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明 富
陶詩“道狹草木長”之“長”音義辨正
——兼釋“孟夏草木長”之“長”
陳 明 富
(1.浙江大學 漢語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2.南京工業(yè)大學 政治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一些譯本、 教材等對于陶淵明詩歌《歸園田居》其三“道狹草木長”一句中的“長”字注音釋義頗有分歧,意見有兩種,一是應讀cháng,作形容詞,義為“長短”之長;一是應讀zhǎng,作動詞,義為生長旺盛,叢生。孰是孰非?從詞語“草”、 “木”及“草木”與其后詞語的搭配情況,以及詩句意義、 陶詩用語規(guī)律等角度來看,陶詩“道狹草木長”之“長”應為動詞,讀zhǎng,義為“滋長”或“叢生”。另外,陶詩《讀〈山海經(jīng)〉》其一“孟夏草木長”中的“長”也應為動詞,讀zhǎng,義同“道狹草木長”中之“長”。
陶詩;道狹草木長;長;音義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是兩漢魏晉南北朝八百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 《歸園田居》是其田園詩的典型代表。[1](P57)《歸園田居》共五首,其中第三首為: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盵2](P42)這首詩因其語言質(zhì)樸,意境清遠而廣為傳頌。但對于其中“道狹草木長”一句中“長”字的音義理解,則頗有爭議,不僅一些譯本、 教材注釋不一,而且教學中師生理解也時有齟齬分歧,同時網(wǎng)上也爭論不修。爭論觀點不外兩種,一種認為“長”應該讀cháng,形容詞,義為“長短”之長;一種認為應該讀zhǎng,動詞,義為生長旺盛,叢生。認為讀cháng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長”表示草木枝葉很長,因為枝葉長,加之“道狹”,所以才“夕露沾我衣”;一是該詩中“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中用來描述“草”、 “豆苗”等植物的“盛”、“稀”都是形容詞,兼之“道狹草木長”中“狹”也是形容詞,因而“長”沒有理由不是形容詞,即讀cháng;還有認為“狹”與“長”都是形容詞,不僅對稱統(tǒng)一,而且正好構成一對反義詞,讀zhǎng、作動詞就完全沒有必要。認為讀zhǎng的理由主要是“長”義為生長旺盛,因為道路窄,草木又生長旺盛,所以才讓露水沾濕了衣服,句意同樣能說得通。但是這種解釋與第一種觀點的理由相比,似嫌解釋力度尚不夠,因為第一種意見不僅同樣能解釋句意,而且能照顧到語言形式,理由似乎更充分。同時持第一種意見的認為將“長”理解為動詞“生長旺盛”之義有“增字為訓”之嫌,犯了訓詁之忌,而解釋為形容詞“長”就沒有這一問題。
那么,這里的“長”究竟應該讀cháng還是zhǎng呢?看來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僅會曲解詩意,還會影響教學。對于“長”的音義問題,下面我們主要從語言及文獻的角度,同時結合詩意和陶詩體例等多個方面來作以分析。
假設“道狹草木長”之“長”就是形容詞,讀cháng音,那么我們就來看一下“草木長”的搭配情況?!安菽鹃L”是“草長”與“木長”的意思,首先來看“草”與“長”的搭配情況。從語料考察來看,“草”后如接謂詞,多為形容詞,主要是“盛”、“疏”、 “綠”、 “榮”、 “濕”、 “碧”、 “芳”、 “衰”、 “萎”、“垂”等詞,如唐貫休《送僧歸南康》: “遠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瘪樫e王《久客臨海有懷》: “草濕姑蘇夕,葉下洞庭秋?!崩钸m《中和節(jié)日宴百僚賜詩》:“云開灑膏露,草疏芳河津?!崩顝纳啤端N薇詩一首十八韻,呈東海侍郎徐鉉》: “嫩刺牽衣細,新條窣草垂。”褚亮《奉和詠日午》: “草萎看稍靡,葉燥望疑稀?!睏顜煹馈顿x終南山用風字韻應詔》: “草綠長楊路,花疏五柞宮?!标愖恿肌顿澋律显絿珬钏亍罚?“川長蔓草綠,峰迥雜花明。”張九齡《奉和圣制早登太行山率爾言志》: “氣色煙猶喜,恩光草尚榮?!薄安荨焙蠼有稳菰~“長”的也有,如唐周瑀《潘司馬別業(yè)》: “門對青山近,汀牽綠草長。”韓愈《鳴雁》: “江南水闊朝云多,草長沙軟無網(wǎng)羅。”張孝祥《夜游宮》: “芳郊迥,草長川永?!钡安荨焙蠼有稳菰~“長”的情況總體不多,更多是接動詞“長”,如《梁書·陳伯之傳》: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薄赌媳背s記·盧思道》: “榆生欲飽漢,草長正肥驢?!被矢θ健端袜嵍┥健罚骸八鹘^澗終日,草長深山暮春?!睖赝ン蕖督锨罚?“花開子留樹,草長根依土?!笨梢?,“草”后接形容詞“長”的情況不多。
