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200093) 龔麗云
一堂地理拓展課的啟示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雙語學校(200093) 龔麗云
在今年的某天接到任務,要求在全區(qū)上一節(jié)展示課,以“漫游星空——名師講壇”中的某一講座作為“教材”,以此為基礎進行拓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講座的核心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使命感、責任感。
當時在“漫游星空”幾十個講座中我們選中了復旦大學環(huán)境經濟研究中心李志清博士的講座“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的任務”。由于該講座內容與地理學科有一定的關聯(lián),最終由我這個地理教師承擔了公開展示課的任務。
從組織學生觀看相關講座,到教案初稿的形成,到第一次試教沉悶的課堂氣氛,到最后展示課上學生踴躍的發(fā)言,活躍的思維,獨到的見解及因時間的關系學生討論的意猶未盡,整個過程,讓我感觸良多。為什么展示課與第一次的試教課學生的表現有如此大的差異?細細想來,發(fā)現課前“有效準備”對精彩課堂的生成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在教學上準備工作不僅僅教師要做,學生也要參與。教師與學生都做到“有效準備”,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提前“預約”精彩。那如何做到“有效準備”呢?
問題設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好的問題能給學生一定的提示,傳遞所學內容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做什么、如何做。如果教師給出的問題過于寬泛,學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從何角度去解決,學生給出的答案就會五花八門,離標準答案相去甚遠。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就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現有的知識儲備等等,將大問題細化,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利用問題的系統(tǒng)性,由簡到繁,有易到難,設置學生搭建解開問題的階梯,讓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一步一步走向新知識。
例如我們這堂拓展課,是圍繞李教授講座的核心思想——“氣溫是影響氣候變化的核心”展開,緊緊圍繞“氣溫”這一主題展開討論,主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氣溫是如何變化的?
2.氣溫為什么會上升?
3.氣溫上升會產生什么影響?
4.我們應如何應對氣溫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
很明顯第一個問題是解決其他三個問題的基礎。在試教課上我直接把第一個問題拋給學生,學生的回答摘錄如下:
生甲:我覺得氣溫變化是不穩(wěn)定的,有時高,有時低,如2008年雪災,那一年冬天的氣溫應該要比往年要低。
生乙:他說的不對,我覺得氣溫在不斷的上升,因為現在夏天持續(xù)高溫天明顯要比以前長。
生丙:他們都說的不對,氣溫變化應該指的是一年平均氣溫的變化,我覺得這需要很多的氣溫數據來說明而不是憑感覺。
……
應該說每個學生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沒到抓住關鍵點。這與教師給出的問題過大,過于寬泛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我就把第一個問題細化,并在課前把問題給學生,這一問題分解如下:
1. 訪問身邊的老人,了解他們小時候上海的天氣是怎樣的?
2. 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中國近50年年平均氣溫的變化是怎樣的?
3. 回憶李志清教授在講座中提到的世界氣溫變化趨勢是怎樣的?
這三個小問題從時間及空間上層層遞進,為學生找到正確結論指引了方向。其他三個問題我也做了適當分解并把部分問題在課前就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問題的指引下去尋找相關資料。
拓展課有別于常規(guī)課,需要在現有的教材內容之外進行延伸與擴充大量信息,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發(fā)現和體驗。這些信息的獲得并不是教師直接給學生的,而是學生根據教師課前給予的相關提示或相關問題去尋找的。多樣的信息尋找方式可豐富拓展內容。在本次拓展課的準備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身邊可利用的資源來豐富自己的調查內容,使自己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例如在討論“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為會增加碳排放?”這一問題時學生并不局限于例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例子,有學生還通過照相機鏡頭捕捉自己居住小區(qū)的生活瞬間;有的查找“碳足跡”數據來說明私家車出行所增加的碳排放;有的觀察記錄自己教室內一天產生的垃圾的種類及數量并進行分析,指出個別同學的不良行為;有的……
學生利用自己能找到的信息資料,進行分析歸納,運用照片、數據、身邊真實的事例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由于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多樣,從而使自己的論點在課堂呈現時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不時地有精彩論點出現。以下是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的教學片段:
學生甲:氣溫上升使南極北極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地勢低的地方面臨被淹沒的危險,我們所在的城市——上海就有可能被淹沒。(來自專家的論文)
學生乙:南極北極冰川融化不僅會使海平面上升,而且可能使封存在冰川下的遠古病毒在全球爆發(fā)。(來自網絡)
學生丙:氣溫上升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因為高溫使細菌、病毒、寄生蟲、敏感源等活動更活躍,從而影響到人的免疫力,最終影響到人類健康。(來自健康雜志)
學生?。簹鉁厣仙灿泻玫囊幻妫艽龠M植物生長,糧食、蔬菜產量就會增加。(來自網絡)
……
“角色扮演”是現在很多教師在課堂中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模擬真實的工作或生活環(huán)境,由學生扮演情景中的各種角色,以了解社會中的實際問題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尋找具體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角色扮演能向學生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和更多的表現機會。但要取得好的效果也需要在課前做好分工,明確自己扮演的角色及所處的情景,有的放矢地進行準備,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中去,讓自己的觀點得到他人的認同并能對同學提出的質疑做出應答。由于在課前已經知曉自己的身份并做過相應準備,學生在課堂呈現時就有不一樣的表現。
例如在探討“我們應如何應對氣溫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時,我就設置了這樣幾個身份:建筑師、城市規(guī)劃師、牧場主、汽車生產商和國家元首。這些身份分別會采取什么措施來應對氣溫上升呢?現把部分學生的應對方案摘錄如下:
城市規(guī)劃師代表:我們城市規(guī)劃方案從三方面考慮:①交通,我們提倡公共交通出行,比如地鐵、公交車等,因此在規(guī)劃站點的時候,把地鐵站點分布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公交車站點分布在小區(qū)步行距離600米的范圍內,這樣減少了私家車的使用。②綠化,新加坡人多地少,但他們的人均公共綠化面積達到了25m2,上海也能做到。還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實行垂直綠化,充分利用房子屋頂空間進行綠化以增加綠化面積。③管道,上海的水電煤管道是鋪在路下的,遇到檢修更換就要把路挖開,這樣浪費了資源,因此我們設計的管道是一個大管子,所有的管線都鋪在這根管子內并留下一人維修的空間,這樣減少了重復開挖,節(jié)省了資源。
此外,我們規(guī)劃的社區(qū)內有商業(yè)區(qū)、學校、醫(yī)院、銀行、郵局等,減少了人們因購物、就學、就醫(yī)等的出行,從而減少碳排放。
我們認為我們規(guī)劃設計的城市能讓我們的生活達到更加低碳的水平。
組員補充:我認為城市結構一定要合理,像美國這種私家車出行為主的結構是不可取的,應做到緊湊,使很多事務在社區(qū)范圍內就可完成。
汽車生產商代表: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低碳”已深入人心。作為汽車生產商,我們考慮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生產節(jié)能環(huán)保汽車,我們組討論下來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①減少每輛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剛才已經有同學提到,開1公里汽車排放0.22千克碳,而現在很多汽車是以汽油、柴油為燃料,排放出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鉛等有害物質,因此我們要研制裝有新型尾氣處理器的汽車,對不符合汽車尾氣排放的汽車進行改造或淘汰。②在汽車排氣管中裝一個收集和轉化裝置,將汽車尾氣中的硝酸、硫酸進行收集,雖然量不多,但做到了減少大氣污染的同時又做到對資源的回收利用。③采用新能源,這一點上海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