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楊新涯 魏群義 沈敏
引文分析法和知識單元關聯法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是圖書情報學對當代科學發(fā)展的重要貢獻,前者利用各種數學及統(tǒng)計學的方法進行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對文獻的引用和被引用現象進行分析,目的在于揭示文獻所蘊含的情報特征和相關關系,典型的應用是Web of Science;后者以一篇文獻作為節(jié)點文獻,將節(jié)點文獻的元數據信息的知識單元與相關文獻進行關聯和鏈接,揭示出使用同樣知識單元的文獻關系,實現聚類的服務,典型的應用是CNKI的知網節(jié)。引文分析法主要適于學術論文和專著,知識單元關聯法則是主題法的延伸,基于此建立文獻著者的家譜、籍貫譜、學業(yè)譜、從業(yè)譜、學術譜等的知識庫,通過對文獻著者進行社會網絡關系研究,來探尋文獻之間的關聯,有利于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文獻著者,也能對該文獻著者的相關文獻進行關聯和指引,提高文獻服務水平。
文獻著者的社會網絡模型(Literature Author Social Network,簡稱LASN),即基于傳統(tǒng)家譜、籍貫譜、學術譜的研究,進一步提出新的“學業(yè)譜”、“從業(yè)譜”概念,并針對每一種譜系的特點,構建社會網絡模型,最終形成多維度的譜系,豐富文獻著者的社會屬性,反映文獻著者的廣泛社會網絡關系,以及圍繞著者形成的特定社交群體和核心人群。
20世紀30年代社會科學家K.勒溫、J.莫雷諾、F.海德等科學家開始構建“社會結構”概念,認真思考社會生活的“網絡結構”。1950年J·A·Barnes首先提出“社會網絡”這一概念,社會網絡的理論基礎源于“六度分離”理論[1]和“150法則”[2],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關系體 系,Knoke 與 Kuklinski[3]以 及 Emir Bayer與Goodwin[4][5]定義社會網絡是一組連接著一組個體(個人、組織、事、物)的社會關系。隨著社會網絡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日益深入,社會網絡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結構研究范式,其研究成果也應用于互聯網,基于該理論的SNS社區(qū)成為目前最受歡迎的Web2.0應用。
社會網絡針對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定位,在圖書館學領域,目前關于文獻著者社會網絡的相關研究僅限于科學合著網絡的研究[6],即研究科研工作者之間的朋友關系、科研工作者的師承關系、科研工作者之間的工作伙伴關系等。譜系研究的現有文獻中,僅單一地涉及家譜譜系研究或學術譜系研究,家譜譜系研究熱點趨向于家譜的數字化,中國上海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新加坡、荷蘭、臺灣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中文圖書館和中文資料收藏單位正著手編撰《中國家譜總目》[7],上海圖書館于1983年已啟動《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的編撰工作和“館藏家譜書目數據庫”建設項目,于2003年啟動了“館藏家譜數字化項目”[8]??茖W家學術譜系研究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2011年9月,中國首個學術譜系研究論壇在南開大學舉行,系統(tǒng)闡述了學術譜系的研究目的、可能性及研究方向?!爱敶袊茖W家學術譜系研究”是中國科協(xié)2010年以來啟動的系列研究項目[9]。
Web2.0并不是一個學科領域,而是一種網絡現象,隨著該領域研究的快速發(fā)展,不斷有基于數學、社會學、大眾傳播學等各方面的理論探討。Web2.0強調用戶創(chuàng)造資源,資源組織多樣化、用戶主導;用戶主動性強,即使不是用戶創(chuàng)造資源,也由用戶附加資源,形成社區(qū);服務模式上自主服務,依靠網絡;技術實現方面多為用戶主導應用,“后組式”(采用Mashup等自適應方式)服務。Web2.0模式的特征,滿足了多維度譜系數據庫的構建需求,即在多維度譜系的元數據標準和開放性系統(tǒng)框架基礎上,采用信息聚合、用戶自主分享,促進用戶,甚至文獻著者自己積極參與其中,構建完整的多維度譜系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構建的Web2.0模式的多維度譜系系統(tǒng)必須滿足以下特性:支持用戶創(chuàng)造資源、描述資源、組織資源;利用集體智慧,進行信息過濾,提供智能化服務;無所不在的微內容(數字圖書館的邏輯組成,數字對象);無所不在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本體,用于信息的結構化和“語義化”;更加分布的服務,更加松散的應用耦合(Mashup);對復雜網絡數據的收集、預處理、分析,自動整理成為可視化表達的數據;利用合適的可視化工具將數據繪制成圖形,利于研究者和用戶的理解和分析需要。
