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碧菁
1998年,導演趙寶剛正在拍攝電視劇《永不瞑目》,他攜劇組走了25個省市自治區(qū),最后一站來到西藏。躺在海拔3800米的山上,夜里醒來看到滿天繁星,他突發(fā)感慨,驚覺久居都市,根本沒有時間冷靜下來思考人生。
43歲的趙寶剛決定審視自己和社會。那一晚用了14年的時間在他腦海中持續(xù)發(fā)酵,在14年后的今天,終于演化成一部名為《北京青年》的電視劇。
何東、何西、何南、何北四個堂兄弟放棄在北京優(yōu)越的生活,懷揣十幾萬塊錢集體離家出走,踏上“拒絕茍活”之旅,最后在小資們心目中的圣地玉龍雪山上來了場熱鬧的集體婚禮。
這就是《北京青年》的全部劇情,只有“破”而沒有“立”,看上去僅僅是一幫活得挺滋潤的北京青年游山玩水走遍中國的故事,而支撐他們全部行為的心理動機,是一句在劇中頻頻回蕩的口號——重走一回青春。
正是這句被網(wǎng)友戲稱為“能嚇死二十四個文青,哭瞎三十八個吊絲”的口號,配上那幫公認超齡的“北京青年”,成就了這個夏天最具爭議的熒屏話題之一。
作為“內地言情劇第一導演”,趙寶剛每次出手,確乎都能擊中當下觀眾內心的某種隱痛。在《北京青年》當中,這種隱痛或許可以簡略概括為壓抑的個性、破滅的理想、一成不變的生活、漫長而重復的人生。
第一集的開場便令人目瞪口呆:李晨飾演的男一號何東即將與相戀三年的女友結婚,在領證蓋章的最后一秒突然反悔,甩給女友的悔婚理由是:“我想重走一回青春。”
這句話與或多或少打動了某些觀眾敏感的心,一位名為“愛愛傷”的網(wǎng)友發(fā)帖稱自己因為這句話而辭職,在網(wǎng)上引來了數(shù)千條回應,駭?shù)泌w寶剛連忙出面解釋,“重走青春路”不是勸大家辭職離婚,“我只是想告訴年輕人,改變自己還來得及”,但何東的選擇不是標準答案。
《北京青年》營造的另一處幻象是“在路上”。盡管這種“在路上”與杰克?凱魯亞克半個世紀前的理念相比截然不同,但趙寶剛用130天的時間,帶著李晨、馬蘇等一票年輕演員出走煙臺、深圳、香港、麗江、天津。劇中何氏兄弟和姑娘們充滿象征性和誘惑力的旅程,促使不少網(wǎng)友在微博上懷念逝去的青春,痛恨自己三點一線的生活,暢想也能有一幫情人、好友一起瘋。
諸如此類的元素,導致很多觀眾宣稱“雖然也覺得《北京青年》很扯,但還是忍不住從頭到尾看完”?!度嗣袢請蟆?、《光明日報》等媒體都用大篇幅報道了很多家庭一同觀看《北京青年》的現(xiàn)象,夸獎該劇“為兩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間架設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事實上,確實有很大一部分父母期待通過《北京青年》了解自己孩子的“北漂”生涯,而初涉青春的90后也都試圖從這部號稱“關注當下”的電視劇中一探社會百態(tài)。可是,隨著劇情的推進,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們都再也無法維持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四個胡鬧的青年了。
四個接近30歲的男人罔顧社會和家庭責任,揣著巨款(十幾萬)、帶著丫鬟(各路女伴)離家出走,說是追求理想生活,然而也毫無任何計劃和目標,一番折騰后,何家四兄弟最終從“在路上”得到了什么?一撥網(wǎng)友在論壇里競相暢想起“四子”歸來的雷人結局:“我特好奇他們從玉龍雪山回北京后,難道就不用朝九晚五,養(yǎng)家糊口,相夫教子嗎?這還不如還珠三部曲,王子公主結婚后過上了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
有人總結出一句妙語:《北京青年》就是一個北京老年用一群北京中年來演繹空想的北京青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