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明, 連 榕, 洪幼娟
(寧德師范學院教育系,福建寧德352100)
經(jīng)常性的親子沖突,容易影響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不完善會增加親子沖突的可能性,并且有可能影響到長期的親子關系[1]。臺灣學者邱紹一等人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家庭功能能夠預測親子沖突的程度,且家庭功能愈高,親子間的沖突愈低[2]。
本研究就某市區(qū)三十例存在親子沖突而前來求詢的家長及其子女進行深度訪談,通過分析來了解家庭功能與親子沖突的關系。這些家庭的子女為初一至高三在讀學生。其中,初一學生8名,初二學生6名,高一學生12名,高二、高三學生各2名。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式對家長及其子女進行了訪談,訪談提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引發(fā)親子沖突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第二,親子沖突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第三,親子雙方是如何處理親子沖突的。
我們根據(jù)訪談內(nèi)容對三十例存在親子沖突的家庭在 “引發(fā)沖突的主要問題”、“親子沖突形式”、“家長和孩子處理沖突的方式”三個方面的特點進行了歸納和整理。
家庭中引發(fā)親子沖突的起因很多,主要有學業(yè)成績不良問題、早戀問題、不良生活習慣問題、網(wǎng)癮問題等 (如表1所示)。其中,孩子學業(yè)成績不良是導致親子沖突最直接的原因。這和以往相關的實證研究一致[3]。通過對家長訪談發(fā)現(xiàn),家長對子女早戀、不良生活習慣等其它問題的關注源于對子女學習成績的下降的關注。孩子“生活沒有規(guī)律”等日常行為問題在孩子學業(yè)成績尚未引起家長不滿的情況下,不會成為家長擔憂的問題。而且,家長求詢目標主要指向“讓孩子好好上學”,“讓孩子學習成績能好起來”。很多家長尚未意識到親子沖突是一個問題,認為只要孩子能把學習搞好,不和家長說話不重要。其中,一位母親的話比較具有代表性,她說“孩子不和我說話沒有關系,她能把自己的學習搞好就行?!?/p>
表1 引發(fā)親子沖突的主要問題
親子發(fā)生沖突的形式一般包括言語沖突、情緒對立和身體沖突。言語沖突包括爭吵、指責、嘲笑、辱罵等形式,情緒對立包括故意冷落對方和發(fā)火、生氣等,身體沖突是言語沖突和情緒對立產(chǎn)生后發(fā)生的更為激烈的沖突,主要包括打耳光、拳打腳踢、推搡棒打等。案例中的家庭言語沖突以“爭吵”出現(xiàn)的頻數(shù)最高,情緒對立上以“故意冷落對方”為主,身體沖突以推搡的沖突形式較為常見(如表2所示)。當然,很多家庭會出現(xiàn)多樣化的沖突形式,他們常常會從言語沖突開始,升級到身體沖突,然后還有很長時間的情緒對立。案例中有一名初二女生小屏,每天花很多時間在梳洗打扮上,學習不專心,且學習成績下滑。有一次母親叨叨了她幾句,她就很不高興并沖母親嚷嚷。母親繼而對她大聲指責,小屏遂關上房門不與母親說話。父親意欲破門而入,小屏竟然摔門離家而去。
如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行為時,父母先是勸導孩子,勸導無效便接著出現(xiàn)指責、辱罵等行為來發(fā)泄不滿情緒,甚至和孩子打冷戰(zhàn)。
表2 親子沖突的形式
案例中的親子處理沖突的方式有較高一致性,即親子一方?jīng)_突處理方式常常影響另一方的沖突處理方式。對抗、回避、屈從是親子處理沖突問題時比較常見的不良方式。案例中家長在處理親子沖突時,較多采用指責、咆哮、動手等強烈的對抗方式要求孩子聽從于自己;其次是回避,如被動離開現(xiàn)場、和孩子打冷戰(zhàn)不理睬孩子等;然后是屈從,即家長被動屈從于孩子的要求。孩子處理沖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相對。父母強制要求孩子執(zhí)行要求,孩子首先會對抗,對抗無果則出現(xiàn)回避或者屈從反應(如表3所示)。有的孩子因為和父母對抗離家出走,也有的孩子是回避親子沖突問題而離家出走。案例中也有家長因為無法說服或者壓服孩子而自己離家出走的情況,這主要出現(xiàn)在孩子已經(jīng)初中以上的家庭中。因為孩子的獨立意識與獨立能力的增強,親子沖突的激烈程度有升級趨勢。案例中的親子在訪談中常因一言不和而情緒激動,親子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極容易因一些小事引發(fā)激烈的言語對抗并很快對抗升級。
表3 家長和子女處理沖突的方式
親子沖突家庭里,其家庭功能明顯存在不完善的狀況,主要表現(xiàn)在家長教育觀、溝通能力、情感反應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的問題。
不少家長在家庭教育觀方面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及誤區(qū),影響到親子關系的良性發(fā)展。案例中與親子沖突產(chǎn)生關系比較密切的家庭教育觀誤區(qū)主要包括:
1.家長傳統(tǒng)的“親子觀”。家長們 “親子一體”的觀念比較嚴重,常常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忽視孩子的獨立人格和需求。家長生養(yǎng)孩子,自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像案例中部分家長所言 “孩子是我生是我養(yǎng)的,所以聽我的話時必須的”,家長在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較少考慮孩子的需要和意愿,這樣就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如果孩子不能順從家長意愿,就容易引發(fā)親子沖突。
