治 [J].國土綠化,2006,(6):38.
[7]李孟樓.森林昆蟲學通論 [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6:273-278.
[8]劉桂軍,劉恩山.花曲柳窄吉丁生活史及天敵的觀察和防治 [J].天津農林科技,2004,(2):20-22.
[9]Yang Z Q,Srazanac J S,Yao Y X.et al.A new species of emerald ash borer parasitoid from China belonging to the genus Tetrastichus Haliday(Hymenoptera:Eulophidae)[J].Proceedings of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2006,108:550-558.
[10]劉海軍,溫俊寶,駱有慶,等.北美地區(qū)一新外來入侵種-花曲柳窄吉丁 [J].昆蟲知識,2005,42(3):348-352.
[11]趙汗青,王小藝,楊忠岐,等.檢疫性害蟲—白蠟窄吉丁 [J].植物檢疫,2006,20 (2):89-91.
[12]楊忠岐.利用天敵昆蟲控制我國重大林木害蟲研究進展 [J].中國生物防治,2004,20 (4):221-227.
[13]Duan J J,Ulyshen M D,Bauer L S.et al.Measuring the impact of biotic factors on populations of immature emerald ash borers (Coleoptera:Buprestidae)[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2010,39 (5):1 513-1 522.
[14]Liu H P,Bauer L S,Gao R.et al.Exploratory survey for the emerald ash borer,Agrilus planipennis(Coleptera:Buprestidae),and its natural enemies in China[J].The Great Lakes Entomologist,2003,36(3-4):191-204.
[15]Duan J J,F(xiàn)uester R W,Wildonger J.et al.Parasitoids attacking the emerald ash borner(Coleoptera:Buprestidae)in Western Pennsylvania[J].Florida Entomologist,2009,92 (4):58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