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惠 廖燕珍 陳躍清
氣象影視專題片制作探析
林榮惠1廖燕珍1陳躍清2
1.福建省漳州市氣象局; 2.福建省龍海市氣象局
電視天氣預報節(jié)目已成為人們每天必看的節(jié)目,氣象專題片融合了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向電視觀眾展示氣象科普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對信息多層次的需求。該文對氣象專題片的選題、主線、拍攝要點、表現(xiàn)主題和后期編輯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制作氣象電視專題片,向觀眾提供科普知識、展示多元化氣象節(jié)目的方法。
氣象影視 專題片 制作方法
近年來,電視氣象節(jié)目的形式日新月異,各類氣象類節(jié)目精彩繽紛呈現(xiàn),從單純的天氣預報節(jié)目發(fā)展到多元化、系列化的氣象影視節(jié)目,風格、內容也越來越符合觀眾的口胃。2001年CCTV-10科教頻道推出的《今日氣象》欄目里的《氣象百科》融合了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向電視觀眾展示出氣象科普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多層次需求。氣象部門通過氣象專題片的制作,有效提高了氣象影視的制作水平和服務能力,對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和防災減災起到積極作用。本文結合漳州氣象影視中心制作專題片的經(jīng)驗,從專題片的選題、文稿、拍攝、后期編輯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以提高氣象專題片的策劃制作水平。
氣象電視專題片是電視藝術中的一個種類,它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把握和表現(xiàn)客觀世界。每部專題片都由人物或事件構成,創(chuàng)作者從客觀現(xiàn)實或歷史資料中選擇出組成作品的素材,運用電視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在熒屏上具體展示出氣象知識或生活事件,通過塑造的屏幕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為目的的屏幕藝術形態(tài)。因此,制作氣象電視專題片就要抓住以氣象相關的內容和素材,并以氣象相關資料進行策劃制作。
氣象電視專題片的策劃制作不同于常規(guī)的天氣預報節(jié)目,它更類似于電視劇或科普片制作,更注重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而每部專題片都是一部獨立完整的節(jié)目,要做好一部專題片,題材的選擇、片名、內容的側重點、表現(xiàn)的手法和后期編輯處理等都關系到專題片的成功與否。如何處理好這些因素,也是創(chuàng)作出一部好專題片的關鍵。
制作專題片,首先要選好專題片題材。氣象專題片的內容與氣象緊密相連,在選題材時應從氣象入手,選擇一些與氣象關系較為密切,或從具有地方特色上入手。作為氣象影視制作人員,專題片選題可從本地出發(fā)或從自己熟悉的地方著手,尋找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比如漳州氣象影視中心制作的“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專題片,以每年12月在漳州舉辦“海峽兩岸現(xiàn)代農業(yè)博覽會”為契機,創(chuàng)作了以花為媒的專題片;世界文化遺產——土樓、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具有漳州地方特色,以土樓與氣象、紅樹林等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多部與氣象關系密切的專題片。由于創(chuàng)作人員對所選的題材比較熟悉,后期的腳本、拍攝制作就相對容易,把握性就大了。
其次,專題片片名要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在為專題片定片名時,注意既要不離主題、緊扣題材,也要考慮把片名起得新穎、響亮、貼切,最好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漳州氣象影視中心創(chuàng)作的以花為媒題材的片名就定為“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從片頭中充分體現(xiàn)花的世界,既不離主題,又能體現(xiàn)出規(guī)模;以茶文化為題材的專題片定名為“四季氣候與飲茶”,充分敘述氣候與茶的關系及相關的文化。
