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玲 徐 巍
(東北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園林作為一門空間藝術,無時無刻不在為人們奉獻著美好的生活、自然和藝術,對園林空間的研究是園林學范疇內(nèi)最主要的課題之一。園林空間是一種相對于景觀建筑的外部空間,是指在人們的視線范圍內(nèi),由地形、山石、水體、植物、建筑等造景要素所構(gòu)成的景觀區(qū)域[1]。
道家的“有無體用”思想幾千年來被眾多學者用來作為空間的解釋,在對空間的認知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三十輻章中寫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保?]世上萬物的實在之體與空虛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此中的“有”是指實在的物體,“無”是指實體的空虛部分,此文也是對“空間”這一概念最早的、最精辟的論述。
道家思想下的空間是一種通過冥想而來,容易被感知卻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的流動型的空間。園林空間實際上就是由園林中幾大要素所圍合起來的“無”的部分,是人們活動的場所,通俗的說,我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營造建筑,堆砌假山,修建水池,種植花木,所需要的無非就是園林中“無”的部分。所以園林空間實際上可以說是一個“容器”,容納各種園林要素、園林景觀和無數(shù)園林中的觀賞者。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空間通過隱與現(xiàn)、漏與透、開與閉的對比結(jié)合,使空間的界限變得不清晰,并且通過組織不同的游覽路線來對同一個園林空間進行感知,在形態(tài)和心理上使得園林空間獲得了強烈的模糊特質(zhì)。
此外,古典園林空間是自由松散的,沒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園中各要素之間因地制宜,從而形成了變化莫測、靈動非常的古典園林空間系統(tǒng)[3]。經(jīng)總結(jié)歸納得出,古典園林空間具有流動性、模糊性、隱喻性的特征。
中國古典園林空間是一個圍合的空間,人們通過在其中的運動來感受空間的不斷變化。在“有法無式”思想的指導下,造園家在建園過程中通過各要素之間不同的組合形成新的意境空間,這些要素之間既互相呼應又增加了空間的相互聯(lián)系,從而使古典園林空間在心理上和在空間的構(gòu)成上具有了流動性。
中國古典園林空間的流動性產(chǎn)生了一種曲折深邃的空間效果,在空間與空間的轉(zhuǎn)折處,常常通過景觀小品或是空間變化等來提示空間的轉(zhuǎn)變。各個空間被景觀小品等串聯(lián)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空間序列,在無察覺的狀態(tài)下完成了空間的轉(zhuǎn)換。古典園林中的廊能夠“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或蟠山腰,或窮水際,通花渡壑,蜿蜒無盡”(明,計成),在無察覺狀態(tài)下完成空間的轉(zhuǎn)換(見圖1)。
中國古典園林空間強調(diào)整體統(tǒng)一和諧,各單體空間相互融合、穿插、交流,并不像西方古典建筑空間一樣有著十分明顯的界定。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不存在相對獨立的單體空間,而是都以整體空間的一部分的形式存在的,不分主次,只有觀賞次序的不同而已。
中國園林空間由建筑、墻體、山石等進行分割、限定,但又通過隔、框、對、借、透等造景手法相互交流,相互聯(lián)系。墻體具有阻擋視線、分割空間的作用,而其上開的窗卻起到了吸引、暗示、滲透的作用。如拙政園里面中部和西部園林之間的圍墻,將兩個部分隔開又相互借景,使兩個園林空間融會貫通。分割物的透、漏特點,使得空間在進行轉(zhuǎn)換時自然流暢、不著痕跡,因此,空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了,空間本身也就模糊了起來(見圖2)。
圖1 曲廊
圖2 小飛虹
中國古典園林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境界[4],借助景物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無為、無欲、不爭、自然”的情感,從而被觀賞者感受并在情感上產(chǎn)生認可和共鳴。中國古典園林空間隨觀賞者的意境可大可小、可收可放,這種被觀賞者意化出來的空間,雖是虛幻的,但審美價值遠大于實體空間。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和《莊子釣于濮水》中的典故,就常用來哲理性的處理園林,升華了其中的隱喻氛圍,由此形成了北海濠濮間、知魚橋、觀魚橋等景觀。這種隱喻在空間中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成為了空間獨特的標識(見圖3,圖4)。
圖3 北海濠濮間
圖4 知魚橋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道德經(jīng)》)老子的“有無相生”理論應用在古典園林中,可以體現(xiàn)在實體的“有”與抽象理解上的“無”。這里的“有”是指“門、窗、墻、廊”等,通過“有”的表述營造一種主觀上的“空無”。
虛就是空,是空靈,是“無”;實就是實在,是“有”。在空間處理上,中國古典造園“命意在空不在實”,在某種意義上虛比實更重要,只有虛空的存在,才會有靈氣的氤氳流動,才可以“有器之用”“有室之用”。中國古典園林運用虛實對比的手法來突破有限空間,使空間曲折變化,虛實結(jié)合。園林中墻是實,漏窗是虛;亭臺樓閣是實,水是虛。拙政園中的與誰同坐軒,虛實互動,游人或軒中憑欄,或隔水遠眺,莫不回味無窮。又如園林中常見用來借景的廊墻,墻上開出的漏窗或門洞常??虺鲆恢昙t梅的古拙身姿,這種虛實之間所成的畫面更加印證了“實中留虛”的妙處(見圖5,圖6)。
圖5 與誰同坐軒
圖6 漏窗
古典園林“有限之無限”的空間意象來源于道家美學。園林空間的無限性是通過現(xiàn)有結(jié)構(gòu)元素的合理組合來達到視覺無限的景觀感受和精神超越。在有限的園林空間里,通過各要素的分隔、穿插融合,擴大了有限空間的視覺效果,趨向于實現(xiàn)園林空間的無限性效果。造園時往往通過遠借遠山、天際等悠遠之景,拓展視域,遠化空間。這種手法突破了園林自身基地范圍的有限界域,突破了山水的有限形質(zhì),使人的觀賞目光從園中景物伸展到無窮遠處,直逼天地宇宙深處,引發(fā)觀賞者向著天際深遠處無限接近,由有限把握到無限,從而啟發(fā)審美者在觀賞中從“有”導向“無”,從“實”導向“虛”,從視覺感受導向心靈的欣賞與體悟。頤和園中的玉泉山和那亭亭玉立的寶塔遠借層巒疊嶂的西山,就把頤和園的范圍擴大了幾十里,使遠山古塔與園林相互交融,極大的延伸與擴大了景觀視野的深度和廣度(見圖7)。
圖7 頤和園遠借玉泉山塔
有限的園林空間可以通過一些處理手法,突破視域的范圍,擴大心理空間,創(chuàng)造出無限空間的心理效果。正如老子所闡述的那樣:懷有致虛守靜的心境去感受空間,可以把其擴大到無限境界,會產(chǎn)生一種由“十笏茅齋、一方天井”而感受到“六和之廣”的空間體驗。
[1] 衣學慧.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6:56-71.
[2] 文選德.道德經(jīng)詮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1.
[3] 杭 虹.淺析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特質(zhì)[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6.
[4] 汪菊淵.中國古代園林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5-6.