再看“木”的情況。從考察來看,“木”后多接動詞“生”、 “長”、 “落”等,如《論衡·程材》: “夫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未知所入?!蔽淙肌赌坛厥萄鄳频贸鏊丁罚?“彼木生何代,為槎復幾年。”張祜《中秋夜杭州玩月》: “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必炐荨肚锿硪安健罚?“閑步不覺遠,蕭蕭木落初。”虞世南《結客少年場行》: “云起龍沙暗,木落雁行秋?!薄澳尽焙笕缃有稳菰~,有兩種情況,一是“木”作“草木”之“木”即“枝葉”義講,這種情況其后形容詞使用不多,主要是“茂”、 “深”等,如唐陳元光《落成會詠一首》: “凌煙喬木茂,獻寶介圭崇。”吳筠《題龔山人草堂》: “結廬邇城郭,及到云木深。”齊己《酬洞庭陳秀才》: “青草湖云闊,黃陵廟木深?!眲⒓妗肚锵隆罚?“搖落江天萬木空,雁行斜戛塞垣風?!薄澳尽弊鳌爸θ~”義講時,其后也可接形容詞“長”,但這時的“長”不是指枝葉長,而是指樹高,“長”為“高”義,如《南齊書·五行志》: “永明六年,石子崗柏木長二尺四寸,廣四寸半,化為石。”《新語·無為》“故近河之地濕,而近山之木長者,以類相及也?!薄澳尽焙蠼有稳菰~“長”,“木”更多的是“木頭”、 “樹干”等義,而不是“枝葉”義,這種情況較多,如《墨子·備蛾傅》: “杜格,貍四尺,高者十丈,木長短相雜,兌其上,而外內(nèi)厚涂之?!薄赌印そ?jīng)說下》: “木與夜孰長,智與粟孰多,爵、 親、 行、 賈,四者孰貴?麋與霍孰高?”《漢舊儀補遺》: “上林給栗木,長安祠廟作神主,東園秘器作梓宮,素木長丈三尺,崇廣四尺?!薄洱R民要術·耕田》: “春候地氣始通:椓橛木長尺二寸,埋尺,見其二寸;立春後,土塊散,上沒橛,陳根可拔?!笨梢?,“木”作樹木之“枝葉”義時,其后很難發(fā)現(xiàn)不接形容詞“長短”之“長”的情況。
再看“草木”后接形容詞的情況?!安菽尽焙笠话憧山有稳菰~,如“茂盛”、 “枯”、 “疏”、 “稀”、“深”等,例如《孟子·滕文公上》: “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偪人?!薄秴问洗呵铩ぜ敬杭o》: “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fā),草木皆肅,國有大恐。”《呂氏春秋·孟夏紀》: “行冬令,則草木早枯,後乃大水,敗其城郭?!薄稘h書·郊祀志上》: “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鬯茂?!睏罹拊础督季忧锶粘贽少澑娂摹罚?“日晚汀洲曠,天晴草木疏?!崩钌妗蹲碇匈洿掴摺罚?“煬帝陵邊草木深,汴河流水空歸海。”杜審言《贈蘇味道》: “雨雪關山暗,風霜草木稀?!薄短茣ぷ鸪绲澜獭贰安菽久⒅??!薄安菽尽焙笠部山印伴L”,但從語料考察來看,“長”為動詞,很難發(fā)現(xiàn)有形容詞的情況。如《藝文類聚·木部上》: “子路曰:‘二親之壽,匆若塵過隙。草木長,霜露不息。使賢者欲養(yǎng)二親,其道不行?!崩畎住洞簹w終南山松龕舊隱》: “別來能幾日,草木長數(shù)尺。”杜甫《武侯廟》: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贬瘏ⅰ段渫蛣闻泄俑鞍参餍袪I,便呈高開府》:“孟夏邊候遲,胡國草木長?!绷谠斗ㄈA寺石門精舍三十韻》: “始欣云雨霽,尤悅草木長?!边@些句中的“草木長”之“長”均未動詞。