重慶大學現有的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10],以“服務、資源、管理”三位一體的管理理念,搭建了圖書館現代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架構,并有效可行地予以應用。在這個架構中,資源、管理和服務,是現代圖書館學最核心的三要素。圖書館2.0的發(fā)展首先是一個理念的更新,需要突破傳統(tǒng)意義上對于圖書館業(yè)務范圍的認識,與時俱進。文獻著者社會網絡模型的建立正是在已有的數字圖書館管理信息系統(tǒng)中的一個業(yè)務擴展,通過擴展圖書館文獻搜索系統(tǒng)的著者多維度譜系信息,提供可視化的搜索結果,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搜索線索,實現文獻的著者關聯性。圖書館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現有資源可以細分為文獻、人、圖書館設施和設備,文獻著者社會網絡模型的建立則是對“人”這項基礎資源信息的充分填充,在提供個人信息的同時也共享他人信息資源。這種模型將沿用現有的圖書館各項規(guī)章制度、技術方法、技術手段、人力資源控制、設施和設備管理、服務管理等,在資源的基礎與管理的控制下,圖書館提供多種多樣的知識服務。
Web2.0模式的多維度譜系打破了目前數字圖書館發(fā)展的一個局限,用戶不僅需要數字圖書館的信息,也需要提供自己或他人生產、積累和組織的信息,因為這些信息對用戶而言也同樣重要。不再將用戶自己的信息資源排除在外,人為分割數字圖書館資源與用戶所需其他資源的內在聯系。這種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新功能給圖書館界帶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其豐富了文獻著者的社會屬性,反映了文獻著者的廣泛社會網絡關系,圍繞著者最終形成了特定社交群體和核心人群。見圖1:
圖1 文獻著者多維度譜系的社會網絡模型圖
將LASN模型應用于圖書館2.0的管理系統(tǒng)中,新增多維度譜系的Web2.0系統(tǒng),促進讀者和著者共建共享多維度譜系的數據庫。以人為中心,這里的“人”包含圖書館員和讀者中所涉及的文獻著者,圖書館管理信息系統(tǒng)為著者提供五個方面的社會屬性(家譜、籍貫譜、學術譜、學業(yè)譜、從業(yè)譜),來完善個人和他人信息,提倡用戶的全面參與建設,以共建共享的模式促進數字圖書館的進一步發(fā)展。文獻著者可通過“用戶注冊”功能板塊來實現個人信息的完善(如:人種、性別、身高、體重、血型、星座、生肖、文化背景、故鄉(xiāng)、習俗、家庭背景等),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大量采用了 Web2.0技術,如RSS、Blog、Tag、Wiki、SNS、Ajax,可依據用戶所填寫社會屬性的相似性和相關性自動生成社交網圈。文獻著者可以通過其他功能板塊(書齋導航、我的圖書館、藏書架、文檔庫、知識源、文獻互助、買書賣書、寫寫文章、迷你博客、相冊)實現其個性化學習、服務和交流。圖書館管理信息系統(tǒng)可依據讀者“關注點”(如:信息過濾、協(xié)同合作、評價服務、搜索服務和博客服務等),在特定的網圈中,發(fā)表最新最熱圖書、數據庫、書評、新書通報,公布文獻著者文章的發(fā)表、引用情況,提供文檔庫、共享庫、圖片庫、私家藏書等功能,組織社區(qū)網圈主題活動,尤其是定期的學術講座、學術報告、學術交流會。學術網圈的形成,對科學知識的傳承有很重大的意義,科學知識在文獻之間的擴散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文獻之間的相互引用來表征,因此學術網的核心人群一旦產生,其影響力和對知識的擴散力是顯而易見的。
社會網絡模式模型的搭建有利于網絡環(huán)境下家譜、籍貫譜的收錄,能夠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也有助于圖書館對地方文獻的收集,通過共建共享的社會網絡模型,能夠及時整理、修復、保存家譜。學術譜系的研究能夠系統(tǒng)地建立學科傳承的基本脈絡和相關學科間的相互關系;還原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找出學科發(fā)展的演進方式和內在規(guī)律;結合科技發(fā)展現實,科學預測學科發(fā)展的未來重點和突破方向。社會網絡形成的關鍵在于文化的認同,人們得以溝通和聯系的基礎就在于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對于一個現代社會人來說,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兩個文化背景:學業(yè)背景和從業(yè)背景。因此,可以通過學業(yè)譜和從業(yè)譜對文獻著者進行分類梳理。
