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衛(wèi)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價值是指事物的意義,價值觀是關于什么樣的事物是有意義的看法、觀點、態(tài)度。研究價值觀,不能不研究文化。文化的最深層次是價值觀。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價值觀的不同?!盵1]文化的價值是指一定的知識、思想與主體所構成的需要與被需要的關系。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是一定的社會系統(tǒng)得以運轉、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校園文化就是在學校環(huán)境中,由校園人在文化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及物質形態(tài)。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是校園文化這一客體屬性在滿足主體需要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功能和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就必須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關鍵和根本,審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價值沖突,厘清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以實現高校校園文化價值的最大化。
所謂“價值沖突”就是價值觀念之間的彼此否定和相互競爭。一種價值和另一種價值就其本身來講是不會發(fā)生沖突的,產生沖突的是人們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2]社會轉型促使人們不斷正視新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轉換問題。多元的校園文化必然為大學生提供多樣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他們的價值觀念、文化觀念、生活方式等都處在磨合、矛盾與沖突之中,最終以文化的方式演繹成校園文化的內在價值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影響產生的價值沖突。經濟全球化本身包含著某種意義上的文化全球化。對外開放帶來各種文化的互相影響和滲透,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比較,很容易使一些大學生對西方價值觀產生盲目的崇拜,帶來大學生唯我的群己觀變異,出現信念危機,從而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受到沖擊。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之間的各種競爭日趨激烈,供需矛盾突出的就業(yè)市場,給大學生造成了極大壓力,市場經濟的一些潛規(guī)則得到部分學生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重業(yè)務能力拓展,輕思想覺悟培養(yǎng)等等。網絡文化在提供大量信息,加快傳播速度的同時,也在傳遞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受許多不良信息甚至宣揚色情暴力和腐朽墮落的文化的影響,一些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和道德自律意識降低,出現價值取向紊亂,道德人格缺失等問題,因而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強烈的沖擊。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自身產生的價值沖突。首先,突出政治文化。政治文化體現國家意志。適度的政治文化能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健康發(fā)展,但在校園多元文化中過分突出政治文化,會導致校園文化形式、內容和結構上的單一,影響學生的接受度,最終將阻礙校園文化的深層發(fā)展。其次,注重物質文化。在對學校硬件建設問題上,許多高校能下大力、出巨資,但在重視顯性的物質文化發(fā)展的同時,卻忽略隱性文化的建設,認為校園精神文化是軟性的,且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因此,許多高校在精神文化上不愿投入太多精力。第三,崇尚通俗文化。一些高校熱衷于搞通俗性文化活動,如通俗歌曲大賽、交誼舞表演等,不愿意搞學術的、高雅的活動,導致通俗文化的媚俗性和高雅文化的脫俗性之間存在價值沖突。同時給庸俗文化留有空間,“課桌文化”、“廁所文化”、“走廊文化”等一些“低俗文化”形態(tài)泛濫于校園之中,從而對校園文化的先進性和嚴肅性構成極大的挑戰(zhàn)。第四,追從現代文化。大學生非常注重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競爭性和時效性等現代文化精神的培養(yǎng),卻忽略對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學習和繼承。大學生的現代文化意識出現過度膨脹,就會導致他們的思維方式被現代科學的工具理性奴役,輕視對傳統(tǒng)美德的感悟,出現人性被科學理性異化的傾向。
價值取向是價值哲學的重要范疇,它指的是一定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tài)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具有實踐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決定、支配主體的價值選擇,因而對主體自身、主體間關系、其它主體均有重大的影響。[3]校園文化價值取向所反映的是校園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它是對校園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本質判斷。高校校園文化必須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因為價值取向關系到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與品位,決定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與成效,對于提升高校文化軟實力,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核心競爭力(Core-competence)一詞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yè)評論》中首次提出,指的是能使公司為客戶帶來特別利益的一類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技術和能力。[4]核心競爭力引入高校戰(zhàn)略管理后,通常所指高校獨具的、支撐高校可持續(xù)發(fā)展與競爭優(yōu)勢的能力。作為一所大學,它的競爭力由很多要素構成。例如地域背景、辦學歷史、學科建設、專業(yè)設置、組織體制、師生來源、學術科研成果以及學校綜合聲譽等等。分析這些要素不難看出,校園文化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是大學賴以生存與發(fā)展,教書育人和承擔社會責任的根本。學校核心競爭力產生于學校文化各要素的綜合影響所形成的比較優(yōu)勢,“不易模仿性”使得校園文化構成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比較優(yōu)勢還在于具有同樣的學校規(guī)模、專業(yè)設置、學科性質以及同樣的教學活動和管理體制的模式下,不同的校園文化,會造就不同的發(fā)展思路、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戰(zhàn)略,能在多元文化影響中積淀和創(chuàng)造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教育質量和文化品位,從而能夠最大化地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團結和激勵師生,造就出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學校教育的任務主要是培養(yǎng)人才,即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依靠課堂教育培養(yǎng)人才是遠遠不夠的。英國伊頓公學的校長威廉·約翰遜·科里普早在1861年就指出:“建一所好學校,最需要學到的不是知識而是藝術和習慣;專心致志的習慣,表達意見的藝術;表達在一瞬間注意到一項新的學術動向的藝術;迅速了解他人思想的藝術;重視細微差別的習慣,增強精神上的勇敢無畏并保持頭腦清醒?!边@些習慣和精神很大程度上源于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才的素質,這是素質教育觀的中心內容。校園文化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隨著這種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型人才培養(yǎng)觀念的深入人心,校園文化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逐漸突現出來。校園的特色建筑、設施的合理布局、園林的綠化美化以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等,集娛樂性、知識性、實踐性于一體,大學生無時無刻不受其熏陶和感染,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加強交流,增進友誼,鍛煉體魄,凈化心靈,緩解壓力,是他們最易于接受的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有效方式。
