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賢寶 張 軍 黃 芬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侵犯行為的理論研究
項賢寶 張 軍 黃 芬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在我國,青少年和兒童犯罪率呈上升趨勢,文章針對國內外侵犯行為的主要理論及最新研究進展,解釋導致侵犯行為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侵犯行為;本能論;習性論
侵犯行為( aggressive behavior) 是一種有意傷害別人且不為社會規(guī)范所許可的行為。侵犯行為的三要素:傷害行動、傷害意圖、社會評價。本能論認為人類的侵犯行為具有適應的意義。Frued認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是人與生俱來的,死的本能又叫侵犯本能,是人在競爭中失利而產生的回到無生命狀態(tài)的信念的外部體現。習性論則認為侵犯具有周期發(fā)泄性,戰(zhàn)爭是侵犯的一種典型的發(fā)泄形式,隨著人類的人口的增加、矛盾的突出,人類侵犯的行為也會隨之增加。Dollard認為挫折是導致侵犯最根本的原因,侵犯行為的強度與受到挫折的強度成正比,預期懲罰與侵犯成正比例關系。而社會學習論者通過實驗證明侵犯行為可以通過社會學習得到強化(章志光,2008)。
Leo(2009)研究發(fā)現阿立哌唑片和甲磺酸齊拉西酮片對臨床治療侵犯行為的患者有顯著療效,可以有效改善個體的侵犯行為。Stephanie&Judy(2000)通過研究證實社會壓力導致侵犯行為,女性的預期成就目標沒有達成會直接增加女性的侵犯行為的風險,而男性侵犯行為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不明顯。Marilyn(1995)等人將具有侵犯行為的個體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接受精神療法的同時,減少對氣憤的表達和通過自我控制盡量不要生氣;而對照組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氣憤和允許隨意宣泄自己的負性情緒,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發(fā)現控制組的侵犯行為得到明顯改善,而對照組的侵犯行為沒有發(fā)生顯著的變化。Kisaburo &Gordon (1968)研究發(fā)現靈長類猴子群體,當猴王在群體中的時候,猴群不容易出現侵犯行為;猴王缺席群體活動的時候,猴群更易爆發(fā)侵犯行為。作者認為侵犯行為有些是生物學因素導致的,也有些是社會因素導致的,生物學因素更多受基因的控制,目前尚沒有改善的良好措施,因此可以從社會角度探索侵犯行為的誘因。
2.1 侵犯行為的解釋
章志光等人(2008)認為影響侵犯行為主要受個體的情緒喚起水平、道德水平與自我控制、社會角色與群體、大眾媒介等因素的制約。Zillman(1974)等人通過研究發(fā)現個體的情緒喚起的水平與侵犯行為成正比。有人研究高校學生侵犯行為,認為可以通過加強思想品德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控制大眾傳播媒介的負面影響來改善學生的侵犯行為(繆小紅,2005)。也有學者認為懲罰、遠離侵犯榜樣、自我防御機制、改變認知、社會支持、教育等方法來遏制侵犯行為的發(fā)生(余建華,2007)。
Ted (1999)等人研究發(fā)現,通過對兒童或青少年群體傳授人際交往的技術訓練可以很好地維護公共健康和預防犯罪行為。一方面向個體的父母傳授人際交往的技術訓練,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通過學校課堂教育達到這一目標。作者認為雖然目前主流的侵犯理論對于侵犯的解釋存在一些差異,其根源在于他們思考侵犯問題的角度不同。真正導致侵犯行為的根源是文化。文化對于習性論的解釋是不同的社會文化導致國家與國家、地區(qū)與地區(qū)間爆發(fā)沖突或者戰(zhàn)爭。文化對于本能論的解釋是不同個體存在的文化環(huán)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異,這種差異最終導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不同因而產生侵犯行為。對于挫折-侵犯理論的解釋是個體在各自生活的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不同的自尊,當個體自尊受到傷害最終導致個體產生對其他個體的侵犯行為。
2.2 侵犯行為的改善對策
我們的基本看法是個體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不同的人格,對于其他個體損害個體本身自尊的行為,個體出于維護人格穩(wěn)定性的目的最終對其他個體的侵犯行為。作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改善目前的現狀:
(1)發(fā)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我國文化產品在世界文化產品份額中僅占4%,而美國占 43%,歐盟占 34%;我國500多家出版社的年收入總和不及德國貝塔斯曼集團年收入總和。楊淑明(2011)認為我國已經躋身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經濟強國與文化弱國的現實不相匹配。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終極目標應該是提升人的文化修養(yǎng)、改善人的德性、增長人的智慧、促進道德和身體的發(fā)展, 而不僅僅是實用性或職業(yè)性(周麗琴,2005)。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明的結晶。在借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應該加強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力度,可以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文化環(huán)境對形成健全的人格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達到減少社會侵犯行為目的(張軍,趙必華,項賢寶,2011)。
(2)建設學校-家庭聯合教育機制