2.家長狹隘的“人才觀”。不少家長還存在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學業(yè)成績至上。家長們熱心于讓孩子上名校、考高分,而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心理健康的維護不夠重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孩子自我中心、缺乏毅力、缺乏責任感等不良個性品質(zhì)的養(yǎng)成,為之后發(fā)生的親子沖突埋下了種子。同時,家長們一心只看到孩子的成績,而看不到孩子別的優(yōu)點,就容易對孩子產(chǎn)生不滿情緒而指責孩子,引起親子爭端。
3.家長簡單的“教育觀”。家庭教育的發(fā)生具有隨機性、示范性等特點,需要家長在生活中以身作則,實現(xiàn)“上行下效” 的教育效果。但不少家長把 “說教” 當成是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批評、指責成為主要的手段。一旦對孩子有不滿,父母常常不問青紅皂白地就對孩子發(fā)泄不滿情緒,缺乏包容性和教育意識,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和沖突。案例中,很少有家長主動去審視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家長們陳舊的教育觀念不適應當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隨著青春期孩子獨立意識的提高,親子雙方的矛盾必然愈演愈烈。
案例中家庭發(fā)生親子沖突,主要是因為親子之間不能很好地表達各自觀點,親子之間不能很好溝通和交流,常用對抗方式來表達彼此的意愿。即親子溝通方式存在問題,導致了經(jīng)常性的親子沖突。
1.親子間溝通不當,造成親子關系的隔膜。緣于工作和生活的各種原因,當前許多家庭中親子間的互動頻率較低,尤其是父親家庭教育中相對缺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極少[4]。親子之間溝通交流的內(nèi)容也常局限于孩子的學習。在有限的親子交流中,不少家長總是以盤問和質(zhì)疑、斥責和批評的口吻和孩子說話,親子間因為 “話不投機”而出現(xiàn)溝通障礙。案例中,孩子們反映在家里常常感覺到非常“憋氣”,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輕松自如地表達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因為親子雙方溝通不暢,親子之間意見分歧無法協(xié)調(diào),親子之間就容易造成誤解,并最終表現(xiàn)出相互指責、冷戰(zhàn)等言語沖突和情緒沖突,致使親子間產(chǎn)生隔膜和緊張的親子關系。案例中的三十個家庭,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認為與自己的孩子很疏遠,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也反映家長根本不理解自己。
2.家長的情感反應不到位,導致親子間出現(xiàn)不和諧的情感。案例中的家庭明顯存在缺乏恰當?shù)那楦蟹磻默F(xiàn)象。比如,小樂好不容易在學校運動會上獲得200米跑步競賽的亞軍,回到家里需要和家長分享成功的喜悅時,媽媽說:“跑步拿亞軍有什么用啊?要是學習也能這樣就好了?!睂τ趮寢尩姆磻?小樂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而案例中,更經(jīng)常見到的是當孩子在學校里受到挫折,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遭遇人際沖突時,回到家中希望得到家長的同情和安慰、理解和鼓勵,家長卻往往表現(xiàn)出厭惡與失望,甚至出現(xiàn)指責和打罵。長此以往,孩子會不愿意與家長溝通,習慣或故意在家長面前保持沉默,或者不表達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想法,漸漸與家長關系疏遠。
親子相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需要家長采取適當?shù)姆绞郊右越鉀Q。家長所采取的問題解決方式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態(tài)度。
1.家長不當?shù)臎_突處理策略影響到孩子的沖突處理策略。案例中,親子沖突中的言行反應表現(xiàn)出較大的一致性,即親子雙方的反應都較大程度地受到對方的影響。這也同時表明家長的親子沖突處理策略影響其子女的沖突處理策略。當父母采用指責、打罵等對抗的方式處理家庭教育問題時,其子女也傾向于采用類似的反抗策略,主要表現(xiàn)為反對父母意見、嘲笑父母、搞怪為難父母等反抗方式;如果父母采用回避的處理方式,子女也傾向于采用不和父母說話,緊關房門,想離開家等回避方式。
2.家長不合理的解決沖突的方式容易產(chǎn)生長久的不良影響。在社會學習理論看來,父母間攻擊、強迫、冷漠、壓制等不理智的矛盾處理方式,給孩子提供了觀察的榜樣,并以“圖式”的方式埋藏于兒童心底,今后一旦遇到同樣的或相似的環(huán)境,就有可能表現(xiàn)出來[5]。很多家長在處理親子問題時,往往只是簡單應對,用指責、打罵來宣泄不滿、用回避等方式來轉(zhuǎn)移矛盾、隱藏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親子矛盾,為后續(xù)的親子沖突埋下隱患。同時,對孩子的個性成長也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可能會出現(xiàn)對家長的消極適應,行為上迎合家長意愿,但內(nèi)心充滿矛盾和回避意愿。當孩子長大之后獨立與自主愿望日漸強烈,或者是他們無法迎合家長的時候,就容易和家長發(fā)生沖突,而一些不敢反抗的子女則在行為上屈從父母,但內(nèi)心沖突嚴重,甚至出現(xiàn)個性扭曲。
