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新賢
(常熟理工學院 人文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是西方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轉(zhuǎn)型的重要階段之一,該時期的教育發(fā)展為近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礎(chǔ)。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也因此成了史學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在汲取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同時期男子受教育狀況,擬從女子教育發(fā)展的條件、表現(xiàn)及影響三個方面,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女子教育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這個時期,受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及女性屬于家庭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女子是否應該接受文化教育大多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女性只需要在家中學習持家和管理家政的基本勞動技能。例如,14世紀佛羅倫薩人文主義者保羅·達切爾塔爾多在其著作《良好風尚之書》里談道,家長必須經(jīng)常監(jiān)督家里的女人,看她們是否在勞動,防止她們懶惰。懶惰對所有的人都是危險的,對婦女尤其如此,應當教女孩子們做針線活。不要教她們讀書(除非她們要獻身于宗教),而要教她們烤面包、清洗雞、收拾床鋪、織布、繡花和補襪子。[1]307其實,這種思想在當時整個歐洲也很普遍。西班牙教育家維韋斯指出,為了使女性更好地服務于父母和丈夫,她們還是應當學習針線活和紡織等家務勞動。而且,婦女天生意志薄弱,缺乏謹慎,容易上當受騙。她們不應該給別人傳授知識,以免把自己錯誤的觀點和信念傳播給聽者。[2]103在諸多反對女子接受文化教育的聲音中,更有人認為接受文化教育的女性易喪失貞操。所以,受以上觀念影響,當時大部分女性是沒有受教育機會的,甚至連最基本的識字訓練也得不到。女孩子通常在家里跟從母親,學習洗衣、做飯、縫補、紡織、照顧孩子等家務勞動。同時,還會學習一些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
不過,相比于中世紀前期和中期,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為女性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條件。首先,世俗學校教育興起。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區(qū)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隨著商貿(mào)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迫切希望子女特別是兒子接受一定的教育,以便從事商業(yè)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城市政府創(chuàng)辦了一批公立學校。還有一些家長自發(fā)聯(lián)合起來,在社區(qū)或公社建立了社區(qū)學校。這些由政府或個人建立的學校大多是小學和中學,主要吸納民眾特別是商賈階層的子女接受教育。據(jù)佛羅倫薩編年史家喬萬尼·維拉尼的記載,在1338年,在佛羅倫薩的9萬人口中,約有8000至10,000名男女學童在學校里就讀。[3]179雖然這里沒有指出接受教育的女孩子的具體人數(shù),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女孩子也有了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
其次,社會文化環(huán)境相對寬松。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古典文化的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倡導個人的思想、身體、道德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當時學校所提供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中世紀時代的宗教和神學,開始吸納普通社會階層的學生。在城市商品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迅速傳播的情況下,人們逐漸認識到知識在激發(fā)市民價值觀和推動個人成就的完成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隨著印刷術(shù)的引入,人們所接觸到的世俗讀物開始增多,這都激起了普通人讀書識字的熱情。所以,這種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對女子接受文化教育沒有過多限制。
再者,重視行為禮儀。15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方式,并認為個人的行為方式關(guān)系著自己的社會地位。埃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談及此時期人們行為方式變化時指出,人們越來越注意觀察自己和他人,比中世紀更加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和造就他人。[4]155一些依附于家庭和男性家長的女性的行為成為當時社會規(guī)約的重點對象。一些印刷商應社會之需出版了大量有關(guān)行為規(guī)范的書籍。在這些書籍中,有很多是規(guī)約女性言行的。當時人普遍認為,自律、順從、謙遜、沉默是女性應必備的良好品德。女性如何獲得這些美德,一些人文主義學者主張女性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16世紀威尼斯方言作家盧多維科·多爾斯列舉古代和當時眾多接受教育的女性并指出,女孩應該閱讀一些具有良好的教規(guī)且用方言寫成的“圣賢之書”。[5]87人文主義學者列昂納多·布魯尼主張,女孩要學習到語法、修辭、詩歌、歷史、倫理,并使自己成為有美德的人,就應該學習古典和基督教學者們的著作。[5]87可以看出,人文主義學者對女子是否應該接受教育和何種教育問題,贊成和否定的聲音并存,但這卻為女子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輿論鋪墊。