在研究文獻著者個性化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研究的特點,建立面向文獻著者的多維度譜系社會網絡——文獻著者社會網絡,它基于文獻著者的家譜、籍貫譜、學業(yè)譜、從業(yè)譜和學術譜,不僅能夠全面反映文獻著者的基本信息,反映文獻著者之間的關系網絡,展現個人學術發(fā)展與經歷的聯系,建立學科傳承的基本脈絡和相關學科文獻間的相互關系,還能幫助人們找出學科發(fā)展的演進方式和內在規(guī)律,結合科技發(fā)展現實,預測學科發(fā)展的未來重點和突破方向。
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LASN模型,充分發(fā)揮用戶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模型的構建中來,使自身嵌入置多維度的譜系環(huán)境中,豐富已知的個人及他人的屬性(如人種、性別、身高、體重、血型、星座、生肖、文化背景、故鄉(xiāng)、習俗、家庭背景等),努力成為社區(qū)網絡中的核心人物。移動圖書館的實現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享受閱讀,在文獻著者所形成的同族網圈、鄉(xiāng)親網圈、學術網圈、同學網圈、同事網圈里暢所欲言,共享彼此空間和資源。用戶還可以根據系統(tǒng)自動整理生成可視化數據,用于科技發(fā)展所需的學術研究。
數字圖書館延伸到實體社區(qū)和千家萬戶,是一個可持續(xù)的、符合技術潮流的方案。LASN模型所構建的社區(qū)網絡一方面是實體社區(qū),文獻著者通過社區(qū)網絡,在同網圈的范圍內,舉辦相關的定題活動、系列專題講座、學術交流會、校友會等,把網絡中豐富的人力資源擴展到實體社區(qū)中去,把網絡中討論的學術觀點、政治觀點、熱點話題持續(xù)到實體社區(qū)中去,把網絡中的各種情誼(親情、友情、愛情)延伸到實體社區(qū)中去,以實現多維度譜系的社會網圈的可持續(xù)、科學化發(fā)展。另一方面重視建設和參與各類網上虛擬社區(qū),提供平臺,融入知識生命周期,充分利用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即由原來的以下載為主變成下載和上傳并重,可以采用社區(qū)網絡、視頻分享、博客和播客等形式。以為文獻著者提供“一站式在線閱讀服務”為戰(zhàn)略目標,提供互聯網增值服務(LASN校友、LASN視頻、LASN音樂、LASN空間、LASN博客等)和無線互聯網增值服務(手機LASN閱讀瀏覽器、手機LASN音樂、手機LASN視頻等)。
“全民織網”時代的到來,挑戰(zhàn)著數字圖書館信息中心的地位,將 Web2.0多維度譜系的文獻著者社會網絡模型應用于數字圖書館是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未來發(fā)展的一個重大突破,是實現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科學化服務的有效出路。
1 Xiao H K.A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system based on the“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theory and damping factors.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Networks,2010:438-441
2 Dunbar R I M.Coevolution of neocortical size,group size and language in humans.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3(4):681-735
3 裴雷,馬費成.社會網絡分析在情報學中的應用和發(fā)展.圖書館論壇,2006(6):41-45
4 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4-7,12—20
5 Emirbayer M,Goodwin J.Network analysis,culture,and problem of agenc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99):1411—1454
6 劉雅潔.中國科學技術管理論文合著現象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1-83
7 陳旭紅.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切入點——著重以網絡環(huán)境下《中國家譜總目》收錄為例.圖書館論壇,2011(5):54-55
8 黃顯功.上海圖書館的家譜數字化資源服務——古籍保護效果的一個實例.圖書館學刊,2008(1):4-6
9 我國啟動當代中國科學家學術譜系研究.2011-10-12.[2012-03-12].http://www.qysw.gov.cn/2011/1012/11707.html
10 魏群義等.圖書館2.0整體解決方案——ADLIB2.0的設計與實現.圖書情報工作,2010(1):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