從考察來看,“草木”后接動詞的情況要遠多于形容詞,接動詞又如《禮記·月令》: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禮記·中庸》: “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漢書·地理志上》: “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薄墩f苑》卷第十六: “草木秋死,松柏獨在;水浮萬物,玉石留止?!薄赌淆R書·東南夷傳》: “土氣恒暖,草木不落。”可見,從搭配情況來看,“草木”后一般不解形容詞“長”。究其原因,主要是“草木”之“木”含有“枝葉”之義,前面考察過,“木”有“枝葉”義時,其后很難接形容詞“長”,一般用“茂”、“深”等詞;加之“草”后形容詞多為“盛”、 “疏”、“綠”、 “榮”、 “濕”、 “碧”、 “芳”、 “衰”、 “萎”、 “垂”等詞,用“長”的并不多。所以“草木”連用,其后很難接形容詞“長”,只能接動詞“長”。
如果“草木”一定要用來表達具有形容詞“長”的意思,只能是“草木”的“葉”或“枝”“長”,而不是“草木”后直接接形容詞“長”,如徐夤《郡庭惜牡丹》: “明年萬葉千枝長,倍發(fā)芳菲借客看?!必炐荨队^懷素草書歌》: “月兔筆,天灶墨,斜鑿黃金側銼玉,珊瑚枝長大束束?!眲妗额}吳宮苑》: “蘆葉長侵洲渚暗,蘋花開盡水煙平?!崩铐牎遏庸焊髻x一物得初荷》: “微風和眾草,大葉長圓陰。”李嶠《兔》: “目隨槐葉長,形逐桂條飛。”李義府《堂堂》: “蕙花已老桃葉長,禁院懸簾隔御光?!?/p>
另外,從陶詩的用語規(guī)律來看,“草木長”之“長”也不宜為形容詞。我們先來看同是《歸園田居》系列中的第二首詩: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炙敝?,零落同草莽?!痹娭杏袃商帯吧B殚L”的用語,其中“但道桑麻長”意為見面只談些農(nóng)事的情況,其中“桑麻長”指的是桑樹和麻的長勢,代指農(nóng)事;“桑麻日已長”指桑樹和麻等農(nóng)作物日漸長大的意思。可見,兩處“桑麻長”之“長”都非形容詞,只能理解為動詞“生長”的意思?!吧B椤敝小吧!睂儆凇澳尽鳖悾奥椤币粴q一生,應屬于“草”類,因而“桑麻”和“草木”的性質(zhì)相同,從而也可看出“草木長”之“長”應為動詞,而不是形容詞。另外,陶詩《讀〈山海經(jīng)〉》系列中的第一首詩的第一句就有“草木長”三字,這個應該最能說明問題。該詩第一句為: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蔽覀儊矸治鲆幌逻@里的“長”是動詞還是形容詞。如果是形容詞,該詩句意為:四月份到了,草木長得已經(jīng)很長了,屋前屋后的樹木已經(jīng)長得枝繁葉茂了。顯然,句中的“木長”與“樹扶疏”的語義羅嗦重復,因而“長”為形容詞不合用語邏輯。如果“長”作動詞,詩句意為:四月份正是草木生長旺盛的時候,屋前屋后的樹木已經(jīng)長得枝繁葉茂了。這樣,“孟夏草木長”的作用就相當于一個時間用語,只是說明氣候時令及環(huán)境的變化而已,與“繞屋樹扶疏”不僅不沖突,而且能起到銜接自然、 主次分明的作用,這與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于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恨”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句的藝術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從陶詩的用語規(guī)律來看,我們沒有理由將“道狹草木長”之“長”理解為形容詞,而應該是動詞。
下面針對將“道狹草木長”之“長”理解為形容詞的幾種理由來談談其誤解的情況。首先,有意見認為詩中“盛”、 “稀”、 “狹”都是形容詞,“長”也應是形容詞。其實,要是了解陶詩的用語規(guī)律,就不會認為此處“長”在形式上一定為形容詞,因為陶詩中形容詞和動詞不對稱的情況是有的,如《九日閑居并序》“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中的“凄”、 “澈”、 “明”與“息”, 《和胡西曹示顧賊曹》“重云蔽白日,閑雨紛微微”中的“蔽”與“紛”, 《雜詩》其二“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一句中“易”(變易)與“永”, 《勸農(nóng)》“智巧既萌,資待靡固”一句中的“萌”與“固”等。因為陶詩畢竟不是律詩,同時詩歌用語還要根據(jù)文意來安排,不能只講形式而忽略內(nèi)容。