最后,重視兒童教育。相比于中世紀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在兒童日常生活的照顧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國家中,新興的商貴階層從維護家庭榮耀和財富出發(fā),重視孩子的養(yǎng)育。而這些階層的男子多在外從事商貿(mào)活動或在政府中擔任公職,養(yǎng)育孩子的任務自然落在母親身上。因此,他們?yōu)轲B(yǎng)育孩子提供較好物質(zhì)條件的同時,也更為重視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希望她們成為好母親,更好地教育子女。當時佛羅倫薩書商維斯帕施阿諾·達·比斯梯西極力贊美一位有學識的女性,稱之為母親的最好典范,因為“她給了兒子和女兒優(yōu)秀的教育”。[6]4
可以看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盡管很多人抱著傳統(tǒng)的論調(diào),認為女性不應該接受教育,但當時社會的發(fā)展和需要仍為女性接受教育提供了契機,反映了這個時期社會的過渡性特征。人們對女性接受教育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主要都是從規(guī)約女性行為的角度出發(fā)。當時對女子教育持贊同意見的人文主義學者沒有擺脫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束縛,他們并非從提高女性學識素養(yǎng)的角度,而是從更加實用的角度,培養(yǎng)女性承擔起做妻子和母親的責任,提倡女性學習文化,與他們心目中男性教育的目的截然相反。例如,盧多維科·多爾斯就主張女性沒有必要和男性學習同樣多的東西。因為,男性接受多樣教育是為了更好擔任社會公職,而女性掌管的只不過是她自己、孩子和家庭。她們永遠不會教書或參加學術(shù)討論。[5]87-88人們對女性從屬于家庭角色的定位,直接影響她們是否應該接受教育和接受何種教育。
盡管跟男子教育相比,女子教育還存在諸多限制,但仍有一部分女性在學校、修道院、家庭、宮廷等地方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
受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大部分人只能接受小學和中學教育。不過,能夠接受教育的女孩子也只是有機會上完小學,她們大概5-7歲入學,在2-4年之內(nèi)主要學習基本語法和簡單算術(shù)。相比于書寫,她們大部分時間主要學習識字。這是因為:一是識字較之于書寫,沒有書寫工具上的花費,相對便宜,很多家庭能夠擔負;二是女孩子學會識字就可閱讀《圣經(jīng)》和其他行為規(guī)范之書而自覺規(guī)范行為,成為有良好道德的人。學校教師通常是男性,不過在一些小學或中學出現(xiàn)了女教師,這從另一角度說明女子教育的發(fā)展。畢竟,只有受過教育的女性才能擔任教師。這些女教師通常以家庭教師或以學校創(chuàng)辦者的身份為女孩子提供教育。例如,1585年末,一位叫做瑪麗埃塔的女士在威尼斯開辦一所學校,并由她本人教授8位學生。[6]91接受完小學教育之后,女孩的教育基本上就算結(jié)束,而大部分男孩則會進入“算術(shù)學?!?,繼續(xù)學習與商業(yè)有關(guān)的數(shù)學知識,為以后從商打下基礎(chǔ)。[3]180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受觀念或經(jīng)濟等因素影響,女孩進學堂讀書的現(xiàn)象在意大利并不普遍。1498-1500年,熱那亞17所私立學校500多名學生中,只有一位女學生。[6]961587-1588 年,威尼斯大約有 4600 名男學生,而女學生只有 30 名。[7]149
一般來講,普通社會階層的女孩子多接受小學階段教育,只有社會上層或中產(chǎn)階層女孩能夠接受到較高等的文化教育。相比于男性可以進入中學或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一些女孩子主要是在家中獲得這類教育。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少年時跟隨兄弟學習,二是通過她們的父親、家庭教師或修道院學校接受教育。例如,威尼斯婦女卡塔魯扎·卡爾迪耶拉就在家中以其父親——人文主義者喬瓦尼·伽迪若編寫的教材為學習材料,學習拉丁文方面的知識。[8]85相比于家庭,這個時期的修道院在女性教育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整個中世紀時期,修道院除卻宗教職能之外,在保留古典文化、為修道人員提供教育方面更是起著重要作用。在當時有很多家庭并不是出于讓女兒修道的目的,而是看中修道院的教育職能而把她們送到修道院,讓其在那里生活和學習。這些女孩子從7歲到16歲不等,除了學習一些行為禮儀,還會學習基本的方言閱讀、寫作、縫制衣物和唱歌等。所以,修道院對她們來講更像是寄宿學校。1593年,克雷莫納12所修道院中,每一所大概都有3-22個女孩寄宿。1600年,錫耶那有16所修道院,平均每所為8個女孩提供膳宿。[6]87雖然進入修道院的費用遠遠低于女孩子的嫁妝,但普通社會階層還是支付不起,能夠進入修道院學習的女孩子多來自富貴之家。
女孩子除了可以在學校、家庭和修道院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還有一些社會上層的女性接受了宮廷教育。在這個時期,昔日享有特權(quán)的貴族不能像中世紀那樣憑借參加戰(zhàn)爭來獲得榮耀,往往要靠宮廷賞賜來獲得政治地位和經(jīng)濟好處。所以,一些貴族家庭為了獲得宮廷君主或庇護人青睞,而把女兒送到宮廷。進入宮廷之前,這些女孩子要在修道院或者庇護人家中學習音樂、舞蹈、語言等方面的技能和才藝。比如,16世紀,貴族男子阿尼巴·加斯克把12歲女兒拉維妮婭送到薩伏依公爵家。這位父親讓其女兒絕對服從公爵夫人,他甚至希望女兒能夠?qū)W會預測庇護人的愿望,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更大程度地取悅于庇護人。[8]10-11不言而喻,男性家長就是希望自己女兒以美貌、才藝和學識成為庇護人的賞識對象,從而在宮廷中贏得有利地位,為家庭獲得財富和聲望打下基礎(chǔ)。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能夠接受到文化教育,這直接影響了她們的文化創(chuàng)造。不過,受過教育特別是比較高等的人文主義教育的女性有很多表現(xiàn)出優(yōu)秀的才華,并憑借自己的學識在當時的知識界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例如,維羅納貴族婦女伊索塔·諾加羅拉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成就突出,在威尼斯和費拉拉享有盛譽。她經(jīng)常與當時知名人物用希臘文通信,1415年還參加了受當時維羅納市長歡迎的知名學者L·弗斯卡利尼舉辦的討論會,并因其聰慧和才智贏得盛名。[9]9上文提到的喬瓦尼·卡爾迪耶拉曾非常自豪地向他的兄弟炫耀女兒卡塔魯扎的成就,“我的小女兒在思想深度、文學知識的掌握方面已經(jīng)超越了其他的人,這不是根據(jù)我個人的判斷,而是根據(jù)我們這個時期非常有名且最有學問的人來判斷的?!保?]85這位女子的才華不僅獲得了父親的賞識,而且也得到了其他男性學者的認可。卡塔魯扎26歲時,佛羅倫薩詩人和人文主義者安格洛·普利茲安諾把她與洛倫佐·德·美第奇宮廷里的意大利哲學家科·德拉·米朗多拉相比,贊頌她的才華??梢哉f,這些女性通過自己的成就向外界展示了女性的能力,并獲得了男性的認可。
