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菁羚
(南京大學檔案館、校史博物館,江蘇南京,210093)
1974年,第十屆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它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huán)境的見證物進行收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覽?!?98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其進行修訂,“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非營利的向大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見證物。”這是當前國際上通行的博物館概念。我國對博物館下的定義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機構?!?/p>
高校校史博物館則是以某一特定高校為樣本,集中展現這一學校歷史的變遷,取得的成就以及培養(yǎng)的人才等方面的內容。譬如,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主要展示了三大部分的內容:①校史部分(主要展示南京大學自1902年建校以來歷史的變遷、校名的變更、不同時期的校訓校風與辦學理念、辦學成果等等)。②成果部分(主要展示南京大學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隊伍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文科研究、條件建設及國際交流等諸方面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③英才部分(集中展示建校一百余年以來,南京大學及其前身為國家和社會輸送近20萬名高級專門人才,其中既有中國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又有思想深邃的人文大師,還有治國治校的英才等)。
博物館的功能是指博物館所承擔的社會職責。當今的博物館處于一個多功能復合形態(tài)的時代。對于博物館的功能,歐美流行的是三E功能,即“教育國民(Educate)、提供娛樂(Entertain)、充實人生(Enrich)?!焙商m博物館學家彼得·馮·門施提出了:保藏(Preserve)、研究(Study)和傳播(Communication)功能。我國博物館學界通常認為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館的三大基本功能。
高校校史博物館凝聚著大學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具有收藏、陳列、研究的功能,更具有育人、教育、文化傳播等功能。校史博物館是高校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是一張展現大學整體面貌的生動名片,是凝聚校友飲水思源的重要紐帶,在高等教育的知識拓展及傳播中扮演著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高校校史博物館還利用其幽雅的環(huán)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如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為南京大學每年新生入學教育提供了一個認識南大、了解南大,繼而喜愛南大、熱愛南大的良好平臺。同時,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還于2004年被江蘇省委宣傳部評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全省大、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
博物館是承載人類歷史和自然發(fā)展過程信息的載體,它所收藏、保管、研究的信息資源幾乎涵蓋了人類既往社會和自然發(fā)展過程的各個方面。以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為例,高校校史博物館信息資源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3.1文字、照片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展廳以展板與展品相結合的展出方式來展示南京大學的歷史、成果以及英才等展覽內容。展板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大量的文字與照片,為了制作生動詳實、引人入勝且具有說服力的展板,工作人員奔赴各地,查閱了大量文字與圖片資料,經過多方修改與完善,才最終形成了展板內容。2002年開館以來,還根據學校的要求不斷更新、完善展板內容。
3.2實物
校史博物館展出的實物形狀各異,品種繁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3.2.1 書籍、著作
這類實物主要是在南京大學歷史上有過作為的校長、書記,在某一學科研究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的代表作、手跡手稿等,一般為原件。
3.2.2 與南京大學有關的人曾經使用過的物品
這類實物通常是從校友的親屬家中征集來的,如李德生院士用第一個月工資買的毛毯,程開甲院士使用過的PC286電腦等實物,凸顯了老一輩校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忘我工作,為國家做出杰出貢獻的精神。
3.2.3 標志性物品
如南大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校印、?;铡⑿F?,匯文書院與宏育書院合并為金陵大學堂的紀念石柱等等,這類實物往往帶有時代的烙印,是某一時代所特有的物品,可以生動形象地反映學校的歷史,給人以直觀的感受。
3.2.4 各類獎狀、證書
這些資源主要來源于檔案館的科技檔案,主要是南京大學教授學者所獲得的各種國際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等各級各類獎項,集中展示南京大學所取得的學術成就與貢獻。