另外,認為“道狹草木長”中“狹”與“長”在語義上是反義詞也是不妥的。在古漢語中,“狹”的反義詞為“闊”、 “寬”、 “廣”等,并非形容詞“長”,《漢語大詞典》: “狹,窄。橫的距離小。與‘寬’、 ‘廣’相對?!盵3](P5.52)“狹”與“闊”、 “寬”、 “廣”等可以連用,如: 《禮記·禮器》: “禮之大倫,以地廣狹,禮之薄厚。”《史記·天官書》: “為經(jīng),不移徙,大小有羌,闊狹有常?!薄段男牡颀垺け扰d》: “《藝概》卷二《詩概》:‘興與比有闊狹之分,蓋比有正而無反,興兼反正故也?!薄度龂尽菚ぶ荇檪鳌罚?“又彼此降叛,日月有人,闊狹之間,輒得聞知。”《顏氏家訓·歸心》: “百里之物,數(shù)萬相連,闊狹從斜,常不盈縮?!薄赌淆R書·東南夷傳》: “那伽仙屢銜邊譯,頗悉中土闊狹,令其具宣?!薄端螘v志下》: “夫日有緩急,故斗有闊狹,古人制章,立為中格,年積十九,常有七閏,晷或虛盈,此不可革?!薄洞呵锓甭丁ぬ斓刂小罚?“辨五行之本末、 順逆、 小大、 廣狹,所以觀天道也?!薄墩摵狻ふ勌臁罚?“天地,含氣之自然也,從始立以來,年歲甚多,則天地相去,廣狹遠近,不可復計?!薄妒勒f新語·容止》: “為人有記功,從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闕觀宇,內(nèi)外道陌廣狹,植種果竹多少,皆默記之?!薄蔼M”與“闊”、 “寬”、 “廣”等間隔對舉,如: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 “爾狹游原,迥闊泳末?!薄洱R民要術·養(yǎng)馬》: “以鋸子割所患蹄頭前正當中,斜割之,令上狹下闊,如鋸齒形?!薄侗饼R書·杜弼傳》: “詔又問曰:‘說者皆言法性寬,佛性狹,寬狹既別,非二如何?’”《商君書·算地》:“故有地狹而民眾者,民勝其地;地廣而民少者,地勝其民。”《釋名·釋衣服》: “婦人上服曰褂,其下垂者,上廣下狹如刀圭也?!薄端螘ば⑽涞郾炯o》:“朕雖戮力宇內(nèi),未明求衣,而識狹前王,務廣昔代,永言菲德,其愧良深?!薄段簳ぞ澳率鮽飨隆罚骸拔酢?略兄弟,早播民譽,或才疏志大,或器狹任廣,咸不能就其功名,俱至非命,惜也?!惫艥h語中,“狹”與“長”也經(jīng)常連用,但“狹長”并非表非此即彼的反義對比,而是表示既“狹”又“長”的意思。因為“長”與“狹”本質(zhì)上并非是同一維度的兩個極端,“狹”是就橫的距離而言的,其反義是“闊”、 “寬”、“廣”等,而“長”是就兩段距離而言的, 《漢語大字典》: “長,凡空間、 時間距離較大者。與‘短’相對。”[4](P1685)《漢語大詞典》: “長,指在空間的兩端之間距離大?!盵3](P11.610)“長”的反義是“短”?!蔼M長”連用表示既“窄(狹)”又“長”的意思,如《釋名·釋水》: “側出曰汍泉。汍,軌也,流狹而長如車軌也?!薄夺屆め尡罚?“狹而長者曰步盾,步兵所持與刀相配者也?!薄吨軙な捲垈鳌罚?“如周面狹長,以《法華經(jīng)》云‘聞經(jīng)隨喜,面不狹長’,嘗戲之曰:‘卿何為謗經(jīng)?’如周踧躇,自陳不謗?!笨梢姡暗廓M草木長”中“狹”與“長”在語義上決不可以構成反義關系。
所以,“道狹草木長”之“長”只能作動詞,讀zhǎng。那么“長”的意義如何解釋較好呢?《漢語大詞典》: “長,生長,成長?!庇帧白涕L;助長?!盵3](P11.610)《故訓匯纂》: “長,引申之為滋長、長幼之長。《說文·長部》段玉裁注?!盵5](P2392)結合詩句意義,“道狹草木長”之“長”應解釋為“滋長”或“叢生”較合適?!暗廓M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的句意就是指道路狹窄,兼之路兩旁草木叢生,因而晚上歸來時被草木上的露水沾濕了衣服。如果將“長”理解為“生長旺盛”也談不上增字為訓,因為此處“長”即“生長旺盛”的意思,是對“滋長”或“叢生”的進一步闡釋,不過“長”釋為“滋長”或“叢生”更為精練恰當一些。同樣,陶詩《讀〈山海經(jīng)〉》其一“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中“長”也為動詞,讀zhǎng,義為“滋長”或“叢生”。另外,“道狹草木長”之“長”作動詞,也使該詩韻律顯得比較和諧,盡管陶詩非律詩,并不像律詩的平仄那樣嚴謹有規(guī)則,但是陶淵明有時也是講求一定的韻律的。下面來看《歸園田居》其三各句句末的平仄情況: “種豆南山下(仄),草盛豆苗?。ㄆ剑?。晨興理荒穢(仄),帶月荷鋤歸(平)。道狹草木長(仄),夕露沾我衣(平)。衣沾不足惜(平),但使愿無違(仄)?!痹撛娀旧闲纬善截葡嚅g的格式,而且每兩句的末字都平仄相對,從而使得全詩形成了較強的韻律感。