親子沖突是大部分家庭都會面臨的問題。親子沖突并不完全是壞事,親子沖突暴露出親子關系問題,處理好親子沖突,不僅可以增進親子交流,更可以提高親子處理問題的能力。而沖突是轉(zhuǎn)為良性發(fā)展還是升級為更為緊張的親子關系,關鍵是看家庭對親子沖突的應對和處理方式;親子沖突對孩子成長影響的性質(zhì),往往取決于家庭功能的發(fā)揮。親子間關系越親密,就越有可能消除沖突對其關系造成的不良影響[5]。
“觀念決定行為”,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家長實施家庭教育的內(nèi)在指導思想。以改變家長教育觀念入手,來改變家長的家庭教育態(tài)度與方式,可以達到從根本上調(diào)節(jié)親子關系的目的。
形成“親子平等”的觀念,加強親子交流。親子之間的關系不是附屬關系,而是人格平等的關系,需要彼此互相尊重。而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是對孩子學會 “尊重”的重要示范。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能和孩子對話,尊重孩子的興趣,能包容孩子的過失,可以用理智的方式幫助孩子修正過失等等。親子之間的平等對話的內(nèi)容不應僅限于孩子的學習,而是全面關注孩子的生活,也把孩子真正當成家庭一員,參與家庭生活。
形成培養(yǎng)“全人”的觀念,重視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家長出于生存的需要,“把 `教育'理解為社會借此可以保存、延續(xù)、進步,個體借此得以獲得某種素質(zhì)而在未來過上`幸福'、`完滿' 的生活的工具”。[6](P35)但是,孩子是 “人” 不是“器”,教育的“功利性”要考慮孩子的福利,關注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家長在督促孩子認真學習、培養(yǎng)孩子學習能力的同時,需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個性和健康的生活習慣,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更可以增進家庭的和諧。
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家長世界觀的體現(xiàn),它的形成是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家長教育觀念的形成和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除了需要自覺學習與反思之外,還可以借助專業(yè)力量的指導,盡快實現(xiàn)教育觀念的轉(zhuǎn)化,改善親子關系。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親子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源于生活中親子交往的過程。親子關系的改善也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的親子交往過程中實現(xiàn)。家長需要調(diào)整親子交往方式,探尋更為合適、更加成熟的親子互動模式。
創(chuàng)造親子有效溝通的環(huán)境。有效的親子溝通是雙向性和民主性的,而非單向性和強制性的。因此,家長要善于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親子溝通環(huán)境,保證家長可以就多方面的問題與子女交流,了解孩子學習、人際交往、興趣愛好、活動情況,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相互尊重、耐心傾聽是家庭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家長要減少發(fā)泄和責罵等溝通方式,以減少孩子的對抗和屈從等無效的溝通方式,并在溝通中增加同情心和商議成分,使親子溝通能更加順暢和有效。
加強情感反應,增進親子心理相容。情感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紐帶,只有建立在彼此之間情感這一紐帶的基礎上,問題解決和溝通等方面的努力才更有意義[7]。青少年有很強的自尊需要,情緒情感體驗豐富,又具有沖動性等特點,家長應對孩子的情感變化具有敏感性,能給予積極的情感反應和合理的行為控制。理解、尊重、關愛的情感反應可以增進親子的心理相容,有助于鼓勵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營造密切的親子關系。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解決。家長用積極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就能有效減少親子沖突,而不會影響到長期的親子關系。