雖然近年來中國教育事業(yè)從過去單純的應試教育開始向素質教育轉變,不過應試教育仍然在我國的教育理念里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與素質教育相比較,學校更側重對于學生的應試教育技能的培養(yǎng),身心方面的成長并沒有得到更多關注,這一現狀導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斷升高,據資料統(tǒng)計,20世紀 50年代我國青少年犯罪比例約為 20%~30%,到 20世紀80年代已經上升到70%~80%(谷文康,1990)。崔江利認為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應該效仿西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高素質的優(yōu)秀教師,在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崔江利,孫艷群,2004;趙必華,2001)。作者認為對于學校教師定期開設心理課程和定期的心理輔導,灌輸素質教育理念是學校教育健康發(fā)展的有效保障。有研究表明家長自身的不良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的健康發(fā)展,降低學生的自尊水平,提高學生的犯罪率(陳洪濤,2007;王迎蘭,2005)。所以政府應該在增加社會公共資源資金投入的同時,增加對學生家長的思想教育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助,尤其是向下一代灌輸素質教育理念,保證學生能夠在和諧的環(huán)境里養(yǎng)成健康的人格。
[1] 崔江利,孫艷群.中西方素質教育的比較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20(1).
[2] 陳洪濤.(2007).論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預防對策[D].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3] 谷文康.防止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幾點對策[J].求索,1990,2:40-41.
[4] Tokuda,K.,&Jensen,G.D..The Leader's Role in Controlling Aggressive Behavior in a Monkey Group.Primates,1968,9:319-322.
[5] Bastiaens,L.A Non-randomized, Open Study with Aripiprazole and Ziprasid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Youth in a Community Clinic. Community Ment Health,2009,45:73-77.
[6] Lanza,M.L.,Satz,H.,Stone,J.,Kayne,H.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Group Treatment for Aggressive Inpatients,1995, 19(4).
[7] 繆小紅.試論大學校園侵犯行為的形成原因及控制途徑.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66).
[8] Little,S.A., &Garber.,J.Interpersonal and Achievement Orientations and Specif ic Stressors Predicting Depressive and Agg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0,24(6):651-670.
[9]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9).
[10]Taylor,T.K., Eddy,J. M.,& Biglan,A. Interpersonal Skills Training to Reduce Aggressive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Limited Evidence and the Need for an Evidence-Based System of Care.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1999,2(3).
[11]王迎蘭.淺釋父母教育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J].家庭與社區(qū)教育,2005,53(12).
[12]余建華.西方侵犯行為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7,22:89-90.
[13]楊淑明.充分認識文化重要性,加快文化強國建設步伐[N].濰坊日報,2011-11-06.
[14]Zillman,D.,&Bryant,J. Effect of residual excitation on the emotional response to provocation and delayed aggress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4, 30:782-791.
[15]趙必華.建立教育目的導引機制初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1,29(3).
[16]周麗琴.人文主義對西方教育的影響及其啟示[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6):141-144.
[17]張軍.趙必華.項賢寶.淺談當代我國民眾的幸福感[J].皖西學院學報,2011,27(5):38-41.
A study on aggressive behavior
In our country, teenagers and children's crime rate were rising, according to the main theory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ggression, and the root cause of aggression were explained,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ggressive behavior; instinct theory; behavior theory
G775
A
1008-1151(2012)06-0308-02
2012-04-30
項賢寶(198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師范大學2010級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心理咨詢與輔導;張軍(1985-),男,安徽廬江人,安徽師范大學2010級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黃芬(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師范大學2009級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心理咨詢與輔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