一些學識出眾的女性還跳出當時人們所規(guī)約的女性沉默、順從的形象,著書立說,在當時男性意識占主導地位的知識界有了女性的聲音。諾加羅拉在1415年的討論會上,對當時流行的論調(diào)即夏娃比亞當罪孽更大進行反駁。雖然她是在承認女性天性軟弱的基礎(chǔ)上為女性不應當承擔引誘之罪而辯護,但這是傳統(tǒng)的論調(diào)之外女性自身對這一問題的辯駁。威尼斯貴族婦女摩德斯塔·波佐在散文詩《婦女的美德》中指出了女性在受教育方面所受到的諸多限制。威尼斯修女阿爾坎杰拉·塔拉博提則是針對當時社會對婦女裝扮的批評,在很多作品中維護女性的這一權(quán)利。①這個問題的具體闡述,可參考拙作《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婦女觀》,《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年第9期,第73-78頁。這些聲音相對于當時社會對女性諸多的批評而言是微弱的,但這些極少數(shù)知識女性在整個社會對女性不認可的大環(huán)境中,為女性在社會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積極辯護,體現(xiàn)出了女性自我主體意識的萌芽。而且,這也給當今以深刻啟示,積極發(fā)展教育和實現(xiàn)教育兩性平等,對消除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觀念和建立社會各領(lǐng)域中兩性平等意識至關(guān)重要。不過,在文藝復興時代,女性很少有機會獲得文化教育,即使有機會獲得比較高等的教育,她們以后也不能像男性一樣可以在社會上擔任公職。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特別是社會對女性從屬于家庭的角色定位,已被女性內(nèi)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使她們自覺和不自覺地地服從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和約束,即便是知識女性也難以例外。比如,諾加羅拉為女性辯護是在承認女性天性軟弱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還有一些知識女性在結(jié)婚后就放棄了學習,操持家務和照顧孩子成為她們的主要任務。這都說明,這些女性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文化的約束下,并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影響。
總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受傳統(tǒng)觀念及社會經(jīng)濟條件的制約,大部分女性不能夠接受文化教育。不過,逐漸從中世紀時代走出的人們,為了滿足商品經(jīng)濟和城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發(fā)展起愈來愈多的世俗教育,這在某種程度上為女性教育提供了條件。盡管與男子教育相比,女子教育還存在著諸多限制,但這個時期還是出現(xiàn)了很多具有優(yōu)秀才華的女性,少數(shù)知識女性用自己的著作和言論對由來已久的厭女思想發(fā)出了挑戰(zhàn),反映了這個時期女性自我意識的初步覺醒,為近代社會女性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社會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
[1]歐金尼奧·加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M].李玉成,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2]Natalie Zemon Davis,Arlette Farge.A History of Women in the West: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Paradoxes[C].Assignee: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92.
[3]王挺之,劉耀春.歐洲文藝復興史·城市與社會生活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M].王佩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5]Paul F Grendler.Schooling in Renaissance Italy:Literacy and Learning,1300-1600[C].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
[6]Barbara J Whitehead.Women’s Educa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A History,1500-1800[C].New York and London:A Member of the Taylor&Francis Group,1999.
[7]Merry E Wiesner.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M].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8]Bonnie S Anderson,Sudith P Zinssen.A History of Their Own:Women in Europ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C].New York:Harper&Row,1988.
[9]Mary Agens Cannon.The Education of Women During The Renaissance[M].Washington:The Catholic Education Press,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