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鵬
要活出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yǎng)出自己的價值觀。用自己的感受、喜好,去衡量所有的外界事物,不要屈服于世俗的價值,因為那是別人的價值。
我曾經長期因只看得懂價格卻看不懂“價值”而受困擾。有人送了一瓶紅酒給我,說是某知名產區(qū)某一年份的絕佳收藏,價格奇高無比,但我卻感覺和一般超市所買的廉價紅酒沒什么差別;有人送了高級古巴雪茄給我,說是價格如何昂貴,但嗆得我無法享受。我對自己的沒品位甚為汗顏,難以啟齒。
我的麻煩還不只這些。我出版了名設計師村上隆的書,邀請他來臺演講。他設計的一個公仔,賣了幾億元,我知道價格,但對于它有什么價值,就無法理解。我嘗試仔細閱讀他的書、聽他演講,還當面請益,看看能不能開竅,但也只是一知半解,只好承認自己慧根不足。在美國紐約的第五大道、日本東京的表參道,年輕人搶購著天價的名牌包、名牌服飾,從他們的癡迷與熱愛來看,我想他們一定懂得這些東西的價值。
只是我看得懂價格,但不知其價值何在,當然也就不會下手。我困惑的是,為什么這些年輕小女生、小男生們,都比我更懂得“價值”呢?
還有一件事,雖然也有點奇怪,但比較容易理解,那就是:有錢人的藝術鑒賞水平忽然變高了,他們會高價收藏藝術品,而且對這些藝術品的價值,他們也能說上幾句。
我猜應該是有錢人有錢有閑,可以請專家教導,所以就能快速學習,看得懂藝術品的價值,也能負擔得起價格吧。
面對這個問題,我不能長期用“假裝理解”來自欺欺人,因為這很容易穿幫,讓自己處在尷尬的場景中。我必須理解價格以外的價值,才能一勞永逸。
我開始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所有的高價品。
如果我有機會吃、喝、穿、用、看,那么我會嘗試說出自己的感覺,體驗自己的感覺與感受,用纖細、敏銳的觀察和接觸,去理解一切。而如果這些感覺、感受是美好的、舒服的,是期待重復感受的,那我會認為:這就是“價值”,美好的感受愈強烈,價值愈高。舉例而言,我穿過某一名牌服飾,那種貼身剪裁的感覺,那種有型有款的挺拔,就是價值;我吃過5月上旬從臺灣近海捕撈制成的新鮮鮪魚肚,口感綿密、入口即化,但也就前三片感覺最好,這也是價值。吃多了、超過三片,再高價也價值不高了。
經過這樣的探索,我開始理解價格與價值的差異。價格只是一個交易的參考數字,而價值則源自每個人不同的感受。
同樣的事物,對每個人的價值感受都不同,每一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感受,來決定其要接受事物的價值,不要因為價格而盲目接受,更不要因為追趕潮流而接受。我不再對高價事物感到困惑,如果我不能用自己纖細的感受體會它的美好,不能用自己的言語描述它的美好,不能用自己的心靈接受它的美好,那么,它對我就沒價值,我不需假裝理解、假裝接受。
我更知道,不應被世俗的流行所制約,不應把錢花在對你沒有價值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