適應孩子的變化,調(diào)整教養(yǎng)行為?,F(xiàn)代家庭中子女主體性地位越來越凸顯,子女成長過程中獨立性越來越強,家長要理解和接納這些變化并調(diào)整教養(yǎng)行為以適應這些變化。家長不要總是以“過來人”和“保護者”的角色對孩子的問題干預太多,而是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解決問題,增加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性。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這一敏感階段時,家長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個性特點,通過“外松內(nèi)緊”的方式來關心孩子。當出現(xiàn)親子關系問題時,家長要反思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把責任都推給孩子。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被信任,是形成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有助于家庭在良好的氛圍中增加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處理好家庭教育過程中的 “關鍵事件”。不良親子關系的形成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家長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 “關鍵事件”處理不當,往往成為家庭親子關系惡化的 “導火索”。比如,孩子某次考試失敗,家長對其實施 “暴政”而非有效的幫助;孩子早戀,家長簡單粗暴地 “抽刀斷水”。對于這些孩子成長中的 “關鍵事件”,家長不能僅關注事件的表象,還要更多留意事件背后的成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孩子有時做出背離父母期望的行為只是一種表達不滿和進行對抗的方式。處理這類問題時,家長應調(diào)控自己的情緒,對子女表達出積極的關心和愛護,而不是指責和謾罵。尤其要給予孩子改正錯誤的情感支持和實踐指導,以獲得孩子對家長的尊敬與信任。
孩子的問題解決方式往往是從家長那里模仿習得,問題解決能力是在實踐中得以提升。家長在以身作則的同時,注重孩子自我管理與行為控制的能力培養(yǎng)。家長要提高行為控制的有效性。家庭對孩子的行為控制在于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父母要讓孩子理解規(guī)則要求,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協(xié)商制定規(guī)則,來增強孩子對規(guī)則的接納與踐行,提高孩子行為控制的自覺性。當孩子出現(xiàn)違規(guī)行為時,家長不要急于處罰,而是要先了解孩子的態(tài)度與想法,再因勢利導實施教育。
家長要創(chuàng)設機會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家長要重視并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訓練孩子的自我管理行為。家長通過布置活動任務,讓孩子承擔責任,使孩子獲得更多獨立成長的機會。家庭成員在討論重大事情時,可以讓孩子參與傾聽,或發(fā)表意見。家庭中與孩子有關的決定,父母先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意見,這樣孩子能在真實地、深度地參與生活的過程中學會處理問題,提高問題的應對能力。當親子雙方能明確責任,自覺進行自我控制和管理,親子沖突就會減少,親子關系會更加和諧和密切。
總之,有效地發(fā)揮家庭功能是營造良好親子關系的保證,也是化親子沖突的危害性為建設性作用的關鍵。家長應建立起民主平等、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最大化地發(fā)揮家庭功能。父母應對親子沖突有正確而全面地認識,用自己的愛心、智慧和技巧來消除矛盾達成溝通和對話,這樣,孩子的健康發(fā)展和家庭的幸福安樂必將成為現(xiàn)實。
[1]方曉義,戴麗瓊.親子溝通問題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 [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22)3:47-52.
[2]邱紹一,胡秀媛.大專學生家庭功能、親子沖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J].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2009,09(98):77-102.
[3]方曉義,張錦濤.青少年期親子沖突的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19(3):46-51.
[4]楊曉莉,鄒 泓.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特點研究 [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24(1):49-54.
[5]宋廣文,何文廣.青少年親子沖突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 [J].南京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15(7):105-109.
[6]周浩波.教育哲學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胡寧,鄧林園.家庭功能與青少年問題行為關系的追蹤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25(4):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