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杰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我敬仰的人迎胡聿賢院士九十壽辰有感*
閆秀杰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1991年7月,我從地震學校畢業(yè),經(jīng)彭克中老師推薦,來到我國地震工程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胡聿賢院士辦公室工作,有幸得到了胡聿賢院士和夫人戴月棣先生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使我終生受益。后來,由于我的工作變動,離開了先生的辦公室,但先生依然非常關(guān)心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每次見面,先生都會十分詳細地詢問我的工作情況,鼓勵我堅持學習,努力工作。在喜迎胡聿賢院士和戴月棣先生九十壽辰之際,回想和先生在一起相處的時光,敬仰之情油然而起,先生工作和生活的場景歷歷在目。藉此,將對二老的敬仰之情落于紙際,激勵自己努力工作,珍惜時間,熱愛生活。
剛到先生辦公室工作的時候,先生已年近七旬,但在大家眼里,他依然是一位體力充沛、學思敏捷的中年人。他早晨準時上班,中午從不休息,下午仍然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有時直到戴先生從家里打來電話,提醒他該吃晚飯了,他才開始收拾桌上的材料,并將晚上繼續(xù)工作需要的材料裝進公文包,匆匆離開辦公室。
先生的腳步總是匆匆的,在他身邊,你總覺得做事效率可以更高些;先生的語速也較常人快,跟他交流,你會時刻提醒自己再專注些;先生的精力非常旺盛,在緊張的差旅途中,年輕人感覺疲倦的時候,他還能在飛機場、火車站這些人聲嘈雜的地方,孜孜不倦地工作,你會暗自叮囑自己一定要再努力些。
整個研究室的人無不折服先生對工作的高度投入和飽滿的精力。我想他是把科學研究當作樂趣,把對學生的培養(yǎng)當作使命,才能長此以往,樂此不疲!
先生對新知識、新技術(shù)的發(fā)展尤其關(guān)注,凡是能用來擴展和深入研究領(lǐng)域或提高工作效率的新知識和新技術(shù),他都有意識地加以掌握和利用。除了將獲得的相關(guān)前沿信息提供給學生們參考外,他還會專門派學生去大學、企業(yè),甚至是國外去學習新技能,然后在課題組或者感興趣的學生范圍內(nèi)普及,以帶動學科的發(fā)展。個人計算機在我國剛剛開始普及的時候,先生已經(jīng)七十多歲,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先生開始學習在電腦上撰寫論文、發(fā)送電子郵件,他利用很短的時間就掌握了制作PPT、軟件繪圖等功能,真讓人欽佩!如果在使用電腦過程中遇到問題,他會立即請教精通計算機的學生,決不含糊!
先生八十多歲還一直堅持上班,他一到辦公室就埋頭處理各類信件和評審材料,然后閱讀科技文獻、修改論文,有時他會親自去找學生了解論文進展情況,有時則與課題組人員交流課題階段進展。
后來隨著先生年事增高,來科研樓辦公的次數(shù)少了,但他每次來到辦公室,都舍不得離開,他愿意更多地了解學生們的工作情況和學科進展情況。辦公室的一桌、一椅、一摞摞專業(yè)書籍和資料,以及門口不時走動的年輕人們似乎使他回到過去,回到曾經(jīng)忘我工作、熱情演講、激情辯論的一幕幕場景。他不止一次地對我們說,“年輕真好,要是我還能像你們這樣年輕,一定還能做很多工作”。
先生一直堅持和他的學生在一起辦公,20平方米的辦公室除了先生的辦公桌外,還安排了三個學生座位。他的辦公室就是一座營盤,學成的搬走了,入門的緊跟著進來。先生非常注重專業(yè)之間的融合與滲透,他的學生們?nèi)雽W時所學專業(yè)各不相同,他總會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背景向他們推薦其他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經(jīng)典專業(yè)書籍和期刊,使學生們擴充專業(yè)知識面,了解更多領(lǐng)域的前沿研究動態(tài),待學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思考后再進一步交流。
先生的辦公室里一直有著濃郁的學術(shù)氛圍,他鼓勵學生們開誠布公地發(fā)表見解,啟發(fā)他們深入地探討學術(shù)問題。他的辦公桌旁有一個小黑板、一盒各色粉筆和一個板擦,這是他和學生們探討問題的重要工具。學生們經(jīng)常圍著先生討論問題,土木建筑、結(jié)構(gòu)工程、工程地震、工程抗震、地震學、地球物理學、地質(zhì)學、計算機軟件等學科的前沿進展以及學生們論文中的關(guān)鍵問題都是他們討論的話題。討論剛開始,先生背對辦公桌、面向?qū)W生,學生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有條不紊地闡述各自觀點。到討論環(huán)節(jié),大家紛紛站立起來,各個躍躍欲試、聲音響亮、語速加快。于是小黑板開始上場,大家圍著它,在上面又寫又畫,不爭論個明白不罷休。有時先生會適時中斷討論,給大家布置作業(yè),約定下次繼續(xù)討論。就一個學術(shù)問題開展幾次集中討論,是常有的事。正是這些由淺及深、由點及面的討論,使大家對問題形成更深刻的認識,理清了開展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思路和程序。也正是這些暢所欲言、旁征博引的討論,摩擦出許多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們的科研之路越走越穩(wěn)、越走越寬。