每部專題片都有它的側重點,突出表現(xiàn)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制作時要圍繞主題,對專題片的側重點進行篩選,確定主要突出表現(xiàn)的問題和重點,即專題片的主線。如制作一個有關災害性天氣服務專題片時,要先確定主題。氣象部門在此次天氣過程中,怎樣做好天氣預報服務工作,取得那些效益?應當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工作。漳州氣象影視中心在制作2010年11號超強臺風“凡亞比”天氣服務專題片時,采用先簡要介紹超強臺風“凡亞比”對漳州市造成嚴重影響,受災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及臺風“路徑曲折、發(fā)展快、強度強”三大特點,回到突出表現(xiàn)主題上——氣象部門如何服務。把在這次臺風天氣過程中,市氣象部門提早72小時開始發(fā)布消息、警報,并通過多種渠道傳送到有關領導、部門和群眾手中;由于氣象部門及時提供了氣象信息,使得政府部門提前采取措施,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受到政府表彰、群眾的認可等。專題片輪廓出來了,接下來的制作就好做多了。
氣象專題片不僅要考慮不偏離主線,又要考慮素材的收集。因此,制作前要先有內容,再寫腳本,后才拍攝制作。在寫腳本時要考慮所寫內容是否能找到素材畫面,如果某方面素材找起來比較困難,那就盡量避開;專題片中必須提及的,就要考慮在后期制作時,能否找一些能產生共鳴的素材來,就如在看電視新聞報道時,說某地風大雨大,但觀眾所看的卻是一地的樹葉,地上有水,一絲風也沒有,只有人在掃樹葉。這樣觀眾就會產生疑問,報道與畫面不符。當然有時臺風來時,你想出去拍攝外景,危險系數(shù)大,過后想說明臺風的威力、造成的影響,只能是把臺風過境時造成的災害、損失。就得從多個方面來體現(xiàn),可以把房屋、農田、廣告牌、樹林等被毀壞的畫面拍攝出來,把受災的數(shù)據(jù)以字幕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但如果在危險較小的情況下,受風雨影響還可能出去拍攝,效果就會更好一些,說服力強。
外出拍攝素材,要圍繞主線,找準拍攝點。這跟寫腳本需考慮素材的收集是相似的,就是在拍攝素材時要找準拍攝點。比如想說風力很大,拍攝出來的卻是美麗的景觀,大樹、草地,人們怎么也看不出臺風來過的痕跡;想說世界文化遺產——土樓結構獨特,經(jīng)歷幾百年屹立不倒,拍攝出來的是殘缺的“羅馬墻”,拍攝出來的素材與主題不相符。因此,要找準角度拍攝你想表達的主題意思。就像拍攝海上的大風浪,如果只是對著海水猛拍,可能很難讓人們看出風有多大、浪多高,如果把拍攝的角度轉到海與岸的交界處,并且岸上有樹,有巖石,就可以清楚地拍攝下來,風把樹吹得拼命搖晃,拍打在巖石上的浪有多兇猛,浪花有多高;又如說到南靖土樓結構獨特,以“東倒西歪樓”的裕昌樓和建在沼澤地的和貴樓為拍攝點來說明土樓結構的獨特性。這就是說,在拍攝某些畫面時要找好參照物,才能找對拍攝要點。
氣象電視專題片表現(xiàn)的主題是積極、向上的,收集的素材要多從正面去表現(xiàn)主題,特別在制作有關災害性天氣的專題片時,不要把專題片做得讓人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盡量從正面反映主題。如制作有關臺風專題片,一般以降低損失,氣象部門積極采取有力措施等主題,從氣象部門為防災減災做出的貢獻著手,從正面來制作。當然,把災害性天氣說得厲害一些,更能顯現(xiàn)我們氣象人的預報服務工作多么到位,但一定要適當,篇幅不能多,多了會適得其反。
氣象專題片的后期編輯包括素材的選取、字幕的迭加、特技處理、背景音樂合成等,后期編輯決不是簡單的鏡頭堆砌,而是賦予節(jié)目以美的認知和魅力。因此,在后期編輯過程中,必須精雕細作,講究技巧,甚至進行多次的編輯。
鏡頭畫面所表達的要與節(jié)目對應的內容相關,如果與內容毫無關系,鏡頭再漂亮也要舍棄,相反有些鏡頭質量稍差,但敘事需要又不能用其它鏡頭來替換,那就一定要留下來,這些鏡頭能夠展示現(xiàn)實感和真實方面的魅力。另外,對于有些拍攝不到的鏡頭,可以用二維、三維動畫,F(xiàn)LASH動畫來表達。鏡頭間銜接常采用特技來處理,但不是特技用得多就好,如果不是特別需要,少用花哨的切換,尤其是事實性、科普性較強的氣象專題節(jié)目,鏡頭可采用淡入淡出、硬切的銜接方式。
腳本中提到的重要數(shù)字、數(shù)據(jù),如時間、量值,變化值等,應該采用字幕迭加在屏幕呈現(xiàn),加強觀眾對信息的索取。所迭加的字幕一定要帶a通道,要注意字幕信息是否有漏洞。
氣象電視專題片中的音樂必須為主題服務。音樂的選配要考慮專題片的題材,還要考慮與解說詞、音響等其它元素的配合。一部專題片可以選配一首或幾首樂曲,除了考慮與其它聲音元素的關系,還要考慮與鏡頭畫面的關系,根據(jù)畫面與解說進行處理,在必要時還要加入音響效果,有時動作音響,如走路聲、開門聲,動物的奔跑聲、吼叫聲等;有時是自然音響,如山崩海嘯、風雨雷電、鳥叫蟲鳴等。在《氣象百科》節(jié)目中,自然音響是被運用最多的一種。
策劃制作出受觀眾喜愛的氣象影視專題片,是每個氣象電視專題片創(chuàng)作者所追求的。要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氣象專題片,氣象影視人不僅要熟悉氣象知識,還要懂得電視藝術和它的表現(xiàn)手法,要多關注和愛好其他門類的藝術,多看一些優(yōu)秀影視作品,汲取別人成功的經(jīng)驗,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和創(chuàng)作水平,從而給氣象專題片策劃制作帶來更多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空間。
[1] 陳永權,朱應珍.氣象影視新聞制作探析[J].東南傳播,2008(9):20-21.
[2] 方珂.淺談氣象電視專題片創(chuàng)作的感覺把握[J].氣象,2002(增刊):57-59.
[3] 侯亞紅,張廣梅,王茜.從《氣象百科》節(jié)目談科普專題片的他作[J].氣象, 2002(增刊):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