辦學特色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有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辦學風格、獨到的辦學理念,以及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校園文化等方面的獨到的目標、途徑、方式方法等。[5]任何辦學特色都應該是一定文化內涵的特色。品牌包含著特色,特色維系著品牌,從競爭角度分析,特色就是優(yōu)勢,有特色就有實力。獨具特色的優(yōu)秀校園文化能夠為學校品牌注入厚重的價值要素。學校品牌價值不僅是辦學歷史的積累,也是校園文化的積淀,其持久與傳承要依賴文化的支撐。大學之所以著名,并不在于其高樓大廈和面積大小,而在于其辦學內涵,在于其鮮明的特色。特色之中有文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耙再|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fā)展”已成為目前許多高校辦學的座右銘。例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格要求和兼收并蓄、思想自由、學術民主的學術精神,至今依然是清華、北大師生的共同追求,成為這兩大名校寶貴的教育傳統(tǒng)和辦學特色。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育人的終極目標就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即培養(yǎng)理想信念堅定,道德品質高尚,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和諧型人才。育人工作應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從育人的角度審視高校校園文化的功能與價值,那就是學校要確立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要求,校園文化建設能有效實現學校的這一育人要求。
高校校園文化從本質來說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盵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是激勵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維系各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統(tǒng)領學校各種思想教育活動與方式,努力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將大學生的思想統(tǒng)一到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上來,把大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與祖國建設聯系起來,積極倡導主流價值觀,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引導大學生走出思想誤區(q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按照《辭海》的解釋,“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钡赖虏煌谡危赖率侨诵缘囊环N必然趨向和人生的一種必然追求。[7]它的核心是“善”。 校園文化必然體現為一種向善的道德文化。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等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傳統(tǒng)道德的精粹,它能喚起學生高尚的情感,使大學生自覺將趨善的道德需求作為自身發(fā)展完善的必然追求和精神價值所在,促進大學生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的品質養(yǎng)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營造一種思善、崇善、向善的目標道德環(huán)境。例如,怡人的人文景觀給人以美感的享受,提高個體高雅的審美情趣,使個體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求真務實、積極進取的大學精神能幫助大學生形成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歷史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在校園內的和諧統(tǒng)一,能使學生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同時,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懷。如果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的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優(yōu)秀道德文化的熏陶,就能自覺自律地踐行和發(fā)展道德準則的要求,進而擴大校園文化的影響。在這種良性互動中,就能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群體道德規(guī)范的養(yǎng)成和學生自身道德品質的完善。
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特質。高校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膭?chuàng)新性人才。如果說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是對大學生成長的基本要求,那么,創(chuàng)新特質則是對其發(fā)展的高層次要求,是當代高素質人才必不可少的內在條件。學術濃厚的校園文化具有啟迪想象、觸發(fā)靈感的人文環(huán)境,具有銳意進取、包容失敗的精神氛圍,具有砒礪精神、催人奮進的文化形態(tài),能夠將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滲透進大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為大學生創(chuàng)新特質的發(fā)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一個民主、開放、自由、寬松的文化氛圍,能夠使置身其中的大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勇于積極探索,產生創(chuàng)新思維靈感,培養(yǎng)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營造一個優(yōu)良的科研環(huán)境和寬松的學術氛圍,校園中形式多樣、富有學術價值的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如高水平的學術講座、論壇,各類科技大賽,社會實踐活動等,可以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接觸學術前沿,在實踐中追求真理、檢驗真理,激勵大學生深入進行科學探索,切實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
[1]袁貴仁.關于文化和價值問題[J].河北學刊,2005,(1).
[2]張春和等.高校校園文化價值沖突的現狀與思考[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3,(2).
[3]徐貴權.論價值取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
[4]賈少華.民辦大學的戰(zhàn)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5]劉智運.高等學校辦學特色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3,(1).
[6]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申作青.當代大學文化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