戴先生七十歲從圖書館正式退休后,將全部精力放在對胡先生事業(yè)的支持和豐富的退休生活上。她精心照顧胡先生的飲食起居,堅持上老年大學,布置舒適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使二老的家充滿生機和情趣。
胡先生來單位上班,戴先生在家里操持家務(wù),學生們勸她請保姆代勞,她說自己干很好。學生們?nèi)ゼ依锇菰L胡先生,戴先生總會端來精致的小吃和一杯香濃的咖啡。胡先生做事節(jié)奏偏快,戴先生總是盡量配合。
先生的家總是整潔溫馨,生機盎然。冰箱、寫字臺、茶幾上以及屋角擺設(shè)了典雅的絹花,客廳、書房、陽臺種植了各類花草。二十多年前書房角落里的那盆挺拔的龜背竹,現(xiàn)已郁郁蔥蔥,蜿蜒伸展,大有獨木成林的氣勢,這是對主人持之以恒、精心呵護的最好報答。一個初夏的午后,戴先生來研究所辦事,說話間,我聞到一股幽幽的清香飄來,這才發(fā)現(xiàn)先生的胸前別了兩朵白色小花,我和同事爭相湊過去聞,先生說家里的茉莉花開了。第二天,戴先生特地送來一小把剛剛摘下的茉莉花,我驚喜地從座位上跳起來,欣賞著分享著這些略帶濕氣、潔白油潤的小花朵。屏住氣,湊近它,一股股沁人心脾的香氣浸入心底,讓人感覺生活是那么美好。
住在研究所的時候,早晨出去跑步,總能遇到二老從紫竹院公園跑步歸來,一身運動裝、一副羽毛球拍,穩(wěn)健有力的步伐,春夏秋冬從不間斷,直到二老八十多歲。后來,羽毛球拍漸漸退役了,換成先生手里夾著的一本書,二老晨練的腳步仍然那么堅實。現(xiàn)在,二老晨練的裝備又多了一把簡易折疊椅,晨練路上胡先生一手夾書,一手由戴先生牽著;戴先生一手牽著胡先生,一手持折疊椅。二老慢步走到公園,戴先生將胡先生安頓到大樹下的座椅上,然后在附近做操、打太極拳,胡先生時而聚精會神地看書,時而閉目養(yǎng)神。每當在紫竹院公園晨練人群中看到二老的身影,都會從心底里嘆服二老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相濡以沫的情感。
二老從不為瑣事與人計較,他們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寬厚地對待他人。
先生下班后或外出開會期間,辦公室若收到重要材料需要先生及時處理,我會先往先生家里打電話,以便確認家里有人后再將材料送到先生家里。接電話的不論是胡先生還是戴先生,都盡可能不讓我跑腿。于是,我們約定在家屬區(qū)和辦公區(qū)的小鐵門處接頭。而每次我按約定的時間趕到時,先生早已等在那里,還不住地提醒我別跑太快,注意安全。
剛開始做兼職財務(wù)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因?qū)ν虏焕斫鈭筚~要求,我在辦公室抱怨了幾句。胡先生聽到后,對我進行了批評教育,告訴我一定要尊重別人,沒有一個人能夠精通所有的事情,要多理解別人,注意學習別人的長處。先生自己也是這么做的,他從來不以自己的學術(shù)地位而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對待研究室的同事、學生、后勤服務(wù)人員,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他都一樣和藹地對待。每當回憶在工力所的歲月時,他還總是深情地說當時都是劉恢先所長帶著他開展工作。這么謙遜、智慧的長者,怎能不讓人敬佩!
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先生和我的一次談話。因為單位機構(gòu)調(diào)整,他可以推薦一個崗位人選,我和另外一名同事符合崗位工作條件。他說考慮再三,決定推薦另一名同事,原因是那位同事年紀較大,家里也比較困難,希望我能夠理解。我非常感激先生的信任,是他的坦誠讓我有機會體會一個為別人著想的人是多么值得人敬仰。同時也佩服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還注意盡可能多地了解周圍同事的困難,并想辦法幫助解決。每次,單位組織獻愛心活動,無論是捐款,還是捐物,先生捐的總是最多。他的心里充滿著仁愛。
為培養(yǎng)我的科研工作能力,先生為我創(chuàng)造了不少學習、鍛煉的機會,還時常用周錫元老師和彭克中老師刻苦鉆研的事例激勵我。但我還是由于能力不足、毅力不夠當了科研工作隊伍的逃兵。剛開始,我時常為此感到慚愧,先生安慰我說不管在什么崗位,只要踏踏實實工作,和同事友好相處,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就好。
在先生身邊工作、學習的經(jīng)歷,以及和先生相處的點點滴滴,讓我學到如何做人,為我以后做事打下了基礎(chǔ)。
(作者電子信箱,閆秀杰:yanxiujie@cea-igp.ac.cn)
P316,I251;
E;
10.3969/j.issn.0235-4975.2012.09.008
20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