3.2.5 模型、儀器等
主要選取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模型、儀器等,能說明一個階段南京大學的某一學科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如第一架強5殲擊機和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展示了我校校友陸孝彭、黃緯祿與趙仁凱的卓然風采,若僅有文字和圖片說明,不如具體的實物模型更有說服力。
3.2.6 證件
這部分的資源主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校友的學生證(如章嘉民的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證)、工作證(章嘉民的國立南京大學教職員身份證)、借書證(江澤民南京中央大學借書證),南京大學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畢業(yè)文憑等,展示其各歷史階段證件的不同樣式與特色,反映歷史的延續(xù)性。
3.3禮品
這類資源中一部分是2002年為慶祝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各兄弟院校、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等向南京大學捐贈的禮品(主要來源于校辦和紀委);另一部分為2002年后社會各界贈送給南京大學以及南京大學領導的禮品(主要來源于學校各部處、院系等)。
南京大學王富葆老師1962年登上珠穆朗瑪峰獲得的獎狀
3.4錄音錄像
南京大學60周年、80周年校慶,1936年金陵大學第四十一屆畢業(yè)典禮,前總書記江澤民1992年視察南京大學等錄像均在不同展廳循環(huán)播放,使得整個展廳既有靜態(tài)的展板、展品,又有動態(tài)的影像資料,是各個重要歷史時刻的真實再現。
4.1加強與檔案館的溝通與聯系,實現檔案館與校史博物館的信息資源共享
加強與檔案館的溝通與聯系,從眾多的檔案信息資源中篩選出精品檔案,充實校史博物館信息資源。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中的展品一部分是校史館工作人員從各地校友家中征集而來,另一部分則來源于檔案館的文書檔案、科技檔案、聲像檔案等,如南京大學歷史上各時期的文件來源于檔案館文書檔案室,教授博導等專家學者所獲得的各級各類獎狀證書來源于科技檔案室,南京大學歷史上的部分老照片來源于聲像檔案室。當然,校史博物館并不是將檔案館所占有的資源全盤拿來,照單全收,而是全部瀏覽,選擇其中能夠展示南京大學與眾不同的特色精品檔案,陳列在校史博物館。同樣,校史博物館征集到的某些史料也具有檔案的性質,如南京大學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的遺物、手稿、著作及有關文獻等,均可看作檔案。
因此,檔案館在收集檔案,校史博物館在征集史料時,做到互通有無、合作無間,可以省卻很多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
4.2加強校史博物館網站建設
4.2.1 創(chuàng)建校史博物館信息資源數據庫
在網站上列出校史博物館史料、實物等的征集范圍,創(chuàng)建校史博物館信息資源數據庫,實現校友可直接登陸、上載自己所占有的史料、實物信息,系統自動反饋給工作人員,便于其與校友聯系。
4.2.2 舉辦各類網上專題展覽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不僅對已制作的展覽及時更新維護,還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根據某一主題發(fā)掘新的信息資源,制作專題展覽。2002年以來先后制作完成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紀念陶行知誕辰113周年”陶行知生平事跡展、“處世無奇但率真——紀念鄭集教授105歲壽辰生平事跡展”、“‘南大記憶中的抗戰(zhàn)’史料、圖片展”、“匡亞明老校長百年誕辰紀念展”等八個專題展覽。在舉辦實物展之后,將實物展數字化,傳送到互聯網上。因為互聯網具有不受時空限制,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所以校友們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均可瀏覽校史博物館的網上專題展覽。
信息作為一種新型資源,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正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正如約翰·奈斯比特所說:“在工業(yè)社會里,戰(zhàn)略資源是資本;在信息社會里,戰(zhàn)略資源是信息?!毙畔①Y源建設是事關高校校史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全局的大事,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實現高校校史博物館服務社會的根本保證,是高校校史博物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網絡化、數字化博物館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建設是高校校史博物館在信息社會里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互操作協議標準的檔案信息資源整合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11CTQ030。
*本文為南京大學2011年度青年基金項目“檔案數字資源在互操作協議框架中的適應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1]侯良,文博苑之足跡[M].1998:91-92。
[2]陳紅京,吳勤旻.數字博物館資源建設規(guī)范與方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0-38。
[3]嚴建強.博物館與實物[J].中國博物館,1999(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