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麗 王 煒 楊佩秋
(河北省樂亭縣醫(yī)院康復科,河北 樂亭 063600)
撳針療法治療面肌痙攣80例療效觀察
葛麗麗 王 煒 楊佩秋
(河北省樂亭縣醫(yī)院康復科,河北 樂亭 063600)
痙攣;面部肌肉;面神經麻痹;針刺療法
面肌痙攣是以陣發(fā)性不規(guī)則的面部肌肉抽搐為特點,病初多為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繼而擴散至一側整個面肌。輕者偶見面部肌肉抽動,持續(xù)時間短;重者面部肌肉抽搐頻繁,持續(xù)時間長,發(fā)作時口角歪向患側,可因疲倦、精神緊張等因素加重。2008-05—2011-05,我們應用撳針療法治療面肌痙攣80例,并與常規(guī)針刺療法治療8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60例均為我院康復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80例,男25例,女55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26歲,平均(42±0.2)歲;病程最長7.5年,最短2個月,平均(2±0.4)年。對照組80例,男27例,女53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27歲,平均(41±0.5)歲;病程最長7年,最短1.5個月,平均(3±0.3)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面癱與面肌痙攣》[1]。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予撳針療法。患側面部嚴格消毒后,先用梅花針輕輕叩打患側面部,并立即提起,反復進行,手法輕靈。按部位由上至下,患側面部全部打遍,若叩至某部位,針尖一觸,立發(fā)痙攣,連試幾次都是這種反應,即在此處埋置撳針1個,并用膠布固定。若有2~3個敏感點,即埋置2~3個撳針。隔1~7 d后去掉撳針,再以梅花針重新叩刺尋找敏感點,按其敏感點再次埋置撳針。撳針每次留置時間根據季節(jié)不同而定,熱天留置1~2 d,冷天留置3~7 d,撳針留置期間每隔6 h左右按壓埋針部位1~2 min,以加強刺激,增強療效。
1.3.2 對照組 予常規(guī)針刺療法。取穴:風池、四白、地倉或頰車、下關、合谷。操作方法:風池穴針刺時向鼻尖方向刺入0.5~0.8寸,行提插捻轉手法,使局部產生痠脹感,并向頭部、前額、眼眶部位擴散;四白穴用1.5寸毫針向下平刺0.8~1寸;再用1.5寸毫針由地倉沿皮下透向頰車,次日由頰車沿皮下透向地倉;下關穴用0.5寸毫針直刺0.3寸,輕捻轉,勿提插;合谷穴用1.5寸毫針直刺1寸,用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 d。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1個月。
1.4 療效標準 痊愈:面肌恢復正常,無抽搐現(xiàn)象,隨訪1年未復發(fā);好轉:面肌偶見抽搐,但次數明顯減少;無效:治療前后病情無改善[1]。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80例,痊愈68例,好轉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5%;對照組80例,痊愈36例,好轉2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81.3%。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面肌痙攣屬中醫(yī)學筋剔肉瞤范疇,發(fā)生多由于正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致使筋脈發(fā)生拘急牽引;或肝木侮土,筋失濡養(yǎng),虛風內動,皆可導致顏面筋肉發(fā)生跳動。治療原則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風解痙,面部腧穴針刺時手法要輕。中醫(yī)學認為,面肌痙攣的發(fā)生多與風邪有關,故取風池為主穴,風池為足少陽膽經穴,具有平肝祛風之功效;四白、地倉、頰車、下關同屬陽明經穴,以疏通局部經氣,調理面部氣血;合谷為陽明經的原穴,又為“四總穴”之一,善治頭面五官諸疾。針刺療法治療面肌痙攣有一定療效,但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采用撳針療法治療此病效果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療法。面肌痙攣是由于面部表情肌過度興奮所引起,在中醫(yī)理論“靜而久留”原則的指導下,我們采用撳針埋置的方法治療面肌痙攣,是將撳針刺入皮內,固定并留置一定時間,從而給皮部以弱而長時間的刺激,以疏通經絡,使氣血調和,面部肌肉得以溫養(yǎng)濡潤,使過度興奮的神經、肌肉恢復正常。撳針療法操作簡單,患者痛苦小,治愈率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馮殿恩,靳令經,王鵬.面癱與面肌痙攣[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113.
R745;R745.120.5;R245.31
A
1002-2619(2012)08-1198-01
葛麗麗(1969—),女,副主任中醫(yī)師,學士。從事針灸、康復臨床工作。
201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