總之,從詞語“草”、 “木”及“草木”與其后詞語的搭配情況,以及詩句意義、 陶詩用語規(guī)律等角度來看,陶詩“道狹草木長”及“孟夏草木長”之“長”均為動詞,讀zhǎng,義為“滋長”或“叢生”。
[1] 袁行霈. 陶淵明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2] 陶淵明撰,逯欽立校注. 陶淵明集 [M].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3]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Z].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3.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 漢語大字典 (縮印本) [Z]. 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 湖北辭書出版社, 1993.
[5] 宗福邦等主編. 故訓匯纂 [Z].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
責任編輯:潘文竹
Discriminating the Sound and Meaning of Zhang in “Vegetation Growing on Narrow Roads”
CHEN Ming-fu
(1.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Histor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2. College of Political Education,Nanjing Indu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The character zhang in “vegetation growing on narrow roads” of the third poem of Tao Yuanming’ Return to a Pastoral Life can read as “cháng” as an adjective meaning “l(fā)ong’ or “zhǎng” as a verb meaning “vigorous growth”. Which is right and which is wrong? The zhang in “vegetation growing narrow roads” should be a verb pronounced as “zhǎng” and defined as “grow”or “clusters”. In addition, the zhang in “vegetation growing in Meng Xia” in the Tao’s first poem of Reading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should be also a verb pronounced as “zhǎng”, with the same meaning.
poems by Tao Yuanming; vegetation growing on narrow roads; zhang; sound and meaning
H13
A
1005-7110(2012)06-0102-04
2012-07-18
陳明富(1973-),男,河南羅山人,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南京工業(yè)大學政治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史、 訓詁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